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远与阿巴斯》是一部有趣的诗集。这部开本小而薄的诗集,做得质朴、宁静,叫人喜欢。整部诗集分为四卷:卷一,“阿巴斯集” ,收录诗人速写一般简白的短诗;卷二,“致意集” ,收入若干具有实验风格的、向前辈或同辈诗人的礼敬之作;卷三,“小远集” ,收入以“小远”为主人公的诗;卷四,“叙事集” ,收入诗人叙事性较强的诗作。整部诗集虽然很薄,却呈现出了诗人多样、立体、清晰、别致的创作风貌。
首先看“阿巴斯集” 。这里的阿巴斯是谁或什么呢?查询得知约旦有个叫阿巴斯的职业篮球运动员,此外伊朗南部还有个港口叫阿巴斯港。最有名的,也离这部诗集最近的,则是已故的伊朗导演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说起阿巴斯的电影《樱桃的滋味》 ,很多人都知道。其实,阿巴斯还是非常出色的摄影家和诗人。国内出版过他的两部诗集《随风而行》和《一只狼在放哨》 。如果读过阿巴斯的诗,就不难了解他的诗歌写作风格:简短、静观,仿佛纪实摄影,乍看极为平静,实则蕴含着极大的张力。如此来看,便会发现《小远与阿巴斯》中的“阿巴斯集”与诗人阿巴斯之间的亲缘。比如开篇的第一首诗《雨中的黑喜鹊》 :
清晨细雨中/一只黑喜鹊回头/看尾翼确信没有将深长的礼服/拖曳在地/才继续它树下的散步
短短五行,描述了一个极为简单、也极易为人忽视的场景,仿佛几帧组合的摄影作品,读来如在眼前,叫人难忘。
相比之下,卷三“小远集”中的诗,叫人读来要快乐得多。如前所说,“小远集”中有贯穿的主人公“小远” ,其中20首诗,都以他为中心,记录他有趣的言行——或曰“行状” 。比如《裙子》 :
早饭时/小远吃三角饼/他捏着两边/朝上面的/小尖角/咬了一口/冲妈妈喊/你看,我把饼/吃成裙子了
真可说是童趣盎然,充满天真的想象。与孩子的发现对照一下,也叫我们惭愧:作为大人,我们怎么就没有这些诗性的发现?
再看一首《换牙》 :
早春时节/松针落了一地//爸爸问小远/你知道/为什么松树/春天落叶子?/小远摇摇头//爸爸说/因为松树不怕冷/等到春天/新叶子长出来/才会顶落旧叶子//就跟我换牙一样?
诗中的“爸爸”在跟孩子讲树怎么落叶,孩子却本能地将之与自己相联系,并且是出其不意地与自己的“换牙”相联系,真是无比贴切。而这些诗,之所以叫人读来喜欢,也是因为它暗合了“近取物、远取譬”的道理。物都是在手边的寻常、近常之物,可是物与物之间的关联,却是令人意外、给人惊喜的。
初看《小远与阿巴斯》这个书名,我们会奇怪:小远与阿巴斯之间有什么关系?现在我们有些明白,一小、一大,一个名不见经传,一个名闻天下,他们之间的关系形成对比性的张力。
如果说“阿巴斯集”和“小远集” ——或者还可以加上“致意集” ——中的诗,大都是简单而美好的,那么最后一卷“叙事集”中收录的诗就要复杂一些,从字数、体量上看,也是如此。这一卷中的总体格调,可以说也是偏于暖色,这从《巴山之夜》 《女人的好》 《清晨的巫术》等几首诗就可见一斑。不过,也有展露现实之复杂性的作品,如《大海》 《白血病》 《最近我越来越回避看父亲》 《快放出来》等。这些诗中,少有的现实感展现了出来。
诗人宋宁刚是地道的北方人,在读大学以前,一直生长在秦岭以北的关中平原。从读大学开始到博士毕业,有十余年的时间,他在南方求学、生活,先是在南宁,后来是在南京。或许与这种经历有关,他的诗作多有南方的气质,与北方的诗歌写作传统中恢弘、凝重的气象,形成较为鲜明的对比。不过,关中是《诗经》的发源地,而《诗经》的写作传统,或说其给予后世诗人的启示是:简单、浑朴,诚恳、真挚,甚至直接、明畅,宋宁刚的写作庶几近之。所不同的是,他的写作中具有面朝旷野的广阔感。
此外,像“致意集”中的实验之作,固然新颖;宋宁刚在他的上一部诗集《你的光》中,也有另一些新实验——以摘引、改造的形式,进行诗艺的再创造。然而问题是,这样的实验如何能够持久?换言之,诗歌写作的主体,或许还是要回到常态写作上来。我们因此期待他,能够写出更多简单、美好而又富有深情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