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国家博物馆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联合主办的“瓯骆遗萃——广西百越文化文物精品展”在国家博物馆展出,135件(组)全部出土于广西 的文物精品从不同侧面揭开了春秋至东汉时期西瓯和骆越社会神秘而独特的面纱。
战国秦汉时期,江南、岭南各地居住着众多越人,统称“百越”,西瓯和骆越是其中两大重要支系。由于地处中原与华南、西南文化往来的交汇之所,多民族长期杂居,瓯骆人民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独特文化。具有瓯骆浓郁地方特色的展品自然成为此次展览的主角,如蛇蛙纹铜尊、羊角钮铜钟、微缩干栏建筑等。
在这100多件展品中还有很多亮点值得关注,神气威武的鎏金铜骑马俑、锋利无比的人首纹青铜剑、晶莹通透的勾连云纹高足玉杯……件件都精美异常。而一件圆筒状漆绘提梁铜桶更是精品之中的精品,可以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那件著名的帛画相媲美。这件西汉时期的盛酒器类似于今天广西壮族、苗族、瑶族人外出劳动时随身携带用以盛水或粥的竹筒,其表面的漆绘从上至下共有4段图案,每段自成一个完整的画面,这种以上下不同层次展开的绘画表现形式与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的T型帛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所画人物造型生动,线条流畅,画面构图颇具匠心,其间饰以的流云、花木、山岭详略得当,浑然一体,给人以惟妙惟肖之感,是一件难得的艺术品。
另一件展品,于1976年在广西贵县罗泊湾1号墓出土的羽纹铜凤灯则向世人展示了瓯骆之地精湛的铸铜技艺。该器物为凤鸟形,造型优美,只见它顾首回望,双足分立,尾羽下垂及地,足与尾形成鼎立之势以支撑灯身,头、冠、颈、翅、尾、足各部位轮廓分明,比例匀称,全身细刻的羽毛清晰可见。凤鸟背部有一圆孔,用以放置长柄灯盏,口内衔喇叭形灯罩,颈部可以自由转动和拆卸,便于调节灯光和冲洗体内烟尘。尤其令人称道的是,灯罩与颈部及腹腔相通,腹腔中空,可以贮水,当灯展中的蜡烛点燃时,烟灰经灯罩进入颈管,再导入腹中,最后溶于水中,既可用于照明,又可以防止烛烟污染空气,堪称2000多年前的“环保”灯。
此次展出的这些文物精品不仅成为记录瓯骆民族历史进程的见证物,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史料记载的不足。一件春秋时期的“告”铭提梁铜鼎,器内底部铸有一汉字铭文“告”字,这表明早在先秦时期汉字已经传入了岭南地区。其实远在商周时期,岭南与中原有着密切联系,越人的活动范围也已达到了湖南、江西,正是在这种相互交流的过程中,西瓯、骆越与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逐渐趋于一致,并最终走向统一,成为中华民族及其灿烂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
此次展览将持续到6月15日。
羽纹铜凤灯
滑石人面具
勾连云纹高足玉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