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株独立支撑的大树”
栏目:心语
作者:张三第  来源:中国艺术报

  “陈涌是‘精神界的战士’‘是一株独立支撑的大树,不是向两旁偏倒的小草’ ,他从来都是敢于站出来说话,坚持真理,旗帜鲜明,对问题毫无吞吞吐吐,认为‘隐瞒自己的观点是可耻的’ 。这是真正共产党人批评家的品格” 。陈涌在北京大学教授董学文眼里,是这样的人。

  陈涌是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批评家,今年是他诞辰100周年。与“五四”运动同年出生的陈涌,成长于延安的革命氛围中。新中国成立后,他以极大的热情投入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与鲁迅研究等领域作出了突出成就。进入新时期以后,他老骥伏枥,以刻苦甚至艰苦的姿态探索社会主义文艺发展规律,同时发表大量文艺批评文章,积极参与时代文艺建设。陈涌的一生在20世纪中国曲折壮阔的革命历史中展开,是我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事业发展的重要见证者与参与者。作为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文艺理论与批评》杂志创刊主编,他以严谨的治学态度、辩证的理论思考、科学的编辑精神,尤其是以一位党的文艺工作者的坚定初心和高尚人格,为后辈留下一笔宝贵财富。为更好地纪念陈涌的思想贡献,不仅此前有《陈涌纪念文集》在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近日,在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举办的“纪念陈涌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陈涌为学为人的使命担当和精神品格再次被重温。

  勇敢担当时是战士,但在生活中,陈涌又是平易近人、“扔”到人堆里几乎找不到的普通人。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名誉会长李正忠回忆,“1986年大约七八月份,那时《文艺理论与批评》杂志还在筹备、组稿中,我跟陈涌同志才接触不久,还不太熟。一天下午,天气十分炎热,我从编辑部下班,坐无轨电车到东直门转车。路边有杂货铺、服装店、熟食店。我进了一家稍微大一点的熟食店,想买一点熟食。店里还真热闹,尤其是坐在中间那条桌旁的,他们一边喝酒,一边高谈阔论。其中有一个长者,似乎面熟,一时又叫不上名字来,再仔细一看——那不是我们的主编陈涌同志吗!只见他上着短袖衬衫,下穿短裤,足蹬布鞋,没穿袜子,跟同桌的人聊得正欢。此时,我灵机一动,也买了半升啤酒、一碟花生米,坐到陈涌的旁边。嘿!这位老先生可好,光顾着跟人聊天,连看都不看我一眼。于是我轻轻地挤了挤他,又从他的小碟子中拿了一颗花生米,这时,他才扭过头,看到了我,有点惊讶地说:‘呀!原来是你老兄,什么时候来的! ’接着,我俩就哈哈大笑起来。看得出来,这里虽然很闷热,又十分嘈杂,但老先生却感到很痛快,很惬意。算来,已过去三十多年,但此情此景,始终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不时浮现在眼前,且每每使我感慨不已——陈涌一直是那样朴素和平易近人。 ”陈涌始终拥有的本色与真心让李正忠颇感亲切珍贵,深感当下倡导不忘初心,做文艺工作要始终以人民为中心,正应向陈涌这样的老一辈学人学习。

  在治学上,陈涌鼓励百家争鸣,坚持理论的品格和批评的风骨,甚至不惜拿自己开刀。中国作家协会原党组成员、 《文艺报》原总编辑郑伯农回忆道:“ 《文艺理论与批评》创刊的时候,陈涌代表编辑部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的一个会议上作了发言,阐述刊物的办刊宗旨和基本方针。这篇发言整理成文,刊登在《文艺理论与批评》 1986年第2期上。陈涌在强调刊物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同时,强调要坚决贯彻党的‘双百’方针。文章写道:‘我们的刊物,愿意为百家争鸣方针而努力,并且认为,在百家争鸣中,应当培养一种良好的学风、文风和良好的文德——良好的职业道德。 ’根据陈涌的提议,我们在创刊号上发表了就文学规律问题和陈涌商榷的署名文章,指名道姓地批评陈涌。 ”这样的学术精神亦正是当代文艺理论建设所应继承和坚守的。而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祝东力眼中,陈涌的学术精神体现在他对共同事业与理想的忠诚,以及他能正确地处理“大我”与“小我”的辩证关系,既能融入时代潮流,也善于独立思考,这都是从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工作的重要原则,应该好好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