生活的理想就是理想的生活
——一个诗人眼中的《记住乡愁》
<style type="text/css">.TRS_Editor P{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DIV{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D{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H{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SPAN{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FONT{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UL{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LI{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A{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style><div class=TRS_Editor><style type="text/css">
.TRS_Editor P{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DIV{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D{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H{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SPAN{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FONT{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UL{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LI{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A{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style>
<p> 如果把纪录片《记住乡愁》比作一所大学,该用哪几个字作为校训?</p>
<p> 我想,应该就是清华大学彭林教授曾提到的王国维名字由来:“礼义廉耻,国之四维” 。如果要用两个意象来让它更生动,那就是“望得见山,看得见水” ,望山,是高山仰止,是知道我们应该敬畏什么、遵从什么;见水,是万古江河,是懂得我们应该传承什么、守护什么。</p>
<p> 刚刚成为《记住乡愁》的策划和撰稿时,我也一直在探究这个节目到底所为何来。有一次听制片人王海涛说起,王蒙先生看了几十集《记住乡愁》之后,一下子明白了这个节目到底想做什么,也明白了何以中宣部、住建部、国家广电总局、国家文物局要联合发起,委托央视中文国际频道来拍摄这个纪录片的“超级工程” 。</p>
<p> 答案很简单,要重建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就必须从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去寻找,从每个人的日常行为规范中去建立。在今天这个时代,有很多东西我们已经淡忘了,需要有人再从中国的乡村、古镇、街区、古城里面,去重新找寻中国人赖以生存于天地之间的法则。</p>
<p> 这句话带给我非常大的触动。年轻的时候,我们都很激进,总想从西方的文学、哲学、科学乃至美学当中来寻找中国未来的方向。很多年之后,我们又会不由自主地重新回到传统当中,回到过去感知未来,再来追溯我们的精神源头。</p>
<p> 2018年,我受邀参加了国家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一个用纪录片传播中国文化的讲座,两个月里去了6个国家。在这次旅行中,我发现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这些国家的很多人至今都还认为中国是一个保守的国家。我通过带去的几部纪录片告诉他们,仅仅从河流、食物和艺术3个维度来看,你就会发现中国是开放、多元而生动的,这个结论也能通过《记住乡愁》得到证实。</p>
<p> 比如,在《记住乡愁》的很多故事里,都会发现中国一直在为开拓道路而努力。比如蜀道,都知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但是蜀道为什么这么重要?因为蜀道连通了关中、汉中和四川盆地。蜀道通,就是盛世;蜀道不通,就是乱世。</p>
<p> 蜀道又与丝绸之路和草原之路相通。几千年前,中国就已经跟世界连为一体了。比如,张骞出使西域带回了乌孙良马,让汉武帝欣喜若狂,赐名为“天马” 。从此,拥有“天马”的汉唐帝国,构筑了几个世纪以来最为波澜壮阔的传奇。</p>
<p> 从各种信史都可以看出,古代中国始终通过各种道路与世界发生着联系,后来又开辟了伟大的海上丝绸之路,不论是文化输出性国家还是文化输入性国家,中国从来都不是封闭的,而是始终在参与着全球化运动。</p>
<p> 中国人为什么会有乡愁?因为千百年来我们一直处在变动不居的状态,一直在迁徙,一直在游走。所以《记住乡愁》主题歌里才会有“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这样催人泪下的诗句。</p>
<p> 说到诗意,这也是中国人骨子里亘古未变的乡愁。就诗而言,乡愁其实也是一团灵魂之火,始终燃烧着我们的小宇宙。</p>
<p> 晋人陶渊明,他把这团火化为一座“世外桃源”的理想:一生饱经离乱之苦,深味醉生梦死之痛,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不肯与浊世同流合污,所以才在尘世间营造了桃花源之梦,又描摹了结庐采菊见南山之美,更发出了“田园将芜胡不归”的千古之问。</p>
<p> 北宋诗人林和靖,他把这团火变成一段“梅妻鹤子”的传奇:隐居西湖,结庐孤山,终身不仕, 20余年足不及城市。他经常划着一叶小舟,遍游西湖周边诸寺庙,与高僧诗友相往还。每逢客至,叫门童子纵鹤放飞,他见鹤起才棹舟归来。南宋亡后,有盗墓贼曾挖开林和靖的坟墓,却发现唯有一砚一簪而已,干干净净。</p>
<p> 明朝唐顺之,他把这团火铸就一段“琴罢倚松玩鹤”的风雅:辞官回家,结庐人境,冬天不生火,夏天不打扇,出门不坐轿,一年一件布衣,一月一回肉食。他想以此摆脱世间物欲的诱惑羁绊,以求实现物我两忘的境界。可是,这样一个隐者,后来却在海上截击倭寇兵船,亲率船队奔袭倭寇老巢三片沙。</p>
<p> 我一直在想,如陶渊明、林和靖、唐顺之这样的中国文人,到底是一种什么力量促使他们做出人生选择?到底什么才是召唤一代代中国人衔枚疾行的永恒乡愁?千百年来,很可能诗性的感召就是中国人做出价值选择的根本动力。</p>
<p> 《记住乡愁》关于开封的故事,说到林则徐虎门销烟后受奸臣中伤,道光皇帝将他发配到新疆伊犁充军。林则徐从广东出发走到扬州的时候,突然接到一道紧急命令:黄河决口,开封城墙坍塌,大水即将淹没这座古都。朝廷第一时间想到了流放路上的林则徐。林则徐二话没有,直接从扬州转战开封,之后继续伊犁充军,依然造福一方百姓。流放路上,他写下千古名句: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p>
<p> 《记住乡愁》关于赣州的故事,说到一介书生文天祥,面对南下的蒙古大军,竟然组织了一支微弱的义军,用近乎以卵击石的方式去对抗十万铁骑。当他被俘临刑时,仍然从容不迫,向南跪拜而后从容受死。他在临终亦留下绝笔:“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p>
<p> 你瞧,诗能够决定价值观乃至生死观,这就是中国人的诗性以及乡愁。在《记住乡愁》的故事里,有无数这样的能臣甚至草民,不怕牺牲自己以及贬谪天涯,依然放不下那颗激荡诗心,从来不苟且偷生,也从来不曲意逢迎。</p>
<p> 诗告诉我们,人间有你值得付出一切去追求的大美,而不是我们今天大行其道的“人间不值得” 。有追求,内心就有定力。这种定力就是为美而生,甚至可以为美而死。映照在我们的文化品格上,就是所谓的杀身成仁、舍身取义。</p>
<p> 所以,乡愁其实是何其美好的生命感受!那是极其细微的生命体验,也是时时能和我们劈面相见的灵魂拷问。就像我们到了江南,就会不由自主吟出一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看似是一种无用的表达,其实却带给生命更丰富的感受。乡关何处?其实就是让我们找到在天地之间安身立命的定位。</p>
<p> 这种定位感,就是这样三句诗所说的微言大义——</p>
<p> 我们都习惯了仰望星空</p>
<p> 却忽略了脚下这块大地</p>
<p> 才是离我们最近的星星</p></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