魁星点斗与文曲星下凡
——古代读书人的信仰符号
栏目:钩沉
作者:赵运涛  来源:中国艺术报

魁星与文昌明代年画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科举是古人实现阶层跃升的重要途径,古代的读书人也因此衍生出诸多的神灵信仰符号。科举是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方式,这种制度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止,总共延续了1300年。伴随着这一制度,在读书人中兴起了两个信仰崇拜,那就是魁星与文昌帝君。

  魁星的起源与造型

  “魁星”最早源于“奎星”的形象崇拜。奎星是二十八星宿之一,大约到了东汉时,就出现了奎星主管文章的传说。 《孝经援神契》曰: “奎主文章,仓颉效彖。 ”唐宋科举制度兴盛以后,人们对于奎星的崇拜更是普遍,文章写得好的苏轼被称为“奎宿神” 。

  “魁”与“奎”并不是同一个星宿,“魁”是北斗七星第一颗星。 《史记·天官书》张守节《正义》曰: “魁,斗第一星也。 ”在古代, “魁”有第一、出类拔萃的意思。唐宋时期的科举考试,第一名或者优秀者往往被称为“魁甲”或者“魁首” ,因为“奎”与“魁”音同,又与考试有关,人们渐渐就将奎星主管文章的职责转移到了“魁星”身上。

  “魁星”作为科举神祇,产生于宋朝,是科举考试盛行的产物。宋代以后,人们又根据“魁”这个字,而想象出来他的形象。“魁”由“鬼”和“斗”组成,于是一个蓝面环眼,其形如“鬼”的造型就出现了。而根据他的造型,民间又附会了他的身世,说他原来是个凡人,人长得虽然丑,但有才学、有智慧,发奋考中了状元,后来升天成为魁星,主管功名禄位。我们常见的魁星造型是左手持一只墨斗,右手握一管毛笔,称朱笔,据说魁星手中的朱笔批你是第几名你就是第几名,因而文人中盛传的“任你文章高八斗,就怕朱笔不点头” 。魁星左脚扬起后踢,脚上是北斗七星,这也是根据“魁”这个字来的,他右脚金鸡独立,脚下踩着海中的一条大鳌鱼的头部,这种形象又借鉴了科举考试中的仪式。唐宋时期,皇宫正殿台阶正中的石板上雕有龙和鳌鱼图案,殿试结束后,中了状元的,要一脚站在鳌头上亮相,表示“独占鳌头” ,后来人们将这种形象与魁星神的塑像结合了起来。

  除了“丑”的魁星造型,在文学作品中,也有着对魁星的另类描绘,比如在清代小说《镜花缘》中,为了适应小说中女子们科举考试考中的情节,小说的作者又描绘出来一位魁星夫人,“忽见北斗宫中现出万丈红光,耀人眼目,内有一位星君,跳舞而出。装束打扮,虽似魁星,而花容月貌,却是一位美女。左手执笔,右手执斗。 ”据说这位美女就是魁星神的妻子,是一漂亮的女魁星。

  魁星与读书人的才华有关,因而深受读书人的喜爱,商人们也看中了此种商机,不断开发利用,明清瓷器上常有“魁星点斗”“独占鳌头”的图案,《红楼梦》第八回写秦钟初到贾府,贾母很喜欢他,就送给他一个礼物,“一个荷包并一个金魁星,取‘文星和合’之意” 。可见,魁星不只在大殿中被供奉,还进入到了人们的世俗生活当中。

独占鳌头 民国年画

  文昌帝君的起源与造型

  文昌帝君,亦称文昌星、文曲星,或文星。这一信仰源于主持文运功名的星宿,人们认为头上的星空有一个文昌宫,文昌宫里有一颗星是专门管如何获得俸禄的。后来科举兴盛,道教为了吸引教徒,就将该信仰纳入道教体系,并将主文运的星宿人格化,视一个叫张亚子的为文昌帝君。张亚子本是蜀中一个地方的信仰,后来安史之乱,唐玄宗逃到四川,知道有这么一个信仰,就对他进行了册封。后来唐僖宗避黄巢之乱,也逃到该处,张亚子又得加封。经过皇室的大力倡导,唐宋以后,一个地方信仰就逐渐扩展到了全国。到了元代,元仁宗封张亚子“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 ,简称“文昌帝君” ,为忠国、孝家、益民、正直之神。因为道教以及官方的推崇,文昌帝君在古代的信仰极为普遍。 《红楼梦》中提到贾珍想给在都外玄真观修炼的父亲贾敬过生日,结果贾敬说自己清静惯了,不愿意回去,倒是希望他们能把他从前注的《阴骘文》写出来刻了。 《阴骘文》是道教的一本劝善书,说冥冥之中有神灵的监督,所以要多做好事,才有好报,而《阴骘文》的全称是《文昌帝君阴骘文》 ,是南宋道士假托“文昌帝君”的启示所写,这是借了文昌帝君的威名。因为文昌帝君信仰的广泛性,此书在明清时期也流传甚广。

  明代,除了道观,几乎所有读书的地方也都供奉文昌帝君。而清代,文昌帝君与关公并列,一文一武,受国家祭祀,每年农历二月初三文昌帝君生日那天,朝廷就会派专人前往北京文昌庙祭祀。此外,民间有谚语曰:“北孔子,南文昌” ,可见文昌也常与孔子并列,在《聊斋志异》中,就有一个文昌帝君与孔子共同主管读书人生死的故事,一个进士去世了,想着投往西土,但一个僧人告诉他,读书人去世之后,必须先去文昌帝君和孔圣人那里销名才能去别的地方。于是他先去孔圣人那里销了名,然后去找文昌帝君,“见一殿阁如王者居,俯身入,果有神人,如世所传帝君像。 ”读书人说文昌帝君的模样果然如世所传,看来这个读书人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常见文昌帝君像的。

  文昌虽是道教之神,但因为他主管考试命运,主宰士子的功名利禄,所以带有浓厚的儒教色彩。古代士人仕进,以科举为途径,于是天下府县,处处建立文昌宫,直到现在,一些地方还有文昌阁。文昌阁正中是文昌帝君,身边有两个童子,一个叫天聋,一个叫地哑,寓意是不泄露考试机密。到了清代,人们将同等地位的魁星变成了文昌帝君的手下,因而在一些文昌阁中,我们会看到,文昌帝君居中,左右分别是魁星和文曲星两个侍从。

  文昌帝君有时候被称为文曲星,《荀子》云: “聚人徒,立师学,成文曲。 ”文曲由此成为文学的代称,因为文昌星主管科考,人们就将文昌星称为文曲星。但在一些地区,人们又另造出一个文曲星来,这是为什么呢?

文昌 清末周培春绘制

  在古代民间传说中,人们认为文章写得好,考中科举做了大官的人都是文曲星下凡,如比干、范仲淹、包拯、文天祥、许仙的儿子许仕林等。我们熟悉的《儒林外史》范进中举,其岳父就说他是天上文曲星下凡,就是受到了这种传说的影响。文曲星下凡了,天上还得有文昌帝君主管考试才行,于是人们根据这些传说,又另造出一个文曲星的神,以区别文昌帝君。

  此外, 《水浒传》开篇说:“文曲星乃是南衙开封府主龙图阁大学士包拯,武曲星乃是征西夏国大元帅狄青。 ”这就又依照着“文曲星”而造出了一个“武曲星”来, 《封神演义》中以比干为文曲星,窦荣为武曲星,只是自宋以来向来重文轻武,武曲星的普及程度远远比不上文曲星,相关的记载、传说也比较少。 《西游记》中有文曲星官,是专门负责给玉帝写圣旨的,太白金星第一次举荐孙悟空上天做官的圣旨,就是他写的,“ (玉帝)即着文曲星官修诏,着太白金星招安。 ”还有个武曲星君,就是他让孙悟空去做了弼马温,“玉帝宣文选武选仙卿,看那处少甚官职,着孙悟空去除授。旁边转过武曲星君,启奏道:‘天宫里各宫各殿,各方各处,都不少官,只是御马监缺个正堂管事。 ’玉帝传旨道:‘就除他做个弼马温罢。 ’众臣叫谢恩,他也只朝上唱个大喏。 ”

  在文学作品中塑造出来的文曲星、武曲星、魁星夫人远没有已经在世俗生活中形成的魁星以及文昌帝君信仰影响大。古代,魁星、文昌帝君这些主管考试的神灵的塑像到处可见,全国很多地方也都修建有文昌阁。人们虽然读着儒家经典,参与着科举考试,但人们对这些考试之神的崇拜一点不减,他们甚至比孔子还受欢迎。

  总之,这些主管考试功名的神祇,是我们科举文化造就的一个符号系统。而它们又影响了世俗生活,造就了一种更普遍的吉祥寓意,也影响了我们的古典文学作品,提供了新的角色背景和题材内容等。

魁星楼中的魁星塑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