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津变》:人生何处问津?
栏目:读书现场
作者:本报记者 乔燕冰  来源:中国艺术报
 

《问津变》 计文君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8月出版

  柏拉图曾说过,人是寻求意义的动物。因此,或许我们可以说,生命就是一场寻找。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计文君小说《问津变》从一定意义上说正借着书中主人公的故事,问津人生,寻找自我,寻找意义。日前在京举办的“后媒体时代的真与善——计文君《问津变》新书分享会”上,作者计文君与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李敬泽一起以《问津变》的解读为契机,展开一场问津与思考。

  《问津变》由《婴之未孩》 《汉玉蝉》《问津》 《桃花源》四部中篇小说构成叙事整体,通过弃婴、富二代离家出走、父子冲突、特色小镇桃林镇四个交织在一起的故事,演绎人如何自我形塑与成长。男主人公甘田,是一名知名心理咨询师,尤其作为亲子问题专家,获得广泛认可,但他却也因为难以辨识的童年创伤,始终困在阴影之中。女主人公艾冬,则是一家影视公司制片人,不为人知的抑郁症患者。两人相遇之后,开始共同寻找走出心理“绝境”的问津之路,希求探讨贯穿人一生的人格教育与代际冲突问题——尤其是在“生老病死”这一点上,寻找解决路径,完成自我成长。

  “ 【夜行船】百岁光阴一梦蝶,重回首往事堪嗟。今日春来,明朝花谢。急罚盏,夜阑灯灭。…… 【拨不断】利名竭,是非绝。红尘不向门前惹,绿树偏宜屋角遮,青山正补墙头缺。竹篱茅舍。 ”以马致远《套数·秋思》作为楔子,让人多少读出了小说的情感基调和旨趣意韵。而就此,计文君表示,在她看来,马致远的《套数·秋思》堪比一部《红楼梦》 。跨越时空,所有人在不同时代会遇到不同问题,好像戏在不断重演, 《问津变》也是一幕幕的戏从不同的角度演绎男女主人公的人生,直到最后他们似乎也在寻觅的路上始终未果。“我觉得这就是互文,我想说的或许别人已经说过了,也许我说的是多余的,但是,是不是疑问本身就是某种答案? ”计文君说。

  《桃花源记》最后一句“后遂无问津者”意为再没有来寻访、探求这个世外桃源的人了。而该作品的核心精神指向无疑集中于“问津”二字。那么对于该著作,究竟何为“问津” ?李敬泽对此提出的疑问,应该也表达了大多数读者的困惑。计文君说,“桃花源可能是理想国的代名词或者理想之地,但是桃花源中有一句话‘此绝境不复出焉’ ,我们常常在寻找心灵庇护所,当你用逃避来回避与现实世界的接触时,比如小说中艾冬的选择,其实就是一个绝境,但是提供庇护和造成隔绝有时是同一种力量。 ”计文君表示,作品中问津意义所指是寻找出路的不只是男女主人公,也有某一种前现代的文化或者是某些已经被人类的生存逼到了边缘的物种。

  “究竟该怎么去办,我肯定是给不出答案的,小说家不负责给答案,小说家只负责提问题。 ”计文君说。把生活中的困境与矛盾一一镶嵌到故事中,以一种俯视、透视的角度用虚构出来的人物映射现实的人生,是计文君写作的特点。同时,我们也能从她笔下的人物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在计文君看来,走出困境有信仰、文学、艺术等很多路径,“问津的问不在于给出的具体路径是什么或者哪个路径是我最推崇的,我自己一定也有我自己生活的困境,我自己也不知道怎么解决,我的主人公怎么解决我也不知道,但是想一想总是有好处的,我特别害怕的一个比问更糟糕的状态是我假装知道了一个答案。 ”

  李敬泽表示,成长小说是西方小说创作中一个巨大的品类,因为在西方人看来成长一定有伤害有拧巴,需要想办法,通过找心理医生或者在生活中锻炼等方式获得成长等等,让人生一定要达到最后完美的成长。而中国传统往往不是讲成长,更多是讲成熟,就像一个果子从小长到大是成熟,本来少不更事,后来变得老奸巨猾往往也是一种“成熟” 。同时,中国人常常强调通过自我修炼最后达到道德的完善。但计文君可能并不是这样看待成长。在李敬泽看来,计文君写作的难得之处在于一方面能够将某些人生的困惑、成长的拧巴,以及人们往往共同面临的很多内在的无可言喻的问题看得很清楚,另一方面又能够写得很体面、从容、有趣,甚至还要写出优雅来,很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