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中国艺术研究院近70年的教育发展历程和教育科研成果,弘扬优良传统,展现卓越成就,展现时代风采,激发艺术教育工作者在新时代创造新成绩,中国艺术研究院举办了“中国艺术研究院教育成果展”系列活动。
2019年12月15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艺术研究院共同主办的“中国艺术研究院教育成果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王春法、赵少华、王文章、连辑、韩子勇、徐里、冯双白、喻剑南、谭平、王福州、周泓洋、刘宏昌、李树峰、盛永波、祝东力、刘万鸣、陆弘石、卢禹舜、杨飞云、王能宪、吕品田、田黎明、何家英、贾磊磊、李新风、陈孟昕、高福安、张晶等领导和嘉宾,蒋采苹、涂武生、范曾、张立辰、姜宝林、李魁正、陈绶祥、梁力生、邓福星、章柏青、霍春阳、何水法等为研究生教学作出突出贡献的专家代表,及该院各学科专业系主任,各机构、各部门负责人,各学科导师、各专业在校学生、毕业生代表出席了开幕式。开幕式由喻剑南主持,王春法、韩子勇、徐里、杨飞云先后致辞。展览开幕后,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文联名誉主席孙家正莅临观展,他充分肯定了展览的意义、价值和该院在艺术科研、创作、教育等领域所取得的成就。
成果展共设4个展厅,展出各类展品千余件,通过细致周密的内容策划和别具匠心的展陈设计,将宏大的历史感和厚重的学术气息充分传达给每一位观众。其中,“教育发展史”展厅设置有“不忘初心”“历史沿革”“事业格局”“立德树人”“新时代新气象”“展望”共6个内容单元,通过图、文、影、音相结合的综合展出形式,展示了中国艺术研究院教育事业近70年来薪火相传、锐意进取的发展历程,回顾了老一辈专家学者扎根科研、锲而不舍的光辉业绩,阐释了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教育的理念、格局和优势,传达了师生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矢志建功新时代的意志与决心;“教育科研成果”展厅以图文并茂结合典藏实物和珍贵手稿陈列的形式,介绍了中国艺术研究院8个学科专业的发展历程、学术传统、学科结构、师资力量和教育科研成果,展陈空间以“花”为意象布设,既与“百花齐放”的大好局面相呼应,又象征了学科专业间既各具特色、各显风采又同气连枝、凝神聚力的紧密关系;“教师创作成果展”“毕业生优秀作品展”两展厅共展出由教师以及优秀学生代表在国画、书法、篆刻、油画、雕塑、版画、摄影、文物保护与修复、工艺美术及设计等各领域的作品两百余件,展现了该院在艺术创作领域的深厚底蕴和昂扬风貌,也体现了师生们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2019年12月16日,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教育论坛总论坛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报告厅举行,主题为“新时代研究生艺术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祝东力主持。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韩子勇致辞,在讲话中,他总结了“中国艺术研究院教育成果展”的举办情况,介绍了该院的学术传统,教育理念和教育、科研成就,并剖析了当下文艺理论研究领域中存在的现象与问题,指出在当下文艺理论研究“默默生长”的状态中,学者们要坚守理想、厚积薄发。同时,他还阐释了对研究生艺术教育事业的思考与展望,表示中国艺术研究院将继续发扬传统、扩大优势,凸显教育科研特色,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全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全力将教育、科研工作进一步做精、做深、做优、做强。
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协副主席吴为山结合自身在创作、研究、教学等方面的思考与体悟,阐述了研究生艺术教育的新理念与新方法。他表示,艺术学研究生培养有赖于科学、合理的培养模式和系统、规范的教学方法,在理论教学上要结合对艺术实践的体验和感悟,在创作教学上要注重塑造学生的智性要素,既要讲求专业素养和人文修养并重,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天赋之光和创新精神。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原院长、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王一川系统阐述了对艺术教育学的构想,并阐释了其所具备的重要意义。他指出,艺术教育学应是艺术学理论学科下应用理论艺术学的一个分支,是将艺术技能、艺术知识传授、艺术操作能力养成视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问,其特点是跨学科、跨媒介、跨门类,其实质是审美能力的培养与审美素养的养成,重点在于人生艺术感的涵濡。
意大利新美术学院教授克劳迪欧·墨德里尼介绍了意大利新美术学院的办学理念与特色。他表示,基于“以设计驱动创新,以创新驱动设计”的理念,该院注重引导学生在动手中学习、在思考中学习、在师生互动中学习,讲求结合产业开展教学实践,着重塑造学生的专业技能、跨学科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使其能够适应并满足社会发展与产业变化所带来考验与需求。
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刘万鸣分析、评价了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厚重传统和精深文脉,阐释了其教育科研工作所具备的特质与优势,即立足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特色,在教学实践中既能继承、发扬优良传统又能求真务实、开拓进取,既强调基础教育扎实又提倡学科交融、海纳百川,从而使学生具备理论与实践兼备的学术素质并形成“一专多能”的综合素养。
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院长田黎明认为,认真“教”和“学”是一种境界,是师生们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也是体悟和传递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丰厚内涵的过程。“教”应立德、立行、立言,“学”则要遵循规律、循序渐进、勤于积累、敏于思辨。在教学实践中,师生们应共同锤炼人格、磨洗心性、精进学问、升华思想,将对艺术理想与学术追求的体认融入“教”和“学”之中。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牛克诚以“技艺在研究生美术教学中的意义与价值”为主题发言。他指出,追逐观念、削弱技艺、颠覆传统美术教育的潮流在西方逐渐蔚然成风。我国的研究生美术教学应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以锤炼技艺为通道展开对学生品德、学养、心智、眼力等综合素质的培育。学生在“心手相应”的生命体验中去深耕语言、涵养功夫、激发潜能、寻求智慧,既是对艺术创造力的尊敬与礼赞,又有益于建构富于时代精神的美术知识结构体系和创作思想源泉。
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所长丁亚平表示,中国艺术研究院有深厚的传统也有盎然的活力,各学科专业既能深化发展又能积极联动,形成了如生命共同体般的学科共同体,这为学派集群的建构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宏阔的空间。要实现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文化创新等多种功能的并行,学科建设的焦点应放在科研与教学的“双轮驱动”上,且应讲求“科研为先” ,由此才能更为充分地发挥“以科研带动教学”这一理念的效能。
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副所长江东表示,数十年来,中国艺术研究院的研究生教育在学科建设、培养机制、招生规模、生源类型等方面都获得了跨越式的发展,依托于强大的师资和高质量的科研、教学实践培养出大批的优秀人才,也不断吸引着优质的生源,一代代青年学子皆对这座学术殿堂倾心向往。同时,他还结合自身的学术经历和治学经验,阐述了对中国特色艺术学“三大体系”建设的思考与感悟。
总论坛上, 《中国艺术研究院教育成果论文集》和《中国艺术研究院教育成果作品集》也同步亮相。两部教育成果集展现了该院几代学人砥砺前行、传承学术、立德树人的光辉足迹,既是对该院研究生教育成果的一次回顾与总结,又是该院向新中国艺术教育事业的献礼。论文集和作品集均以时间为经,以学科为纬,每学科又设教师篇和学生篇。其中,论文集共有7卷14册,分别为“中国语言文学艺术学卷”“美术学卷”“音乐学卷”“舞蹈学卷”“电影电视艺术学卷”“戏剧戏曲学卷”“设计学卷” ,共计600余万字;作品集共有5卷,分别为“中国画卷”“书法篆刻卷”“油画卷”“版画摄影雕塑卷”“艺术设计文保卷” 。在图书捐赠仪式上,李树峰、刘万鸣、余杉代表出版单位捐赠图书,赵海明、安永欣、于婷分别代表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与文献馆、中央美术学院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美术分馆接受捐赠。
当天下午,按学科专业系设置的分论坛分别召开。其中,中国语言文学系论坛由鲁太光主持,主题为“中文系的传统与精神” ;艺术学系论坛由孙伟科、李修建主持,主题为“中国艺术学理论70周年的回顾与前瞻” ;影视学系论坛由丁亚平主持,主题为“传承与创新:影视学科发展新视野” ;戏剧戏曲学系论坛由吴文科主持,主题为“学术人才培养与戏剧戏曲和曲艺学科建设” ;音乐学系论坛由李宏锋主持,主题为“新时期音乐学学科发展与理论人才培养” ;舞蹈学系论坛由江东主持,主题为“学研相长文舞相彰——中国舞蹈学与研究生教育” ;设计学系论坛由邱春林主持,主题为“设计学科人才培养的机遇与挑战” 。各学科的专家代表、教师代表及学生代表参加交流研讨,嘉宾们结合本学科的教育、科研现状展开发言,探讨了中国特色艺术学“三大体系”建设、学术传统、学科发展、学风建设、人才培养、教学管理等问题。
当天晚上,“艺苑国风·国乐经典”音乐会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报告厅举行。音乐会由吴玉霞担任艺术指导,由李玫担任导聆,刘静、林晨、刘蕾、吉颖颖、王礼、林琳等教师及8名研究生参加了演出,朱剑平、谌向阳应邀参演。演出以该院艺术名家画作为舞台背景,师生们联袂表演了11个精彩节目,以精纯的技法传达出精妙的传统艺境,将现场氛围一次次推向高潮,受到观众的一致称赞。
以“视界·展观——新时代中国美术教育现状及前曕”为主题的美术学系论坛于2019年12月20日召开,论坛由牛克诚主持。以“院校教育视域下的非遗传承传播”为主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也将于近期召开。
(本版文图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