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题集——〈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研究六题》
邹彦 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2020年4月出版
得知上海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教授邹彦的新书《借题集——〈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研究六题》既已付梓,不胜欣喜。该书有文章8篇,分别是作者2012年至2020年间发表的6篇关于《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研究文章以及两篇评论性短文。书名《借题集》取“借题发挥”之意,即借贝多芬之曲来“旁敲侧击”其他相关问题,涉及文学、叙事学、音乐分析、乐谱版本、音乐表演研究和历史音乐学等领域。
2020年正值贝多芬诞辰250周年, 《借题集》的出版可谓恰逢其时。同时“人和”之便,也不可忽略。就其自身来说,邹彦在本科的时候曾经跟随侯康为学习钢琴演奏和作品分析;后又转至上海音乐学院随钱亦平学习作曲技术理论;留校任教后,常年为学生开设钢琴音乐文献原著导读、大型曲式、西方音乐史等课程,教学相长,他对相关学科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更加圆熟。从知识结构的搭建和学科背景的铺设来看,演奏与分析的双重身份使其在研究贝多芬的钢琴文献时更加得心应手。而剑桥大学的访学经历也有助于他对国际学术动态的了解,从这6篇文章中大量外文文献的运用便可一目了然。
三“管”齐下—— 《借题集》的叙事方法
《借题集》的6篇论文牵涉不同的学科,有各自的问题域及研究范式,但它们共享一个鲜明的叙事主题——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从这一点看, 《借题集》本身也是一种叙事。在《贝多芬〈b E大调第18钢琴奏鸣曲〉 (Op. 31 No. 3)的隐性叙事》一文中,作者介绍了该文的3个基本研究方法:“实证性——音乐分析的基础;历史性——音乐史学的依托;思辨性——音乐哲学的思维” 。通过阅读全书,不难发现这也是该书6篇文章的基本叙事方法。
第一,全书6篇文章皆以实证性的音乐分析为基础,通过分析把握研究对象的规律,以理性分析还原作曲家的感性经验和创作意图。音乐分析的方法有多种,如和声分析、曲式分析、主题分析等等。在乐谱的选择和运用上作者也十分严谨,除了重制的乐谱还运用大量原谱。第二,强调历史性,即以音乐史学为依托。不读史,不明智。不了解贝多芬学术研究史,对有效的前人经验如何汲取,又该如何避免重蹈他人覆辙?不知西方音乐史,如何在广阔无垠的历史经纬里定位某部作品的价值,找出作曲家的个性创造以及与前人作品的隐秘联系?史学方法的运用以《历史语境中的贝多芬〈f小调第1钢琴奏鸣曲〉 (Op. 2 No. 1)的主题分析》一文最具代表性。作者认识到必须“与同时代的作品进行横向的类比,由此得出的结论才可能有说服力” 。所以,他在分析《第1钢琴奏鸣曲》的同时,也将之与海顿的《C大调钢琴奏鸣曲》的主题进行比较分析。第三,音乐哲学思维体现最明显的是每篇文章的结语部分。以《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记谱问题》的结语为例,作者不仅没有将“采取准确的记谱”这一观点绝对化,并且还辩证地认识到“严谨地面对乐谱和睿智地理解乐谱却并不矛盾——严谨与睿智才是我们面对任何乐谱时所应具有的态度” 。
探幽发微——敏锐开阔的学术视野
纵观贝多芬研究史,作曲技术层面和人物生平考之类的话题早已为音乐学家和传记学家开采殆尽,在这些连篇累牍的成果中重复性研究也不在少数。如何避免拾人牙慧,又如何推陈出新,恰如鹰击长空,视野不仅要开阔,而且还要相当敏锐。
仍以《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记谱问题》一文为例,该文通过对16个较为重要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刊本(包括全集和选集)进行比对,找到造成版本差异的4个方面:因贝多芬本人而引发的版本差异;乐谱编订者造成的记谱差异;难以确定贝多芬本意的记谱;钢琴音区对贝多芬记谱的限制。作者还通过表格、大量谱例及文献对这4个论点以及其中的分论点进行详细论证。而且,中外学术界目前还未出现专门对《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记谱问题进行研究的文章和专著,所以这篇文章具有填补学术空白的意义。
别出机杼——跨学科的研究范式
跨学科(cross-discipline)与交叉学科(interdisciplinary)常在同等意义上使用,故而,许多人也将跨学科称之为交叉学科。其实每一门科学,都有它的跨学科性和跨学科发展。这6篇文章中,《贝多芬〈d小调第17 “暴风雨”钢琴奏鸣曲〉(Op.31 No.2)的标题性内涵》采用音乐与文学、音乐与哲学相结合的写作范式;《〈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记谱问题》采用的是音乐史学-版本学的写作范式;《贝多芬〈b E大调第18钢琴奏鸣曲〉(Op.31 No.3)的隐性叙事》采用的是音乐叙事学-音乐修辞学的写作范式: 《古典时期钢琴作品演奏中的力度——以贝多芬〈G大调第10钢琴奏鸣曲〉(Op.14 No.2)为例》采用的是音乐分析-音乐表演理论的写作范式; 《历史语境中的贝多芬〈f小调第1钢琴奏鸣曲〉(Op.2 No.1)的主题分析》采用的是历史音乐学-音乐分析的写作范式; 《踏板和踏板记号中的“历史声音” ——对历史音乐学的一种HIP视野考察》一文则采用音乐表演理论-历史音乐学的写作范式。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八年成此书,字字皆不易。在当下略显浮躁的学术风气中,这种一丝不苟的学术态度为年轻学子树立了良好的典范。6篇文章从不同的视角出发,采取不同的研究手段,其跨学科的研究范式对当前音乐学科的发展和学术研究动向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正如作者对贝多芬的评价那样,“不遗余力地创新,不断实现着自我超越”不也正是作者本人在这部新著中的学术追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