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风采 大漠神韵
作者:徐涛  来源:中国艺术报

西部风采 大漠神韵

——访宁夏书画研究院院长胡正伟

  胡正伟

  生于1941年,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宁夏美协名誉主席,国家一级美术师,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常委,原任甘肃画院副院长,现任宁夏书画研究院院长。作品参加全国第六届、七届、八届、九届美展,跨世纪中国画提名展,全国第一、二届花鸟画展,全国第一、二届山水画展,中国三百家画展等十余次全国性大展并获奖。研修于中央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作品先后在十余个国家展出,并被国内外美术馆收藏,出版画集多种。2001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西北风?西部风情画展”个展,受到了首都观众和美术界的高度评价,作品《苏武牧羊》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胡正伟是当代以大漠风情为主题进行创作的一位很具代表性的画家。他在中国画写意的原则下,运用娴熟的笔墨技法,给主题以充分的诠释,给人物以饱满的表现,给景物以诗意的营造,并且始终在现实与虚空互动中,使作品既空灵又充满隽永韵致,在气势宏伟与磅礴之中又时时流露出意味与情趣。他在写实表现与写意抒怀方面有着突出的成就,他的作品在关注现实与关注生活中升华,对生命的讴歌和礼赞使他的作品具备了较高的艺术境界和精神内涵。同时在对人的观察和深入理解中,获得了表现力的深化,使作品始终洋溢着令人感动的美感。近日,笔者就中国画的传承与创新、西部题材在中国画中的表现等问题和胡正伟进行了交流。

  徐涛:大漠是西北地区常见的一种风貌,大漠对您的创作有什么影响?同时又给予了您怎样的感受?

  胡正伟:大漠代表的是一种文化背景,那么一个人,尤其是对一个常年处在荒漠戈壁环境中的画家来说,对此理解得更为深刻、更具有内涵,可以这样说,大漠是我创作的源泉。古往今来,每当说到西部,说到大漠,人们往往把苍茫与哀怨、离别与忧郁与之相连,但在我的眼中,这正是大漠文化的风采和品性。大漠是西部自然风貌的体现,它是有生命的,我的家乡毗邻腾格里沙漠和毛乌素沙漠,每当我站在无边无际的大漠深处,身处蓝天白云与大漠之间,心目中一切的烦杂俗念在顷刻间一扫而光,所有的思想情感在此已经升华为一种无我、无为的境界,远处沙脊上驼铃声声的回响,胡杨树在风中轻涩的舞动,远处牧民毡房的炊烟、游动的羊群、驼奶的清香……这一切的一切,使我感动、使我流泪,天地之间只有我的存在,我不禁扬起双臂大声呼喊,这就是大漠赋予的灵感。

  徐涛:在您的绘画中对生活感悟的表现更多地是在突出墨的分量而不是更多地用线,您是怎样考虑的?您是以西部风情为主题进行创作的一位代表性画家,您怎样在现实与虚空的互动中,使作品既空灵又充满意味与情趣?

  胡正伟:这是一种表现形式的不同,西部的博大、浑厚与苍茫,赋予了我更多的灵感,它生活在神秘、浓厚、沉瘠的地域之中,我认为突出墨的分量,能充分地表达出西部物象的特点和风貌,更能张扬西部风情的情感和个性,需要用枯墨、浓墨去横洒、去驰骋,抒发我内心的感受。当然并不是仅用墨的五色去表现,线的运用也非常重要,中锋、侧锋、逆锋,用线要有韵律,使之流动,来表现物象的质感,使作品更加浑厚,更加具有情感色彩。

  说实话,要做到这几点的统一与完美,是一项非常不易的工作,这也是对中国画最高境界的一种追求。由于生长在西部,西部人无拘无束的情感,豪放的性格是对主题营造的流露,作画更有激情,手中的笔也随之有了动感,激情洋溢可力透纸背地去挥洒,信手可悠闲地随意游走。总之,作画时激情的流露,可以把作品的美感和品质表现到极点。

  徐涛:您数十年来艺海泛舟,勤耕不辍,人物、花鸟、山水无不涉猎,尤其擅长画骆驼,且您笔下的骆驼笔墨淋漓、苍劲,以气带势、写其神韵,注入一股粗犷、强烈、动态的生动气息,您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您画的骆驼,看上去并不十会像真的骆驼,但是您画出的骆驼既写意又传神,每一笔都充满激情。您的画风以边塞风骨为主,老辣洒脱,有盛唐遗风。对此,您怎样看?您今后创作方向是什么?

  胡正伟:西部生活的经历使我认识到,骆驼既有温顺的一面,也有暴躁狂野的一面,但它给我最深的感受是它“人性”化的精神,骆驼精神就是掩盖在温顺下的豪气、雄气,不畏艰险、任劳任怨。多年来的观察与揣摩已使我对骆驼的习性了然于胸,使我信笔挥洒,我笔下的骆驼总是充满着无穷的斗志,桀骜不驯、霸气十足,充分张扬着自己的个性。我利用笔墨色的变化表现骆驼各部位的结构,用笔或浓或淡、或轻或重、游刃有余、挥洒自如,而笔下的骆驼都有一种激昂的雄气,姿态各异、栩栩如生、笔墨苍劲、淋漓、以气带势、写其神采、求其神韵,给骆驼注入一股粗犷、生动的气息,充分体现其精神所在,而这种精神,也正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所不可缺少的。吴作人、黄胄、刘大为先生笔下的骆驼也各具神韵、各有特色,只有在自己的艺术道路上不断探索,才能把骆驼的精神发扬光大。

  徐涛:您不大喜欢画仕女于闺阁,而是喜欢表现那些经历过旷莽大漠的女性,例如昭君出塞、文姬归汉等历史主题中的女主人公,在画面上不是有风,就是有雪,无风无雪也有无垠的漠野,您为什么这样取材呢?

  胡正伟:这也是为了与我现在的创作思路相吻合吧,很重要的是,我笔下的这些女性造型也都具有西部大漠这样的环境所映衬。“昭君出塞”、“文姬归汉”,这些历史故事与人物几乎是家喻户晓,我对这些伟大的女性本身就心怀敬意,故对能反映西部风情的女性的人物创作独有偏爱,如“昭君出塞”,从另一个角度用不同的感受、不同的理解表现她一种哀怨之情、一种思乡之情,用风沙、旷漠、骆驼衬托她们柔美的韵味,表现她们不怕艰辛、勇于付出的一种奉献精神。我非常喜欢画西夏牧羊女。有一次我在南方办画展,有许多的观众问我为什么把女性画得很强悍,宽肩膀、浓眉大眼,我觉得西部女性与南方女性在相貌上和精神上有着本质的区别。之所以这样表现,强调的是其精神,一种缺失于西部男子强悍、勇猛、淳真、质朴的精神,至于风雪无垠的荒野,那只是画面的需要、环境的衬托,同画仕女用假山、秋竹衬托是一个道理。

  徐涛:您的作品有对历史的反思,有对现代文明的感悟,有追赶社会的艺术表现手段,请您谈谈您的人生经历以及绘画艺术的发展阶段。在您的创作中,您如何把握艺术本身内在的创造性与现代审美意识的结合点?满足大众需求是不是艺术家应该承担的重要责任?

  胡正伟:我的人生经历和绘画艺术的发展是阶段性的,我自幼酷爱绘画,家父是一位彩绘技师,从小对我的影响很大,我在青年时代以版画起步,版画家力群先生是我的启蒙老师。上世纪六十年代他在宁夏培养过一批版画家,如赵宁安、韩惠民等。力群老先生对我们倾注了非常大的心血,手把手地教大家怎样刻木刻,尽心尽职。当时我创作了一批版画作品,如《有趣的书》、《枸杞红了》在《北京周报》(外文版)、《美术》杂志发表过,还参加了全国美展。

  上世纪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在文化馆工作,这一时期我创作了大量的油画、宣传画、水粉、连环画、雕塑,给著名作家张贤亮小说《牧马人》、《邢老汉与狗》等十余部小说创作过插图,并在《小说月报》及其它文学刊物上发表或转载。多种画种的接触为我以后的创作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期间又受到著名画家卢沉先生和杨之光先生的培养和教导,才真正走上了中国画的创作之路。

  对艺术表现的创造性和对现代审美意识的追求可以说是我一生探求的目标,翻开我的画册就可以感受到这一点,尽管作品表现得还不够成熟,但在艺术的道路上从没有停止过探索和追求。评论家高嵩先生分析我的创作历程和艺术成就时指出我的状态处在“中途性”,我希望是这样,假如一个画家的作品总是一种模式,一成不变,那他的艺术生命也就完结了。我用多种感受去画“苏武牧羊”,描绘了在风沙弥漫中,在湖畔牧羊的苏武用节杖支撑着自己年迈的身躯,表现他不畏强暴、坚忍不拔的爱国精神,创作运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运用深厚的写实功底,画作气势磅礴,浑然一体,这幅画2002年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引起很大的反响,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总之,要用不同的感受,不同的审美意识,不同的表现手法,来表达艺术作品本身的创造性。

  徐涛:您怎样理解中国传统绘画的精髓?您如何看待人物画的现代性?个人风格的形成往往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当然也有个人审美追求的因素,您怎样认为?您怎样给自己所追求的绘画风格定位?

  胡正伟:中国传统绘画的精髓还是笔墨意象内涵问题,中国画造型意识应该统一于笔墨形态和笔墨结构,真正的艺术家应该具有时代性、民族性的传统意象功底。在当代社会变革与经济发展的今天,西方流派的引进,我认为还是坚持民族性,中国画求新求发展,离不开本土的文化背景和历史的文化内涵,不仅仅是形式,外来的东西可以吸收,但是要在完善中国传统的基础上求新。中国人物画的发展在“徐蒋体系”的影响下出现了一批画家,他们大都是以写实为基础,吸收西方素描来刻画形象,我也是在此影响下不断探索解决造型与意象笔墨的融合问题。塑造刻画人物还是要抓住神韵、要打动观众。

  个人风格形成靠长期实践的积累和从中体味。这与地域、环境、个人所好、气质、内涵、修养、感受都有关系。我现在还在探索求变,在意象、写意、色彩、写实中找位置,总的说,作品要美、要打动人。中国传统文人画讲究诗书画印的结合应该坚持下去,并在深层次研究。我在这方面研究得还不够,只感到把诗、书、画、印有机结合在绘画形式当中,会使作品更新颖、更有形式感、更有民族性。

  徐涛:在当今这个艺术多元时代,浮躁、跟风之气盛行,作为一个中国画画家,应该保持怎样的心态?对此您有何看法?

  胡正伟:只要认定作画的路是适合你的,你就画下去。历史的长河会有你这一滴水,百花齐放嘛!

  在当前艺术市场繁荣的时代,隐藏很多泡沫成份,有的艺术家为了生存,不得已迎合某些收藏者需要。在这个大潮中一定要把握好度,画你心中想画的作品是主要的,不要被市场左右,但为了市场画一些雅俗共赏的东西也是必要的,但是要有自己的风格、特色。总的说既然是有社会责任感的艺术家,就要时时探索创作一批有震撼力,高质量的作品来,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一笔,为中国画的繁荣做出应有的贡献。

驼乡(200cm×80cm)

深谷驼鸣(120cm×240cm)

戈壁晨曲(68cm×68cm)

胡杨秋色(360cm×140cm)

赛驼图(550cm×65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