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什么缝制坚固的铠甲
——谈谈阅读中不可缺少的“坚果”营养
栏目:笔荟
作者:徐鲁  来源:中国艺术报

  用知识缝制铠甲

  在刚刚过去的2020年特殊的春天里,很多少年朋友把科学家钟南山院士、李兰娟院士、张伯礼院士,还有那些无畏无惧、逆行出征的医护人员和抗疫英雄,当作自己的偶像。有的同学还重新选定了自己的理想,说将来要像钟南山爷爷、张伯礼爷爷一样,当一名医学科学家。

  2020年3月5日,钟南山院士给全国的小朋友写了一封亲切的回信。他在信中写道:“这个春天注定是不平凡的,你们有害怕、也有担忧,但是我更多地看到了你们的勇气和你们的理想。新冠肺炎,这不是中国的疾病,而是人类的疾病。希望你们相信我们的国家,相信我们的白衣天使战队,无论是在一线抗疫,还是在家里学习,我们都是在与疾病进行战斗。 ”钟院士还写道,“我相信你们会好好利用‘停课不停学’的这段日子不断学习,用知识缝制铠甲,不远的将来,当你们走向社会,在各行各业都将由你们披甲上阵。 ”

  相信科学的力量,用知识缝制铠甲,这是一位科学家爷爷为孩子们画出的一个清晰和坚定的目标!这也使我想到一件事情:有一年,我去德国访问的时候,他们的一位老师告诉我,德国的家庭给孩子准备的小书房里,有童话故事和小说类的文学读物,但更多的是科学、科普、哲学和杰出人物传记类的、非虚构类的读物。德国有一套著名的少年百科类图书,丛书名叫“WAS IST WAS” ,中文译作《什么是什么》 ,跟我们的《十万个为什么》类似。这套书有近200个品种,由德国100多位科学家、博物馆长、动物学家、科学记者、野外考察专家、考古学家、人类史前研究者等专家、学者、童书作家参与创作,内容包罗万象。这套书每一本都是48页,图文并茂,为孩子们呈现了一个完整的“知识王国” ,几乎是德国每个家庭的小书房里的必备品。在德国,有一档家喻户晓的益智类电视节目:谁想挑战百万富翁?参赛者只要能正确回答主持人提出的16个问题,就能获得一大笔奖金。有一个小女孩获胜了。当她被问到,你是从哪里学到了这么多奇妙的知识时,她说:“WAS IST WAS (什么是什么) ! ”

  我举这个例子,就是想告诉同学们和家长朋友:在孩子们的童年阅读世界里,除了文学类的童话和小说,还有自然、科技、地理、历史、运动、考古、航天、文化、艺术、生活、医学、建筑、民俗、博物等等无限丰富的题材的书籍,需要孩子们去阅读。成长和学习源于好奇心。童年的阅读品类越丰富,孩子的好奇心和视野就会越加开阔和高远,为自己缝制的铠甲就会越加厚实和坚固。

  需要“水果”,更需要“坚果”

  那么,童年阅读中不可缺少“坚果”营养,又是什么意思呢?这就要讲到近些年来,我通过观察和调查而得出的一个观点:童年阅读需要“水果” ,更需要“坚果” 。

  经常给孩子们开列阅读书单的,多半是儿童文学作家、阅读推广人、文科方面的学者和老师等。受到个人的知识谱系、阅读兴趣和阅读视野的局限,他们给孩子们推荐的图书,大多以虚构类的儿童文学,尤其是小说、童话居多。我发现,当孩子们的儿童文学类阅读量越来越大,成人们的推荐书目也总是偏重在这方面的时候,问题就来了。

  什么问题呢?就是小读者们的阅读范围、阅读视野、阅读口味,越来越狭窄、单调和浅显化了。好比说,孩子们每天的饮食,需要搭配各种各样的东西,不仅需要吃各种水果,还要吃米饭、馒头、鸡鸭鱼肉、牛奶、面包、鸡蛋、坚果和各种蔬菜,这样才能营养丰富均衡,童年的阅读也是这样。我有一个比喻:好的儿童文学作品——我是指那些虚构的小说和童话,就像是新鲜的水果,很可口、很好吃,也应该多吃,但我们不能过分夸大水果的营养价值,更不能借着强调水果如何如何重要,而把水果当成了唯一的、可以取代其他营养的食物。孩子们不能每天只靠吃水果来长身体。除了小说、童话这些虚构的儿童文学,我们还需要阅读科学、历史、哲学、地理、英雄人物、艺术、航天、博物……各类故事和各个领域的杰出人物的传记故事。在我心目中,这些非虚构的、纪实的、具有科学、科普和人文“硬核”的故事,都属于阅读中的“坚果” ,孩子们从这类图书阅读中获得的就是“坚果”营养。

  我还观察到一个现象:现在的小学生、中学生写作文,如果写一个幻想故事、虚构故事,他们都能发挥超强的想象力,天马行空一般写得很轻松。可是如果要他用写实的文笔,精确地去描述一个真实的、准确的、符合事理逻辑、经得起推敲的现实故事,大部分同学就不一定能写得好。我一直在想,这是什么原因呢?

  我想,原因之一也许就是孩子们的阅读视野太单一、太狭窄,读了太多的虚构作品,头脑里可能充满了虚无缥缈的、幻想与想象的东西,但是对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缺少关注、发现、思索和精准地去描述它、把握它的能力。孩子会情绪化和文学化,思辨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会相对欠缺,也会缺少本应该具备的精确的洞察力。更严重一点说,孩子的“精神骨骼”会发育得不健全,身上的铠甲缝制得不坚固,内心世界也就不会太强大,甚至心理上还比较脆弱。现在时有发生的低龄人的轻生事件,已经在用血的事实告诉我们,不少孩子的内心太过脆弱,身上的铠甲并不坚固。

  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负责任的阅读推广人和阅读指导专家,都应该成为儿童精神成长的“高级营养师” ,成为儿童心灵营养的“搭配专家” 。不应该只给孩子灌输“心灵鸡汤” ,不应该把单一、狭窄、浅薄的书单送给孩子和家长。我希望我们的一代代小读者,是身体骨骼和精神骨骼都拥有力量的。那些真实的、非虚构的作品,例如科学家传记故事,历史、地理、自然、博物、艺术等方面的人文故事,英雄、英模人物的传记故事,还有人类的一些重大的科学成果背后的故事,一些非凡的文明创举故事……都是童年阅读中的“坚果” 。

  要“相信童话”,更要学会“怀疑童话”

  虚构的小说、童话故事,还有抒情的诗歌,要不要阅读?当然要阅读。但是,我们不仅要培养孩子们“相信童话”的情怀,同时也要培养孩子们敢于“怀疑童话、质疑童话”的精神。要知道,世界并不全是玫瑰色的,童话和诗歌也解决不了一切问题,有时候还必须依靠理性、智慧和健全的心智来认识现实和解决现实问题。

  有一次,我和作家张炜闲聊,说到一些外国作家无论写什么名物,特别是在写动物、植物和大自然中的物候景象时,都非常讲究准确性和科学性,尤其是细节的精确。有的喜欢写飞鸟、写昆虫的散文作家,往往就是鸟类学家、昆虫学家;写山林和草原动物小说的作家,往往也是野生动物研究专家。这时候,张炜有点忿忿地说:我们的很多作家却往往都是“差不多先生” ,凭着自己空泛的想象力和“臆造”能力,“想当然”地去描写,从来不在乎细节的精确性和科学性。他说,这样的文学细节似是而非,根本经不起推敲。“生动”的前提,首先要做到“精确” ,越是准确的描写,越是生动传神的。张炜的这番话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也非常认同这个观点。

  文学描写有时是讲究夸张的,比如李白写诗,就特别喜欢用“夸张”的手法,像“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都是夸张描写。但是有的描写,又必须讲究准确。很多人都读过一首名诗《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其中有这样的句子:“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窝/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是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祖国啊/我是你十亿分之一/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问题就出在最后一句“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每个人都知道,我们祖国的国土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公里,是“平方公里” ,而不是“平方” 。960万平方,那才有多大?所以,这就是描写不准确,甚至是错误的。经常读一些科学、科普书的小读者,读到这首诗的时候,一定会马上发现这个问题,并且提出质疑。

  这个例子也时常提醒我,无论在什么时候、写什么东西,都应该做到准确无误,不能当“差不多先生” 。不然就会出现差错,“误人子弟” 。我在前面讲到的那套《什么是什么》 ,其中有一位科普作家雷纳·科特是我的朋友,他的知识面非常广博,他为这套书写了二十几本。他告诉我说,为了写一本讲火山的书,他亲自勘探了世界上四十几座火山,变成了一个火山专家。有一年,他专程来到湖北,要去一趟当阳市境内的玉泉山区。我说:“我在湖北生活了30年,也不曾去过那里,您要去那里干什么呢? ”他笑眯眯地说:“去那里探宝,寻找一座古老的铁塔。 ”

  他告诉我说,那里有一座修建于11世纪(北宋年间)的铁塔,也是中国现存最高、最重和保存最完好的铁塔。原来,他正在写一本世界钢铁史方面的科普书,这座铁塔是世界钢铁史上的一个“有趣的故事” ,是世界上少有的几座古老的铁塔之一,比埃菲尔铁塔还要早。我在湖北生活多年,也从来不知道有这么一座铁塔。由此可见,这位德国作家对自己所喜欢的工作是多么投入和痴迷。每写一本书,一般都会亲眼目睹和亲临现场,获得第一手资料。这种认真、严谨的专业精神,深深感动了我。为青少年们写书,就应该做到这样严谨。

  作为读者,多读一些科学、科普、人文等非虚构的故事,不仅能获得精准的、坚实的科学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也能慢慢培养自己喜欢思考、思辨和敢于质疑的勇气、敢于怀疑和反驳的精神,从阅读中获得自信和力量。加拿大学者利丽安·史密斯在那本讨论儿童文学与成长关系的名著《欢欣岁月》里写道:“阅读(非虚构的)历史和杰出人物的传记,可以矫正孩子们短视的人生观。 ”我很认同这个说法,她的话也坚定了我在这个领域里的创作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