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可以描述荒诞,
但文学本身绝不能成为荒诞
——“朝内166·文学公益讲座”陆建德讲述诺奖作家辛格小说创作
辛格自选集
(美)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著
韩颖 等译
2019年5月出版
“辛格是改革开放后到中国的第一位诺奖作家,他的作品激发了很多年轻的文学爱好者走上创作之路,图书界的诺贝尔奖效应,也是从他开始。 ”日前,中国社科院外文所研究员陆建德做客“朝内166 ·文学公益讲座”第25讲,结合人民文学出版社近期推出的《辛格自选集》 ,分享了关于辛格短篇小说的阅读体验。
陆建德介绍,辛格于1978年深秋获诺贝尔文学奖,当年年初正式复刊的《世界文学》杂志立即请名家译介他的作品,在1979年第二期刊出《市场街的斯宾诺莎》等三个短篇以及翻译家施咸荣撰写的作家小传。外国文学出版社的《辛格短篇小说集》收作品22篇,于1980年问世,第一版就印了九万册。1981年,辛格从自己的百余篇短篇小说中精心挑出47篇,组成自选集。在陆建德看来,这部短篇集子的价值不在辛格任何一部长篇小说之下,堪称作者在英语世界的代表作。人民文学出版社曾从中选了27篇,于2006年出了插图版《傻瓜吉姆佩尔》 ,由韩颖等人翻译,但陆建德认为这个版本割爱太多。现在这本完整的《辛格自选集》的出版,弥补了当年的遗憾。
说到辛格的小说,陆建德先讲了一个自己身边的小故事:他曾在火车上遇到一位农民出身的浙江女老板,她在北京一个市场拥有几个摊位,满脸是毫不掩饰的能干相。“她说的两句话使我这个同乡久久不语:‘北京人真笨,真不会做生意。外国人真傻,真好骗。 ’ ”陆建德说,再笨再傻,也比不过辛格集子里最出名的人物傻瓜吉姆佩尔。面包师吉姆佩尔被人称为傻瓜,村里人都爱欺侮捉弄他。他糊里糊涂地与已有身孕的埃尔卡结了婚,时时受妻子虐待。埃尔卡患了乳腺癌,临终前请求吉姆佩尔宽恕,并告诉他,他们的六个孩子没有一个是他的骨肉。吉姆佩尔葬了妻子后,心里的愁苦和愤怒无法排解,于是偷偷往面团上撒尿,要让耍笑过他的人尝尝他的厉害。但吉姆佩尔最终警醒,把已经搅拌了尿液的面包全部埋掉。陆建德说,这是“慎独”的典型事例。产生上面那位女老板的社会要欣赏《傻瓜吉姆佩尔》这样的故事,需要暂时悬置的恐怕还不仅是自鸣得意的“聪明” 。在短短的一篇《傻瓜吉姆佩尔》中,辛格触及了欧美文学中常见的、与中国文学有别的忏悔主题以及复仇和宽恕等主题。
在自选集的序中,辛格扼要比较了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的差别,他说: “长篇小说可以容纳,甚至原谅冗长的题外话、倒叙及松散的结构,短篇小说则不然。它必须直指高潮,必须有一气呵成的紧张和悬念,而且简短是其本质。 ”陆建德指出,辛格短篇小说的妙处来自他对生活的细致观察以及对人性各种奇妙形态的深刻领会。看似简单的故事背后时时透出意蕴复杂的洞察。在辛格写作的年代,评论家们热衷于制作“流派”和“主义”的标签,不一而足。但辛格反对作家为追求所谓原创性而滥用修辞手段,玩弄象征符号,他认为文学可以描述荒诞,但文学本身绝不能成为荒诞。
1935年辛格移居美国,但作为出生于波兰乡村的犹太裔作家,犹太民族在二战前后的一段非常历史成为辛格创作的大背景。辛格到美国之后,仍坚持使用自己特有的语言意第绪语写作,一方面,他在时间和距离上与故乡的阻隔,让他得以将“那段记忆的东西写得特别美、特别好,特别有张力” ,那些看似奇奇怪怪的人在他笔下是如此合乎情理;另一方面,他对移民到美国的犹太人又有很多精彩的描写,也更能锐利地对他们加以看待。陆建德认为,这两方面构成了辛格写作小说的透视镜,他笔下的犹太人绝非刻板的固有形象,而是一个个十分鲜活的形象。在美国的反观,对犹太人个性的看重,为辛格的作品赋予了审美和价值的力量。
《辛格自选集》的译者之一韩颖也来到了现场。韩颖是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教授,犹太文学的研究者, 《辛格自选集》 47个短篇中翻译了36篇,对书中不少犹太教专有名词的准确翻译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起初,韩颖翻译了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傻瓜吉姆佩尔》短篇集中的11篇,由此便喜欢上了辛格。后来她考入北外,攻读博士,主攻美国小说方向,并把辛格作为博士论文的题目。做博士论文期间,她于2009年在哈佛访学一年,结识了一位犹太教拉比,并一直保有联络,翻译辛格的过程中经常就其中的希伯来文、意第绪语跟他请教。2016年,韩颖又应邀到牛津大学犹太中心访学四个半月。她在此期间的主要任务就是翻译辛格的短篇。如今这版翻译中,韩颖坦言除了有机会翻译更多的辛格作品给读者之外,也终于有机会将2006年版本中的一些错漏之处纠正过来。可以说,《辛格自选集》中的韩颖译文集中体现了她在过去15年里的辛格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