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青故地
<style type="text/css">.TRS_Editor P{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DIV{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D{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H{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SPAN{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FONT{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UL{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LI{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A{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style><div class=TRS_Editor><style type="text/css">
.TRS_Editor P{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DIV{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D{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H{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SPAN{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FONT{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UL{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LI{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A{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style>
<p> 从吴堡县寺沟,到长安区皇甫,这两个村名都与著名作家柳青一生息息相关,一个是他的诞生地,一个是他创作长篇小说《创业史》的生活之地。两个村子都因他而出名,并引以为骄傲。</p>
<p><strong> 书与敬仰 </strong></p>
<p> 对这两个地方的向往,最早缘于柳青的文学名著《创业史》一书,也许是偶然吧。在我上小学时,班上有位同学一天带来一本书,这本书已经没有了封面、封底,前后页短缺,边角也都倒卷了起来,只有书脊上皱皱巴巴的依稀还有着“创业史、柳青著”的字样。</p>
<p> 他是拿该书用来折甩宝玩耍的。甩宝,也称惯宝,在物质匮乏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乡村孩子们用两张书纸对折,交叉折叠成的一种简单玩具。当时出于好奇,就向他借了此书来看。尽管书中有不少字不认识,但被书中人物、场景吸引,从而记住了梁生宝、梁三老汉、郭振山、徐改霞等人的名字,以及一些合作化初期的故事。过了几天,那位同学要书,我有些不舍,便对他说书还没有看完,要不给你重换一本能不?他说只要能折甩宝玩就行。然后两个就交换了一本书。因为喜欢,时而翻看一下,并对作家柳青产生了朦朦胧胧的一种神秘感、崇拜感!</p>
<p> 后来,那本残缺的名著《创业史》 ,在我家中的一只大木箱里保存了好多年。离开老家后,村里有些爱看书的,也有些混混知道家中藏书,经常以借看的名义,让书在家人的眼皮下流失。 《创业史》难以保存下来,我对此有些抱怨。可抱怨有什么用呢?爱书人惜之,不爱者无所谓的,只留下叹息。</p>
<p><strong> 为民请命 </strong></p>
<p> 以后对作家柳青的崇拜,总会听到别人对他的传说,或者偶尔在报刊上的一些了解和认知。曾听一位家乡老干部回家探亲时说过,他曾经见过柳青,那时候柳青在米脂县的一个乡政府当文书。他给在外面工作的大哥写信,说他想搞创作。大哥看信后,便鼓励他多看书、多体验生活、多练习写作。所以,柳青一边工作、一边读书、一边写作。功夫不负有心人,由于坚持不懈,他终于实现了当作家的梦想。</p>
<p> 柳青年轻时求学,投身革命,赴延安任文化教员、随军记者,走东北、转陕北、去北京等地,办报纸、任乡文书、当主编、搞创作。他是一个为民请命的作家,他在陕西米脂,以及东北等地方工作时,就积极投入到火热的生活之中,先后创作了小说《狠透铁》 《铜墙铁壁》《种谷记》 《地雷》 《待车》 ,散文集《皇甫村三年》等作品,后来从北京《中国青年报》社放弃副刊主编的优越环境和条件,返回到陕西长安县挂职县委副书记,蹲点皇甫村,一下子扎根14年。他被大秦岭终南山神禾原蛤蟆滩上的人和事所吸引,而渐渐地熟悉,并以文学手笔塑造了梁生宝、梁三老汉、郭振山、徐改霞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潜心创作出了《创业史》第一部,轰动了中国文坛。</p>
<p> 可是,多少年过去了,我一直没有去过寺沟、皇甫那两个村,不知究竟是啥样子?</p>
<p><strong> 去了寺沟 </strong></p>
<p> 机遇是等不来的,总是在想象中度过,可来了也是偶然。</p>
<p> 2018年5月23日,本人接通知参加榆林市作协在吴堡召开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6周年座谈会。期间,就有了机会和同仁参观了柳青的老家寺沟村,大家一起瞻仰了其出生、童年住过的窑洞,以及纪念陈列室,深受启发。</p>
<p> 寺沟,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山村,深藏在陕北的大山怀抱之中,却给人一种沧桑、厚重之感。在柳青故居,看到了各种版本的《创业史》及影印件,不仅是中文,还有朝鲜语、越南语、俄语等译文。这部书就像那大海中的一朵独特浪花,像那千山万壑之中的一簇奇葩,那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典型缩影或者活化石。令人高山仰止,赞叹不已。</p>
<p> 柳青家的几孔窑洞,背靠一座大山,向阳,对面山上有一处平展的椭圆形山原。柳青的成功,其根本莫过于少年时的刻苦努力,奋发向上。又是他父亲因了一场官司,自己没有文化被人栽赃诬陷,竟然吃了大亏。而后他醒悟,就是砸锅卖地也要供自己的孩子上学读书识字,不再受人欺负,开阔眼界、出人头地。</p>
<p> 不幸中的万幸,父亲的这个愿望竟使他的孩子有学上了,读书多了也就境界高了,走得也远了。</p>
<p><strong> 走趟皇甫 </strong></p>
<p> 去皇甫村,也属偶然。</p>
<p> 那是2017年春季,我在西安住了一段时间。一个星期天,由儿子刘涛提议,自驾车专门去了一趟柳青生活、创作之地长安区皇甫村。来到皇甫,身临其境,亲眼目睹了巍峨的大秦岭、古老的准南山、宽展的神禾原、绿茵笼罩的村庄、一座座村民房屋、弯弯曲曲流淌的小河、蛤蟆滩以及柳树等景物。这个小山村要比柳青原籍的地理环境好一些,让人产生一种神奇感、开阔感。</p>
<p> 时代变迁,现在的皇甫村,家户都住上了砖房,还有住两层小楼的。柳青住过的房子在神禾原下面,背山向阳、光照充足。见到柳青家邻居的一个老人,听说我们来看柳青的故居便有了话题。他说柳青当年留着光头、穿对襟黑袄,也常戴着帽子,去集市看行情、逛街头、走家户、拉家常、为人随和,和村上的农民同甘苦、共患难。老人还说他小时候和柳青家的孩子经常在一块玩耍、捉迷藏、踢毽子,还去小河滩捉小鱼、蝌蚪,去山原上拔野菜等。那时候大人孩子都相处得十分和睦,尽管生活贫困,可过得依然快乐。</p>
<p><strong> 柳青墓园 </strong></p>
<p> 柳青的墓园在神禾原上,四周被墙围着,门上挂着锁。当我们站在门外往里看的时候,凑巧正好来了长安工程学院张赞魁等几位老师,也是来拜谒柳青的。他们找到了守护陵园的老人,我们也就跟了进去,墓园占地不大,墓头用砖瓦、水泥砌成圆状形。墓前立一块石碑,上面刻写着: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柳青同志之墓。</p>
<p> 据守陵老头说,柳青那个时候带着家眷来到皇甫村,而后就住到了常宁宫(有说是一座破庙) ,他一待就是10多年。当时村上人住的是稻草屋、生活困难,但是柳青一家人的到来给村上增添了活跃气氛。柳青为人随和,常跟村里人坐在硷畔上、院子里、田间地头,促膝交谈、听民声、讲政策、讲故事。“文革”时期,他受到了冲击迫害,没有写完《创业史》 。他可是个大好人,能体恤老百姓的冷暖,替老百姓说话、办事。他赞扬着作家柳青的人格品德。</p>
<p><strong> 柳青广场 </strong></p>
<p> 长安区街道旁的一角,建起了柳青广场,还竖起了一座柳青雕像,只见他手中握着那一支如椽的巨笔,捧着巨著《创业史》 ,两眼炯炯有神,显得胸怀远大、思想深邃。</p>
<p> 广场墙壁上文图并茂,展示了柳青的生平、创作、工作,以及书中的至理名言。统览广场全景,就能全面了解柳青扎根皇甫的历史,这里激励着人们生命不止,永远奋斗!</p>
<p> 站在广场上,想起一次在榆林钟楼附近的书店,买到了新版的《创业史》上、下两册,后来得知这是作家柳青在病危中,插着氧气管、忍着病痛坚持修改出版的。作家路遥的随笔《病危中的柳青》记叙了老人晚年病中与病魔抗争,不停修改作品的坚强毅力。可想而知,没有完成自己的《创业史》三部曲,这对他来说是多么遗憾? !</p>
<p>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先后拜访了寺沟、皇甫村,从柳青诞生、生活、创作的故地,终于把多少年来一直悬在自己脑海中的那些朦胧的想象,像谜一样被解开了,从而圆了一个向往已久的梦!</p></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