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房一世界》
冯骥才 著 作家出版社2020年1月出版
书房,自古以来都是文人雅士的精神高地。我国私塾最早出现在商代的甲骨文中,而书房真正的出现则来自于唐代。唐代诗人元稹在其诗作《和乐天过秘阁书省旧厅》写道:“闻君西省重徘徊,秘阁书房次第开。 ”这应该是最早的有关书房的描述。书房发展到今天,成为了很多作家安放心灵的地方,是精神的栖息地。作家冯骥才就有一间自己的书房——心居。
最近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书房一世界》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焦点。本书是冯骥才2020年最新出版的散文集, 70余篇散文随笔,就是在自己的书房心居完成的,这是一部单独写书房的散文集。在冯骥才看来,对于作家,唯有在书房里才能真实地面对世界和赤裸裸地面对自己,这里是安放自己心灵的地方,是自己精神的原点,有自己的定力。近年来,冯骥才作为作家写了很多文章,同时还是一个文人画家,在国内外举办了很多个人画展。而他另一项事业,则是专注投身于民间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当中,尤其是对古村落的保护,成为了当下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
无论是书房内还是书房外,冯骥才都始终以一颗虔诚的敬业心与文人的情怀心,在热心地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他引用了哈姆雷特的话:“即使把我放在火柴盒里,我也是无限空间的主宰者。 ”从这句话当中我们能感受到作为作家,他异乎寻常地寻找着文人最后的一个世界,寻找着面对自己的一片净土。
每次伏案疾书,冯骥才便能感受到书房的意义,这是一个文人挥洒笔墨的舞台,也是一个文人在精神世界里驰骋的自由地。文章当中写到了很多关于书房里的好玩意儿,小药瓶、野鸟、老墨、词典、印章、笔筒等等,体现了一个文人怡然自乐的情趣,这是一个作家骨子里的风雅。每一个作家在自己的书房里都有一个宁静的梦。窗明几净,有小径通幽的路,桌椅前一盏灯,“花间一壶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这正是中国文人关于诗意栖息地的遐想。跟很多作家不同,冯骥才的书房可以睡觉,可以吃饭,还可以画画。书房乃我心居之所,故引为“心居” 。他近年来的代表作《俗世奇人之三》就是在自己书房完成的。
为什么作者要写小物件,这些小物件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个人性情和情怀的体现,同时也充满着文人的情绪、敬畏和悲悯,这些小物件承载着作者的记忆,而这些记忆,与时代和命运相结合,通过小小的物件,梳理出了个人在历史面前以小见大的情怀。那些充满着细节的描写,让这些小小的物件儿充满了灵性,仿佛是一个故人在悄悄地说着语重心长的话。冯骥才经常在一些演讲活动中,反复地强调写作与生活中人生趣味的意义。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能在脑海中呈现出一幅幅画面:有齐白石平常事物的趣味,也有书画当中的留白,更有一个老北京人的腔调。这些看似随性的细节,却展露出了作者独具匠心的写作力度,俗人但不俗气,在生活中参悟大人生。很显然,冯骥才与丁聪、黄苗子等同代人的写作志趣相投,亦师亦友。一篇篇小品文,倒是颇具明代文人秉承的一贯生活志趣,这些文章短小精炼且不拘一格,反映出了作者的性情与审美。有时候幽默讽刺,有时见地新颖。
这些年,冯骥才一直坚守着文化的使命,对我们即将消逝的文明,他痛心疾首。他说,在我的心里一直有一个“心中的书房” ,他不在房间里,而是在旷野中,在我的心灵里。时光荏苒,往事如歌,在冯骥才的书房里人生已走过大半。在这间书房里,有着母亲年轻时候的照片,也有着与爱人的第一张合影,更有他少年时读过的一本书。冯骥才说,他从少年起,由于经济的拮据,一直梦想着能有自己的一个书房,而如今回想起来苦中感甜。
在冯骥才的小小书房里,装着一个大大的世界,装着他对民间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追求与守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