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12月20日上海《新民晚报》第二版《穆桂英挂帅》演出报道
豫剧《穆桂英挂帅》是豫剧表演艺术家马金凤先生最著名的代表作。该剧自上世纪50年代初诞生以来风靡全国,久演不衰,不仅被搬上银幕,更是先后被京剧、评剧、越剧、河北梆子、川剧、秦腔、上党落子等剧种移植。在豫剧传统剧目中,具有如此深远影响和广泛普及程度的尚不多见。
这出豫剧经典剧目是如何诞生的呢?
集体智慧的结晶
豫剧《穆桂英挂帅》诞生于原河南省商丘专区。
河南省商丘专区于1949年3月设立,1997年6月撤销。设立之初,商丘专区辖商丘市和7个县。1953年1月,原淮阳专区撤
销,所属县划归商丘专区后,包括商丘市,商丘专区辖14个县。
迅速扩增的行政区域和人口迫切需要文化事业,尤其是地方戏曲的快速发展。为此,根据中央政府的文艺方针政策,商丘专员公署专门成立了“商丘专区剧团改造委员会” ,主抓三方面的工作,一是“戏” ,挖掘传统剧目和新剧目,组织艺人创作和改编剧本;二是“人” ,通过对全区所有专业和民营剧团进行登记,加强了对剧团及艺人的管理;三是“钱” ,专署拨专款,用于解决剧团面临的困难,满足实现文化繁荣的需要。
早在1951年7月,马金凤所在的界首市解放剧团到商丘市演出。由于剧团阵容强大,演技精湛,演出盛况空前,受到商丘市各级领导和各界群众的热烈欢迎。同年10月,在商丘专署领导的挽留下,该团留在了商丘,成为商丘专区人民剧团第一分团。1953年初,该团经济上实行自负盈亏,政府给予适当补贴。后来,由于人员流动,剧团的演出阵容有所削弱,剧目陈旧,演员行当不齐,很多戏演不了,剧团一度陷入困境。
为尽快改变商丘专区人民剧团的现状,1953年8月,商丘专署根据中共商丘地委代理书记党若平的指示,派专署文教科科员王挺英先生参与该团工作,帮助剧团解决面临的困难。
王挺英到位后,首先抓演出剧目。通过召开座谈会,征求老艺人的意见,根据马金凤的艺术特点和剧目的社会影响力,决定首先整理和改编豫剧传统剧目《老征东》 。在王挺英的协助下,剧团的文化教员崔延寿先生根据马金凤口述,记录、加工和整理出《老征东》的文字稿剧本。剧本整理完成后,交由专家和老艺人提意见。考虑到剧情的较大改变,原名称已不适用,故将剧名改为《穆桂英挂帅》 。因此,豫剧《穆桂英挂帅》剧本的原始执笔改编者是崔延寿,而该剧的诞生则是商丘专署领导正确的决策和众多艺术家集体智慧的结晶。
首秀硕果累累
1953年11月,商丘专区人民剧团第一分团(后改为“商丘专区人民豫剧团” )根据商丘专署领导的指示和安排,从商丘出发,开始了剧团整顿后的首次华东巡回演出。出发前,中共商丘地委代理书记党若平派人给剧团送来5000元经费。
商丘专区人民剧团的这次首秀,自1953年11月初至1954年6月2日回到商丘,历时7个月,途经南京、上海、杭州和徐州,演出剧目72个,共演出250多场。 《穆桂英挂帅》 (或《穆桂英》 )一共演出了20场,包括南京5场、上海13场、杭州2场,受到沿途广大观众和文艺界的热烈欢迎。
《穆桂英挂帅》于1953年11月19日在江苏省南京市首演,地点是南京大戏院;同年12月16日在上海市首演,地点是上海丽都花园大戏院; 1954年3月19日在浙江省杭州市首演,地点是胜利剧院;还参加了1954年上海市春节联欢会。
适逢抗美援朝战争结束,中国人民志愿军凯旋,中央人民政府组织“全国人民慰问人民解放军代表团” 。根据中央政府和商丘专署的安排,商丘专区人民豫剧团成为“第四总分团第一分团第二慰问大队” ,在上海慰问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沪部队和刚刚回国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部队。
1954年2月27日上午10点10分,慰问团登上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长江号”炮舰,前往崇明岛慰问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沪部队。途中,“辕门外三声炮”的旋律回荡在“长江号”的上空,舰艇官兵欢声雷动。演出结束后,年轻的海军战士无比激动,他们眼含热泪,围住马金凤,叫她“穆桂英妈妈” 。就在8天前的2月19日,毛泽东主席乘坐“长江号”炮舰在武汉视察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部队,亲笔写下“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的题词。此时,穆桂英“我不杀安王贼永不回家门”的誓言与海军将士的爱国主义情怀交织成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
剧团在上海期间,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四次观看《穆桂英挂帅》 ,并到后台看望了马金凤,对豫剧《穆桂英挂帅》和马金凤的表演给予充分的肯定。随后,梅兰芳先生请马金凤到他在上海的家中,在表演、服装和化装等方面,给马金凤提出建议,并向马金凤赠送程砚秋、盖叫天和周信芳的戏票,希望马金凤能够学习和借鉴京剧艺术家的某些表演技巧和演唱方法。1957年秋,梅兰芳先生到洛阳演出,与马金凤再次会面,赠凤冠一顶,作为师徒关系的见证,并将马金凤的名字正式列入《梅兰芳弟子录》中。1959年3月,梅兰芳先生将豫剧《穆桂英挂帅》改编成京剧,作为他对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的献礼剧目。这是梅先生在新中国成立后排演的唯一一出新戏。
《穆桂英挂帅》在南京、上海和杭州的首演、慰问中国人民解放军和结识梅兰芳先生是马金凤参加这次华东巡回演出的三大收获,为豫剧《穆桂英挂帅》走向世纪辉煌和豫剧“马派”表演艺术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社会和艺术价值
豫剧《穆桂英挂帅》说的是,北宋年间,辽东安王造反,兴兵中原。辞朝隐居的佘太君闻讯,派曾孙杨文广和曾孙女杨金花到首都汴梁探听消息。兄妹二人进城后,适逢宋王携文武官员在校场观看武将比武点帅。杨文广自告奋勇,展示武艺,在比武中将兵部尚书王强之子王伦杀死。得知杨文广是杨家后代,宋王将招讨帅印赐予杨文广,钦点穆桂英挂帅平贼。出于对宋王重用奸臣、冷落忠良心存怨恨,对杨家后继无人缺乏信心,穆桂英不愿担此重任。后在佘太君拳拳爱国热情感召下,穆桂英经过思想斗争,决定捐弃前嫌,以国家利益为重,重披战袍,挂帅出征。
《穆桂英挂帅》诞生半个多世纪以来,盛演不衰,越唱越火。毫无疑问,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简洁明快的故事情节、个性鲜明的剧中人物、朴实无华酣畅淋漓的大段唱腔以及演员独特的表演和演唱风格成就了这出豫剧名剧,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是其枝繁叶茂的原因。
《穆桂英挂帅》的主题是战争与女人,表现手段是通过主战派和主和派之间的矛盾,揭示宋朝上层社会忠与奸之间的斗争,通过穆桂英的心理斗争,塑造一位刚柔并济、深明大义、英姿飒爽的巾帼英雄,展现和弘扬慷慨激昂的爱国精神。该剧弘扬的是爱国主义,彰显的是家国情怀,刻画的是报国英雄,批评的是只顾小家不顾国家的观念。
在艺术创作方面, 《穆桂英挂帅》通过简洁的故事情节展现真实的人物感情、和谐礼让尊老爱幼的生活家风和慷慨激荡豪气冲天的爱国精神,这些都是中华民族坚忍不拔、英勇顽强、无私无畏性格和价值观的艺术表现。在表演方面,剧中主要人物穆桂英按年龄属青衣行,按个性带有刀马旦的特点。为了更好地表现人物,马金凤先生在长期的舞台实践中,博采众长,兼容并取,突破传统表演程式,将青衣、刀马旦和武生的表演技巧熔为一炉,形成适合剧中人物角色需要的一种表演方式,被专业人员和观众普遍接受并确认为“帅旦” ,确立了豫剧的一个新行当。
半个多世纪以来,豫剧《穆桂英挂帅》给我们带来无限的激情和正能量。然而,当我们在剧场或电视机前欣赏那些精彩表演和优美唱腔的时候,除了称赞该剧的剧作家、音乐家和演职员的辛勤劳动和出色表演之外,还应当缅怀和感谢当年创作和呈现豫剧《老征东》的那些艺术家,他们中的很多人可能永远不会被后人知晓,但是,正是由于他们默默无闻的奉献,才有了今日的经典!
向所有为中国传统戏曲作出贡献的人致敬!衷心希望《穆桂英挂帅》这出豫剧经典剧目,在新一代戏曲艺术家们的坚守和广大热情观众的支持下,一代一代地传下去,永远绽放在中国戏曲的百花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