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归库布其》 和谷 杨春风 著
辽宁人民出版社 2019年3月出版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蓝色星球上,沙漠不是一种让人愉快的地理形态,它冷酷无情、暴虐残忍,它漫长、辽阔、单调、干燥,它代表着贫困、闭塞、落后,远离文明的中心。终于有一群人,在一个叫库布其的沙漠里发现——这祖祖辈辈居住的地方,还可以有另一副面目——它不再意味着穷困、艰辛、苦难,还可以是财富、光荣和梦想……
《春归库布其》的第一章,以大量的篇幅来述说历史——沙漠的形成、库布其的历史、沙漠中老百姓艰难生活的历史。这不是炫博,不是模仿学术论文的“文献回顾” ,而是隐含着一个须向读者阐明的生态学大问题——人类常常以自己有限的智慧、以一己的利益为出发点改造自然,曾给地球带来巨大的生态危机。这一次,库布其人的沙漠治理,是这样吗?从库布其沙漠形成的历史中,可以得出一个坚实的结论——几千年来,这里曾是水草丰茂之地,是游牧民族的乐土,随着清代中期以后人口的大量增加,在巨大的生存压力之下,人们开始在这片土地上不恰当地垦荒种田,最终导致了它的沙化。也就是说,库布其人所做的一切,是一种生态环境的修复,是向被伤害的自然母亲的一次壮阔的救赎。从这一点上,这种历史的回顾,就确立了这场治沙大战的正当性、科学性,也暗示了它的可能性。
从《春归库布其》的内容可以看到政府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及其所体现出的国家意志,以及它们与民间的个人首创精神相结合所迸发出的惊人力量。同时,库布其人在治沙中贯彻的顺应自然、因势利导的生态理念让读者高度认同。如书中提及的防沙锁边林工程,把大片沙漠用甘草、沙柳、杨树等经济生态林分割,构成壮观的绿色长廊,逐渐让沙漠变小、绿林变大。而这些绿色植物,不仅能在沙漠中顽强生长,而且具有相当的经济价值。一方面让库布其沙漠周围的普通百姓有种植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客观地改良了沙漠中的生态环境,这种沙漠经济学和沙漠生态学的结合,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这种生态与经济并重、治沙与治穷共赢的治理方案,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思想和理念。作为一部纪实性作品, 《春归库布其》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库布其人不平凡的创业历程和心路历程。难能可贵的是,作者没有因为他们今天的光环而将其塑造成一群不食人间烟火、只有崇高理想的“假人” ,而是把他们还原为普普通通的芸芸众生。比如本书的治沙企业家王文彪,他的治沙生涯开始得很“无奈” :他担任大漠中的盐厂厂长,为了不让风沙吞没厂区,他做出了一个自救的选择——种树防沙。几年后,为了降低运费成本,他又克服重重困难,带头在沙漠中修建了一条公路……他此后的“一生功业” ,包括用网格化种植缚住沙魔、建立生态基地、承办全世界的沙漠论坛,都是从这里开始的。作者描绘王文彪的治沙经历,是以真实可信的生活逻辑为起点的,他的精神境界,也是按生活的本然状态一步步升华的。王文彪如此,他的治沙伙伴们也是如此——他们也不是从开始就理解、信服王文彪的设想,对他一次次看来很“疯狂”的计划,有困惑,有犹疑,有反对,还曾采取很多方法跟他明里暗中“作对” ,但最后,他们都成了他的忠实盟友。作者笔下的人物都很真实——他们没有空洞的口号,没有做作的虚构。对他们来说,改善生活,往往是最初也是最基本的动机。而这个动机,也是他们人生奋斗最为丰沛的源泉。当这些个人动机和时代的召唤、国家的政策、世界的潮流相通相融,就爆发出巨大的创造性力量,也具有了非同凡响的意义。
王文彪是一个幸运儿,他的事业,从萌芽时期到大展鸿图,一直都有“好风凭借力” 。这个“好风”就是从中央高层到普通百姓日益重视的环保意识、绿色发展意识。由于这个意识,王文彪们就不仅是一个企业的单打独斗,而始终有各级政府的全力支持。与此同时,作者并没有止步于这些外在的条件——王文彪个人的品格作为他成功的重要因素,有很生动的刻画。这个沙漠里出生、吃着“沙拌饭”长大的苦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吃上“公家饭” ,却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扔掉铁饭碗,来到沙漠腹地的盐海子创业。此后,他把自己的事业和这片沙漠联系在一起,一日也不曾分割。沙漠治理是世界性的难题,没有先例可循,一切要靠实践探索。在沙漠里种树种草,何其难也——与风斗,与沙斗,与干旱斗,还要劝服不理解他的下属,劝服农户放弃那些吃草根的山羊,没有坚强的意志,怎么能做成?从普通农民的日常经验中获得灵感,聘请沙漠学专家为更宏大的计划奠定坚实的基础,把科学原理、实验基地和沙漠经济融为一体,没有高远的理想、宽广的胸怀、超群的智慧,怎么能做成?
本书涉及治沙人物众多,政府官员、著名企业家、科技人员、普通农牧民,都被作者描绘出来,形成一个生动的人物画廊。在这个画廊中,可以看到这片沙漠上的人们,具有共同的性格——坚韧强悍、务实进取、永不言败……这种描绘,建立在大量的采访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作者深入沙海,与沙漠中的人们广泛接触,探索他们的内心世界,因此能细致描写他们的生活,这也是此书的一大亮点。当年沙漠的生活,十分艰难,“一家人睡一个大炕,风沙过后连门都开不了,爸妈就从窗子跳出去,在门外把沙子铲掉才能打开门……”但治沙的农民工队伍在吃喝都成问题的时候依然能“苦中作乐” :“工地里流行起一种羊肉面的做饭办法——把穿在身上的羊皮袄当面板,随便和点面粉,沟里捡块长条石当擀面杖,把就着羊皮袄擀薄的面片煮熟后,就成了一顿没有肉却带着羊膻味的羊肉面。 ”
《春归库布其》是一部有趣的、有益的、有温度的书。它记录了那群人,那代人——他们把故乡的荒漠变成了满眼绿色,创造了了不起的奇迹。他们还要用这实现奇迹的经验去探索中国其他区域、甚至世界其他地方的沙漠治理之道。在这个倡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时代里,这样一部“沙漠之书” ,必将和他的那些主人公一样,在生命之歌的朗唱中被历史深深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