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使图,一九七二年发现于嘉峪关新城魏晋墓葬。
嘉峪关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 ,是明长城沿线修筑时间最早、建筑规模最为壮观的一座古代军事关隘,有“天下第一雄关”之称。那么在嘉峪关关城修建之前,这片地区是什么景象呢?嘉峪关身处河西走廊西端甘肃酒泉地区,自古以来这里就是中原与西域文化交融的前沿阵地。1972年,在嘉峪关市东北方向新城镇绵延20多千米的戈壁滩上,发现了8座魏晋时期的汉人古墓群,其中有6座拥有造型丰富的壁画, 2007年又在新城镇新城村发现两处有壁画的古墓。这是嘉峪关地区最早的图像资料,从壁画中,可以一窥汉晋之际百姓们活泼丰富的日常生活,见证丝绸之路勃兴之时的文化交流与社会进步。
服饰
西汉占领河西走廊一百年后,汉人已经在此地开始农耕生活。那时嘉峪关一带汉人的服饰包含其他民族特色,比如汉代只有贵族才有资格穿着红黄点缀的华服,而嘉峪关地区壁画上耕地的农民穿的衣服上有许多赤色点缀,他们还穿着长靴,是游牧民族服饰特点的集中体现。
一些森林草原地带特有的物种经河西走廊进入中原,也改变了服饰文化,貂是原产自西伯利亚和大兴安岭的动物,中原并不出产,汉晋时代的中原高级官员戴的发冠却用貂毛缀尾,这种配饰既是官员身份的象征,也可以起到保持平衡的作用。西晋之初的“八王之乱”导致丝绸之路商业活动受到影响,赵王司马伦夺权上位之后又滥封官员,结果貂尾脱销了,官员们只能用狗尾来续,这就是“狗尾续貂”一词的由来。
饮食
河西走廊一带草原肥沃,牛羊遍地, 《史记》中有“凉州之畜为天下饶”的说法。这里的美食文化贯穿古今、源远流长,嘉峪关壁画上描绘了早期的涮羊肉和烤羊肉串,该地区的出土文献《武威汉简》也曾记载,当地官员款待宾客时,斟上美酒之后,以鼎涮肉,分别涮牛肉、猪肉、鱼肉,款待宾客亲友。在壁画中,还有人们吃手抓羊肉的生动画面,可见此地民风爽朗好客。
庖丁切肉图,图中庖丁先将羊肉切成肉块,摆在案板上,之后以钩子穿肉加以烧烤。一九七二年发现于嘉峪关新城魏晋墓葬。
建筑
嘉峪关是明长城至今保存最为完整的军事防御关隘,关城地势浑然天成,攻防兼备,据两山、扼咽喉,被誉为“河西第一隘口” 。嘉峪关的关城由外城、内城、瓮城、罗城、城壕以及南北两翼城墙组成,构成了一个布局严密的古代军事防御体系。内城有东西两个城门,城门上筑造城楼,城楼旁加盖瞭望台。东、西门外有瓮城回护。西门面对大漠,瓮城外加筑20米的凸起城墙。罗城正中间有一座楼,就是关城的正门门楼——嘉峪关楼。清代,左宗棠题写的“天下第一雄关”的牌匾曾经悬挂在此楼中央,后于20世纪40年代毁于战火。罗城南北端有箭楼各一座,北、西、南三侧加筑外城、城壕、护城河。明代的关隘结构已经日益成熟,这种内外城壕的逐层防御体系,最初源自魏晋时期,多见于河西走廊地区的集团化军事堡垒——坞壁。
坞壁又称坞堡,是西晋末年北方民族进入西晋北方地区之后,汉人为了自保建造的土制城墙防御体系。坞壁既是家族性质的军事防御组织,也是后世长城关隘建筑的雏形,同时也是一个相对独立、自力更生的经济庄园联合体。每个庄园有自己的农庄和保护农庄的军事武装。这里的农业多用铁犁、耕牛作业,比起中原纯粹的手工作业,农业生产效率得到了巨大的提高。 《后汉书·西域列传》记载,嘉峪关一带多出产犁牛、谷食,可以为东汉西北边防充实后勤保障,所以从农业技术发展来看,嘉峪关一带站在了时代的前沿。
出行
秦汉以来,长城一带是连接东西贸易的经济带,长城之间有隘口沟通南北贸易,之上有甬道、附近有驰道可以让车马通行。 《居延汉简》中有诸多关于西汉驻军士兵往返边疆和内地贩卖特产的记载。在东汉,就有各国商人穿越戈壁大漠和绿洲平原,嘉峪关一带已经是东西往来的贸易要道。
汉晋时代运输主要有三种方式,其一是用载人载货的牛车进行短途运输,其二是从事商业活动的驼队,其三是用于驿站书信投递的驿传。中国邮政储蓄绿卡的标志—— 《驿使图》便是出自嘉峪关地区的魏晋墓葬,这幅壁画生动形象地向我们传递了那个时代通信交往的特别之处——邮驿制度。即驿站使官通过骑马传递信件、文书,从而提高各地的信息交流效率。最负盛名的驿使莫过于手握汉王朝皇家使命,潜伏出行通西域的张骞了。
日夜兼程奔忙的驿使们证明了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拥有邮政通讯网络的国家,人们勤劳刻苦的性格特质推动了绵延几千年的文明蓬勃发展。 《驿使图》绘制于公元三世纪左右,长34厘米,宽17厘米,绘画手法虚实结合,画面中一个邮驿使官骑在红鬃马上,使官戴冠,身穿右襟宽袖衣,左手举木牍文书,业务熟练,马身釉色涂黄,显示快马疾行、风尘仆仆。
根据汉朝法律,每次途经关卡时,旅人都要向当地官吏提交“过所” ,即通行许可证。官吏会检验“过所”与其持有人是否相符。美国汉学家芮乐伟·韩森发现,位于新疆的尼雅古城曾经出土过一些三世纪的“过所” ,上面写着持有人身份信息以及目的地名称。文书中描写的持有人体貌特征是黑色眼睛,蓄着长胡须。“过所”中一般都有规定路线的行程指引,有两件木简记载,如果有人没用“过所”过关,官员会依法处理。
纵观历史,古代的嘉峪关地区最初是军事防御、助推经贸发展的核心地带,随着丝绸之路出现,这里成为了文化交流、物质交换的前沿阵地。如今,嘉峪关作为丝绸之路上重要的历史符号,又焕发了新的生机,嘉峪关与丝绸之路的精神文化将引导当代人继续前行。
嘉峪关古建筑与复原建筑分布图,其中关楼字样右侧的标志,即如今复原的嘉峪关关楼位置,柔远楼和光化楼是嘉峪关内城门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