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class=TRS_Editor><style type="text/css">
.TRS_Editor P{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DIV{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D{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H{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SPAN{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FONT{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UL{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LI{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A{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style>
<div class="TRS_Editor"><style type="text/css">
.TRS_Editor P{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DIV{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D{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H{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SPAN{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FONT{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UL{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LI{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A{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style>
<p align="center"><strong>生根:让艺术融入生活</strong></p>
<p align="left"><font face="楷体,楷体_GB2312"> ——江苏省吴中区文联真情投入、多措并举推动吴地工艺发展</font></p>
<p align="left"><strong> 文联人,棒棒的!</strong></p>
<p align="left"><font face="楷体,楷体_GB2312"> 密集采访吴中工艺的一天半,记者深有感触:这些民间手艺人就好像一粒粒潜藏在海底的金子,被吴中区文联、吴中区民协发现了。发现他们、帮助他们,是吴中区文联人的一份初心。怎么帮?用苏州市吴中区文联主席查伟峰的一句简单直接的话说,就是“他们需要什么,我们就帮助什么” 。所以,各种争取、各种扶持、各种帮助,都是建立在辛苦的走访、调研、谈心之上。吴中区文联和每一位手艺人成为朋友,成为他们信赖的人、信赖的组织,让吴地手艺人有想法、有困难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吴中区文联、吴中区民协的“朋友们” 。团结凝聚,是靠一句句暖心的话、一件件帮助手艺人的小事累积起来的口碑。而这一切是无限的工作量,需要的是无限的热情和繁荣吴中文艺的情怀,需要扛起振兴吴地文艺的责任和使命,他们奔波、操劳,工作量巨大,嗓子也哑了,但依然不求回报地奉献、付出,让吴中区文联成为真正的文艺家、文艺工作者和文艺爱好者之家。由于时间所限,苏扇制作大师盛春,砚石雕大师蔡春生、张文彪、徐佩根,缂丝大师马惠娟、肖锋母子,苏式红木家具制作大师、紫源堂掌门人张建社、张文君父子,明仕阁掌门人史忠明、史志晔父子,隐藏在民间的苏式园林设计建造高手周新建等民间工艺大师没来得及一一采访,但他们都有精彩的艺术人生。</font></p>
<p align="center"><img style="border-right-width: 0px; border-top-width: 0px; border-bottom-width: 0px; border-left-width: 0px" alt="" oldsrc="W020191020799612668140.jpg" complete="complete" src="http://www.cflac.org.cn/zgysb/dz/ysb/page_8/201910/W020191020799612668140.jpg" /></p>
<p align="center"><font color="#0000ff">2019苏作文创峰会展览现场</font></p>
<p align="left"><strong> 吴地工艺腾飞的样子</strong> </p>
<p align="left">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这里是吴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和核心区域之一。在现在灿若繁星的吴地民间工艺中,一件件巧夺天工的木雕、玉雕、石雕、砖雕、核雕、刺绣、缂丝、书画、红木家具以及装裱、造船、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等,都让“苏作”“苏工”享誉海内外。 </p>
<p align="left"> 对于吴中区文联来说,如何让中华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多措并举、全力以赴推动吴地工艺发展成为文联工作的一个重心。</p>
<p align="center"><img style="border-right-width: 0px; border-top-width: 0px; border-bottom-width: 0px; border-left-width: 0px" alt="" oldsrc="W020191020799612668287.jpg" complete="complete" src="http://www.cflac.org.cn/zgysb/dz/ysb/page_8/201910/W020191020799612668287.jpg" /></p>
<p align="center"><font color="#0000ff">仿明式南官帽椅(红木) 张文君</font></p>
<p align="left"> 近年来,吴中区文联坚持党建引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紧贴践行创新发展理念,围绕区文代会上提出的“五个深度融合” (即文学艺术与旅游深度融合、文学艺术与美丽乡村建设深度融合、文学艺术与经济转型发展深度融合、文学艺术与人民群众的素质提高和修养提升紧密结合并深度融合、文艺工作者与人民群众深度融合)扎实开展民间文艺工作,在人才培养、社会影响力以及经济效益等各方面得到极大提升。 </p>
<p align="left"> 光福中国工艺文化城、香山街道舟山核雕村、胥口镇香山工坊和东山镇、临湖镇古典红木家具市场等吴中工艺产业集聚区全国闻名;涌现出蒋雪英、姚建萍、钟锦德、邵文君、孙林泉、宋水官、蔡金兴、周建明、陈忠林、许忠英、马惠娟、陆小琴等一大批名家大师和全国性领军人物,工艺名家陆续被高校聘为兼职教授或者江苏省工艺美术专业资格评审专家库评委;吴中民间工艺精品迭出,获13个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 20个江苏省民间文艺最高奖迎春花奖、获“百花奖”“天工奖”“苏艺杯”等金奖百项以上, 8位工艺英才入选“紫金文化创意英才”“紫金文化创意优秀青年”评选。而今,吴中民间工艺产品在全区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占比超过一半。“艺二代”纷纷“回归” ,承传衣钵、探索创新,这些新生代力量的注入为吴中民间工艺增添了生机和活力。</p>
<p align="center"><img style="border-right-width: 0px; border-top-width: 0px; border-bottom-width: 0px; border-left-width: 0px" alt="" oldsrc="W020191020799612663935.jpg" complete="complete" src="http://www.cflac.org.cn/zgysb/dz/ysb/page_8/201910/W020191020799612663935.jpg" /></p>
<p align="center"><font color="#0000ff">农家编织系列(文房石雕) 蔡金兴 蔡春生</font></p>
<p align="left"> 梳理总结吴中区民间工艺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可以发现:吴中区文联为民间工艺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民间工艺创新生态,尊重人才和创作规律,让客观公正的艺术评估机制成为人才成长的有效杠杆;实施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人才激励政策,对优秀作品、重大项目实施重奖;全方位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形成了学历培训、业务培训、专业读书班、艺术精英研修班和文化经纪人培训班等多种培训学习机制;为工艺文化人才搭建发展平台,成立艺术指导委员会加强创作指导,鼓励并协助工艺人才举办展览,支持和鼓励基层协会举办活动。 </p>
<p align="left"> 一个个靓丽的数字背后都是吴中区文联全体工作人员付出的艰辛:吴中区全区拥有非遗代表性传承人50人,拥有的世界级、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列全国同类县(区)前茅;十八大以来,吴中民间工艺家参加境外展览、交流活动达40多人次;吴中工艺界累计发表论文200多篇; 2018年吴中区文联与区委宣传部、区人才办、区文体局联手扶持项目29个,扶持资金近700万元;两期苏州吴中高层次文艺人才研修班累计培养学员100余人;开创了江苏省地、县文联系统培训文化经纪人的先河,连续3年培养了100多名文化经纪人…… </p>
<p align="left"> 近日, 2019苏作文创峰会暨长三角友好城市青年手工匠人发展大会在吴中区举办。本次峰会以“苏作天工、根植吴中”为主题,聚焦新常态下苏作与创意的融合交流,展示近年来吴中区传统工艺美术行业的传承轨迹和发展前景。展览中,吴中高层次文艺人才研修班二期民协学员集中作了作品汇报,蔡春生、蔡云娣、陈彦等都将参加研修班后创作的精品展示出来。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常务副院长傅亦轩作题为《生根——艺术融入美好生活》的展览前言,他认为展览营造出一个美妙的中式生活空间,工艺家们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对物象的理解,将那些闪光的智慧、可贵的经验,熔铸到眼前一物一针、一器一皿之间,“艺术融入生活,凸显了手艺在今天的应用价值以及在未来的发展方向”。</p>
<p align="center"><img style="border-right-width: 0px; border-top-width: 0px; border-bottom-width: 0px; border-left-width: 0px" alt="" oldsrc="W020191020799612822608.jpg" complete="complete" src="http://www.cflac.org.cn/zgysb/dz/ysb/page_8/201910/W020191020799612822608.jpg" /></p>
<p align="center"><font color="#0000ff">四羊方尊(玉雕) 马洪伟</font></p>
<p align="left"> 查伟峰表示,未来吴中区文联将继续围绕“五个深入融合” ,将手工艺融入旅游事业、乡村振兴,让来源于乡土文明的手工艺以独特的贡献使得吴中旅游、吴中乡村更有品质更有文化。他说,虽然吴中工艺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就,但吴中区文联还将一如既往地团结凝聚3万余吴地手艺人不断追求新的文艺高峰。上下同心、凝聚合力,努力打造中国民间工艺发展的吴中样本、吴中模式。这是作为文联人应有的情怀。 </p>
<p align="left"> 走访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的手艺人工作室,记者发现了一个重要的、共同的现象:吴中区文联所做的一系列努力、所体现的“踏破铁鞋无觅处”的精神,对吴地手艺人的一个重要且深远的影响是,让很多手艺人心中有了一个自己的“中国梦” 。原来,像苏绣大师府向红等这样曾经只关注技艺、而今有了更高的艺术追求的手艺人很多——他们和吴中区文联有着深厚的感情。对他们而言,吴中区文联“亦师亦友” ,又像“星探” ,发现他们、帮助他们,带他们从手艺的世界走向更为宽广的世界。从此,他们精湛的手艺不止于手艺,而是行进在驰骋想象的艺术之路上——如何让手艺成为艺术,如何让艺术融入生活。他们很感激,在前行道路上不是一个人的苦苦奋斗,而是以吴中区文联为依托的强大社会支撑在托举。</p>
<p align="center"><img style="border-right-width: 0px; border-top-width: 0px; border-bottom-width: 0px; border-left-width: 0px" alt="" oldsrc="W020191020799612826636.jpg" complete="complete" src="http://www.cflac.org.cn/zgysb/dz/ysb/page_8/201910/W020191020799612826636.jpg" /></p>
<p align="center"><font color="#0000ff">莲塘乳鸭图(缂丝) 马惠娟</font></p>
<p align="left"><strong> 他们的梦想,并不遥远</strong></p>
<p align="left"><strong> >>府向红:苏绣文创“飞入寻常百姓家”</strong> </p>
<p align="left"> 她是绣娘。“绣娘是不说话的,因为怕口气影响到刺绣。 ”而当她看到年少时的伙伴并肩坚守在苏绣的传承中,头发开始白了,她给了自己另外一个追求—— “我要好好学习说话,学会表达,我要把苏绣传播得更广,让我的绣娘们总是有活儿做,我们一起慢慢变老。 ”她是苏绣大师府向红。2014年,她受邀带着30位绣娘赴京,为APEC政府首脑“太太团”赶制新中装上的苏绣部分,从此闻名全国。她兴奋起来,好像孩子一样。她说:“我原先想等我看不见了,我就不做了,可是现在我觉得有做不完的事情,我要用一辈子的时间来推动苏绣的传承、传播” 。 </p>
<p align="left"> 在府向红的工作室内,一件大红色的中式婚纱让人惊叹。“这件婚纱是为一位在美国生活的新娘定制的,所以设计上中西结合,采用了西式的蓬蓬裙下摆。 ”府向红介绍,每位新娘的性格、身材都不一样,她们会根据新娘的不同情况设计婚纱。 </p>
<p align="left"> 美不胜收的苏绣婚纱、俏皮可爱的儿童服装,都包含着府向红浓浓的爱、浓浓的祝福。如果说过去她所完成的是对传统的坚守,那如今她所开启的就是让传统技艺渗透进当下生活的方方面面的美学实践。笔记本淡雅的封面、一捏就“张大嘴巴”的小包、书签、 i Pad包……这些生活小物件都与苏绣结缘。“我是在梅花丛中长大的,所以对梅花有一种特殊的感情,设计新产品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用梅花作为刺绣主题。 ”府向红说。 </p>
<p align="left"> 这类产品有个响亮的名字叫“文创” 。苏绣文创产品的市场在哪里呢?府向红认为文创产品不应该和旅游产品划等号,她希望文创产品能将苏绣带入更多寻常百姓家。她在家具陈设上使用苏绣装饰,如用苏绣装饰客厅斗柜、书房置物架等木制家具;精致华美的云肩平铺,像画作一样装框挂在墙上,起到很好的家居装饰作用。她在笔记本上记录了满满的创意,珍藏下每一次的灵感火花。她对苏绣的关注从一个点——如何把配色、图案等做好,到关注一个面——如何将苏绣的要素与现代人的生活完美结合,思维转变了、视野拓宽了,对于传统传承的认识更加深入了,对于苏绣的坚守更加有动力了。</p>
<p align="left"> 面向未来,能让风姿绰约的府向红信心满满的,是吴中区文联的深切关怀。她和很多吴中手艺人,在吴中区文联努力营造的良好的民间工艺创新生态中,被尊重、被扶持、被培养,参加省内外的培训、参观,他们的工艺增添了梦想的色彩,他们一个个都犹如攀登者,踏上了圆梦之旅。</p>
<p align="left"><strong> >>马洪伟:“青铜化玉”路漫漫</strong> </p>
<p align="left"> “中国古代青铜器图谱” ,好壮观。近百种青铜器的造型简描图片汇聚在一起,占据了苏州玉雕名家马洪伟工作室的一整面墙。 </p>
<p align="left"> 工作室的展陈空间,一件件精美的玉雕青铜器串联起来,就好像架设的一道时光之桥,桥的那头是古老的历史和文化,桥的这头是现代的创造和审美。 </p>
<p align="left"> 马洪伟投身玉雕行业近30年了,他将自己的从艺经历归纳为三个阶段:“一开始就是为了谋生、挣钱,后来我就想把自己的技术做得更好,但发现别人还是不太能记住我,为了让别人更能记住我,我就开始钻研用玉雕刻青铜器。 ”他的每一次转变,都意味着抛开过去的客户、圈子、收入。刚开始做玉雕青铜器的那段日子,收入减少了很多,但坚持下来,他成就了自己,成为一位特立独行的玉雕名家。他所专注的事情,也有了一个美丽的名字——青铜化玉。 </p>
<p align="left"> 马洪伟之所以能够走上“青铜化玉”的艺术探索道路,他感谢自己所在的光福镇的自然环境、吴文化积淀的影响,让他能够在忙碌于急功近利挣钱还是静下心来做好自己的创作之间作出了更为明智的选择。“我能够用青玉做出有着青铜器韵味的玉器,也源于现代的工具改革。其实,在古代,也有用玉来做青铜器造型的,只是不能达到今天这样细腻的做工。 ”他将玉和青铜器型结合,是想融合祖先想要传播的文化。他说:“玉雕青铜器最为重要的就是青铜器韵味,而这依赖于器型和纹饰来实现。 ” </p>
<p align="left"> 猛然回首,马洪伟做玉雕青铜器已经9年了,已经完成了200多种器型,再做100多种器型,他就能完成迄今为止传世青铜器的所有器型了。“又需要有再一次的提升了。 ”在他的梦想清单里,著书立说是一等大事。“本来,我一直在这条路上晃,我也不知道我会晃到哪里去,但参加了吴中区文联策划组织的研修班之后,我发现我的方向是对的,更加有信心了。 ” </p>
<p align="left"><strong> >>帅道富:让核雕艺术更上一个台阶</strong> </p>
<p align="left"> 在苏州市舟山核雕村,苏州核雕名家帅道富的店铺在进村最醒目的位置。 </p>
<p align="left"> 帅道富在核雕界是元老级人物。他的故事可以从当年在上海铺张报纸摆地摊卖核雕作品说起。“那时候的核雕还是小众的,只有自己去推销。刚开始的时候,有的顾客还打白条。我们把核雕作品拿到古玩市场、旧家具市场一起卖,十几元一手串。后来市场越来越大。 ”他说。 </p>
<p align="left"> 今天的帅道富的核雕风格已然为核雕爱好者所认可,有着忠实的粉丝。他做了一系列创作,如《苏武牧羊》 《欢天喜地》等,都很受核雕藏家喜欢。这两年,虽然艺术品市场进入一个寒冬期,帅道富对核雕的市场却很有信心。“一直以来,我做核雕都有长期规划,我不太跟风。 ”他坚信,只要不断突破自己,核雕手艺人都会有自己的销路。 </p>
<p align="left"> 他的店铺规模,在村里是最大的一家。店里满满当当地摆放着他和他的徒弟们的作品。他介绍道,在核雕市场上传统题材依然是畅销的,比如《吉祥如意》等表达美好愿景的作品,而卡通题材还是很小众的,但也是一种探索。3年来,帅道富自己的重要探索就是做核雕组合件,一开始他尝试以童子的形式去诠释国泰民安、快乐童年这样的主题。后来,也在人物塑造上加入妇女、老人。 </p>
<p align="left"> 除了拓宽核雕艺术的表现范围,帅道富还常年从事核雕收藏。他说,那些老核雕作品,一般藏家买进就不卖了。他会收藏一些风格明显的核雕作品,还回购自己过去的核雕作品。一串串的核雕手串到了藏家手里,能够“盘红”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所以,“盘红”的核雕手串在市场上流通很受欢迎。 </p>
<p align="left"> 未来,帅道富还是会继续精研核雕技法,他对核雕行业还是蛮看好的。“核雕艺术只有百花齐放,才能生命常在。 ”他坦言,有一个心愿——就是能拥有一家自己的核雕艺术馆,让核雕作品在展陈空间里更艺术化地呈现。他跟吴中区民协主席叶志明谈及自己的愿望,叶志明鼓励他一定要在核雕组合件的创作上坚持下去,让核雕艺术更上一个台阶。 </p>
<p align="left"><strong> >>王春华:文玩红木小件的苏作韵味</strong> </p>
<p align="left"> 走进光福镇,处处都有“红木家具”的招牌,苏作名家王春华的文石山房工坊也在这里。 </p>
<p align="left"> 王春华18岁学艺,在光福镇学习木雕手艺,从装饰到家具,再转向红木小件,如今已经成为苏式红木小件的符号性人物。 </p>
<p align="left"> 工坊的置物架上,各种红木文玩小件琳琅满目。如意、臂搁、水盂、笔舔、笔架、镇纸、笔筒等,王春华总是喜欢一个类别做上100件,这100件不是一样的,而是100款不同的作品。“我做这些如意用的时间最长。 ”他说。 </p>
<p align="left"> 叶志明一直在寻找传承着最原汁原味的传统苏作的手艺人,当他发现王春华的时候心中非常惊喜。那一件件圆润如玉、色泽古雅的红木文玩小件,他时刻提醒着自己:一定要努力让正宗的苏作好好传承下来,并且走得更远。 </p>
<p align="left"> 今天,王春华的红木小件不愁销路,而在最初的时候,他只是好奇地尝试。为了做好红木小件,他到处淘书,寻找过去的拍卖图录,每年都要购买五六万元的书。在摸索的过程中,他保留了自己所学的老刀法,注重尺寸、形制,不随便下刀;同时,又在借鉴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造自己喜欢的内容,比如设计造型、图案等。圈内人认为,他的设计能力很强,甚至带有一定的思想性,很多图案都饱含着浓浓的乡愁。 </p>
<p align="left"> 其实,文玩圈里存在不少抄袭现象。但王春华并不担心,他笑道:“我总发朋友圈,如果看图片能仿到80 %,本事就很大了,根据实物能仿到90 %,那就非常厉害了。文玩市场是大浪淘沙,越来越难,走仿造他人作品的道路是行不通的。 ” </p>
<p align="left"> 王春华不间断地学习着,从前看图录,现在也开始看文章了。“手艺原本是简单的,但是不勤奋学习,也会很难坚持下去,因为创作毕竟是要构思、要有思想的。 ”王春华还和同行合作,各自发挥所长,精诚合作,只为创作更多完美的作品。他认为,市场是需要激活的,如果开拓思路,市场是无穷大的。 </p>
<p align="left"> 他做这些文玩小件也不是闭门造车,总要去客户家的书房里看看。“这门手艺留到现在,也是因为市场非常紧缺。 ”他还发现,文玩小件还可以和当下盛行的茶道相结合。“首先要把手艺做好了,才能跟客户有更好的沟通。这条路我就‘一路走到黑’吧。 ” </p>
<p align="left"><strong> >>顾新惠:当佛像成为家居摆件</strong> </p>
<p align="left"> 在苏州市吴中区光福镇冲山村,有着一群精于木雕佛像的手艺人,他们让“冲山木雕佛像”的名声响亮于全国。 </p>
<p align="left"> 冲山木雕佛像继承和发扬唐代佛造像的艺术精华,创制的作品面容端庄典雅、身躯雄健饱满、神情庄严慈祥,雕刻精致细腻。它的装饰性和写意性交融,追求形态表现和情感因素,而且结合不同的地域文化,融合现代元素,贴近当代人的审美趣味。——在苏州鸿兴佛像工艺厂厂长顾新惠的办公室里,记者看到了冲山木雕佛像的介绍。 </p>
<p align="left"> 办公室的置物架上摆放着各种佛像,木雕的、五彩的……送子观音、自在观音、太子佛等,最醒目的当属一尊佛头造像。 </p>
<p align="left"> 办公室外的厂区,五六位手艺人忙碌着,木屑飞扬,木香浓郁。那些佛像的面相庄严中透着柔美。“现在厂里的人比以前少了,人工费太贵了,市场行情也不太好,学徒好些不愿意坚持这门手艺,太苦了。 ”顾新惠说。 </p>
<p align="left"> 但在生意不好做时,吴中区民协的关怀让顾新惠有了新的市场探索方向:尝试做佛像架上摆件。“你看这样的佛像是由一整块木头‘开脸’ ,特别好看。雕塑家都很难做出来。 ”叶志明说。在顾新惠表示担心的时候,叶志明不断鼓励他,一定要坚持下去,这样可以让冲山木雕佛像与现代生活更好地融合,并不断寻找新的生存空间。 </p>
<p align="left"><strong> >>陶治华:年轻人做手艺是开放多元的</strong> </p>
<p align="left"> 年轻人做手艺和前辈有什么区别呢?青年艺术家陶治华对这个问题有一番思考。他说:“我们的前辈掌握了很多工艺知识和技能,靠岁月的积累,经验丰富。而年轻人的思维是开放式的、多元化的,相互之间借鉴、融合,形成自己的艺术见解,再通过其他媒介进行自己的艺术表现。 ”他形象地比喻说:“做手艺,不要做死、做到深渊里。 ” </p>
<p align="left"> 陶治华的父母都是核雕艺人,祖辈也不乏手艺人。承袭家学渊源,他毕业于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去年在首届“舟山杯”核雕大赛中获得命题作品《初心》的创作第一名。他回忆道,当时做了一棵松树,代表长久,还有一间瓦房,一个师傅带两个徒弟正在忙碌着。“我获奖,可能是因为核雕界很少有人做这样的突破吧。 ”他说。 </p>
<p align="left"> 陶治华的核雕获奖就好像是一个意外,却让叶志明发现了他,而且被推荐进苏州吴中高层次文艺人才研修班学习。在研修期间,他很兴奋地和老前辈们交流,受益匪浅,更坚定了走多元融合的艺术道路。 </p>
<p align="left"> 陶治华在学校学习的专业本是漆艺。在核雕比赛上得奖后,他仍然坚持着自己的梦想——除了为父母设计核雕作品之外,倾注全部心力做着别样的漆艺作品。他的工作台上摆放着一系列和玉雕结合的漆艺饰品,他说:“每种材料都有自己的特性,东方艺术都是相通的。 ” </p>
<p align="left"> 陶治华还在创作之余,做一些美术义务教育工作。“文盲不可怕,美盲才可怕。现在的孩子缺少拼搏精神,我想要教给孩子一种精神,就是要让人生朝着更好的目标走。孩子们学会的不单单是创作一件作品,而是在传承一种精神。孩子们学绘画也是培养观察力,处处留心皆学问。 ” </p>
<p align="left"> 陶治华的创新意识深受父母的影响,他说:“父母做产品,总是在创造,而不是一味模仿别人,这对我有很大影响。 ”他很感谢父母为自己培养了这份厚实的土壤,同时,还在不断学习,阅读各种艺术书籍。“手艺是需要沉淀下去的。做手艺跟做人是一样的,不要把自己局限起来。像做橄榄核雕,我把它当作雕刻艺术。做手艺,传承的应该是一种精神,这才是不朽的。 ”</p>
</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