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话题应当从网络小说“江湖”最近的一段风波谈起。“江湖”中的阅文集团,最近因为高管团队调整、与旗下作者的合同分歧、作品的付费与免费争论等话题,成为舆论焦点。阅文集团由早年的盛大文学、腾讯文学整合成立。旗下运营的网文站点,大名鼎鼎的,可以站成一长排:起点中文网、创世中文网、云起书院、红袖添香、潇湘书院……根据一家研究机构发布的中国数字阅读市场研究报告, 2019年,“阅文”凭借近二十年来积累的海量内容资源以及QQ阅读、起点中文网、微信等流量入口,占据数字阅读市场超过四分之一的份额,位居第一。“阅文”的举动,足以牵动整个网文界甚至数字阅读市场的目光。
根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的第十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 2019年我国成年国民的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 Pad阅读等)接触率已近80%,超过半数成年国民倾向于数字化阅读方式,倾向纸质阅读的读者比例下降。
如果要为这个数字化阅读的时代找一种代表性文体,大概非网络小说莫属。这也是阅文集团的前述动向引发巨大关注的重要原因。它应互联网之运而生,由论坛等平台萌芽,经过博客、书站等平台一路兴变,逐渐蓬勃。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围绕它而蔓延的“IP”运营、泛娱乐生态、产业化等,已酝酿出惊人的影响力。
这种文体,从写作到阅读,都深刻着“线上”的基因,又因应着“线上”超乎寻常的发展速度,“线上”“线下”的相互渗透,由小众的文艺形式,遽尔升级为大众娱乐与经济生活的重要板块。
从早年所说的“线上”阅读,到现在兴盛的“云阅读” ,数字化阅读方式的底色是一致的。从网络小说这样的“线上”文体——按现在的发展程度,用现在的时髦话语,或者也可以称作“线上”生态,可以看出如今这种底色:
在输入端,它呈现出海量的潜力。“出版”门槛被最大程度地降低,只要你愿意写,你就可以写。而且与线下稿纸上的创作不同,这本线上的“书”是面向无穷的人开放的,在这层意义上,它就是“出版”了的。
在输出端,它呈现出作者与读者之间随时交流的可能性。与线下的创作相比,作者与读者的“碰面”大大提前了。读者在作者创作过程中,就可以发表意见;作者的创作,随时可能受到读者反馈的影响。作者与读者,不再是单向的我写你看、你评我听二选一,而是可以随时处于两者的相互激发中。
“海量”“交流” ,这可以说是进入互联网时代后,数字化阅读相比传统阅读最鲜明的两个特征。今天所说的“云阅读” ,也在不断深化这种特征。
“云阅读”何以称“云” ?万物皆容易冠以“云”的当下,人们对“云”的概念有个形象的比喻:“大家都知道雨是从云里下来的,但从来不去问是哪朵云。 ”让我们勉力去追索这样一朵“云” :它没有固定的形状,却可能漂浮在每个人头顶。对个人(读者)来说,它是由无数可供阅读的文本组成的,并且随时在增加——它们来自于同样不可胜数的作者。作为阅读者,我们不必在意它的边界在哪里,只知道可以随时随地接入、获取与反馈。
让我们接着“想象”这样一个场景:你正在一个APP上追更一部网络小说,看到一些有意思的段落,想顺手发表点意见、作点“批注” ,然后发现,已经有另外几个读者在同一段落上发表了他们各自的意见。你可以点开看,那些和你一道在追更这部网络小说的同好者,在这段与你一样被引起了兴趣的段落甚至词句那里,留下了什么话:表达和你一样的感叹,还是帮你解答了一个疑惑?
这个场景不是想象,而是在一些网络小说的阅读APP上已经逐渐成熟的功能。有些读者追更网络小说的乐趣,已经不仅在于小说本身,还包括在这样的“批注”里获取其他同读者的意见。
也可以往回退一步,让我们想象另一个从传统出版出发的场景:这是一本已经走完传统出版路径的纸质书。它是一部有点严肃、但在一定范围内不乏忠实读者的学术著作。在纸质出版的同时,它也完成了数字出版,变成一本电子书,在某个阅读APP上架。它的网络读者同样可以在阅读过程中添加“批注” ,也可以阅读其他读者的“批注” ——是的,就像前面所说的那些网络小说读者一样。这个场景,同样不是想象。
如果要为当下的“云阅读”概念寻找一个可感的形象,这些场景,或许可称典型之一。这里的“交流” ,不再限于作者—读者,而是在作者—读者、读者—读者之间建起链路,这种变化,与前面曾提到的“我写你看、你评我听”由二选一到并存互通的变化,又何其相似。
随时随地、无孔不入,“云阅读”的迅猛发展,是因为数字化的阅读方式本身就充满可塑性。它既包涵阅读内容的数字化,如文字(网络小说) 、音频(有声读物) 、图片、动画等,也指向阅读平台、终端的电子化,阅读平台如传统的网站、论坛甚至博客与现在五花八门的APP,阅读终端如电脑、手机、电子书阅读器甚至车载、机载平板等……
数字化的内容不仅天生海量,还随着竞争与发展,逐渐进入由量到质的筛选过程。电子化的平台与终端,更因科技与生活方式的变化,类型更加丰富。小型的移动端功能日趋丰富,渗透力也愈发强起来。一个终端在手,一种平台在线,就仿佛有了纸质阅读时代一整个图书馆。碎片化的闲暇,腾不出手的忙碌时刻,似乎都可以奇异地转化为阅读的时间。有声阅读在广播时代之后的重新“崛起” ,正是一例。根据有关的调查报告,有声阅读正持续较快增长,成为国民阅读新的增长点,移动有声APP平台则成了“听书”的主流选择。
比之早年的“线上”阅读,“云阅读”更重要的特征,来自我们对“云”的开放想象。读者并不知道一朵“云”在以怎样的机制运行。但数字化的阅读正变得越来越“智能”和有针对性,正是仰赖于这朵“云”展开的大数据分析与推荐。无数人的创作成果、阅读习惯导向这朵“云” ,壮大这朵“云” ,经由这朵“云”的吞吐,落到阅读者个体头上,成为看起来非常“个性化”的推荐。
这正是我们对“云阅读”怀有更深期待的原因。不是因为它有可能调动我们所有的感官,用沉浸式的体验实现阅读的升级,也不是因为它千变万化,可以随时随地填充我们愈加碎片化的时间,而是当我们在电子时代海量资源中逐渐感受到迷茫与困扰时,它带着一点解决问题的希望:“书”那么多,时间那么少,我们该读哪些。
或许我们也不能仅仅寄希望于“大数据”的计算推荐。阅读的人们,呼唤更多值得信赖的“推荐” ,告诉我们,浩瀚数字化阅读海中,哪条航道可以行驶,天上的哪朵“云”里,哪滴雨有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