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学子走出国门留学深造。教育部最新资料显示, 2018年度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66 . 21万人。从1978年到2018年底,各类出国留学人员累计达585 . 71万人。并且,近些年来,巨大的留学生群体越来越向低龄化学生延伸,即在本、硕、博学生之外,初高中学生亦占有相当比重。异国求学生活,这些青少年经历了怎样不同的成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来的人:美国高中故事》 ,就记录了18岁的中国留学生“安妮” ,作为美国这片土地上一个“新来的人” ,用自己的视角记录了在美国上高中的所见所闻,讲述面对不同文化的个人思考。近日,“随身携带的母语——朱夏妮《新来的人:美国高中故事》新书分享会”在京举行,该书作者朱夏妮与汉学家、翻译家顾彬及小说家阿乙一起,探讨这部“21世纪留美少年的成长简史” 。
2014年1月, 13岁的朱夏妮在初中的最后一个学期出版了引发颇多关注的诗集《初二七班》 ,人们也曾在凤凰卫视《开卷八分钟》节目中看到梁文道对该诗集做的热情推介。此后她又出版了长篇小说《初三七班》等著作,以一个“00后”敏感朴素却理性冷峻的生命感知,去书写她眼中的生活和世界。14岁便赴美国读高中的朱夏妮,面对的是充满喜怒哀乐的全新学习生活。那里有学业压力,有同侪压力,有身份认同压力,而朱夏妮依然喜欢用自己的笔捕捉生活中留下印痕的瞬间。在18岁生日前,她的书稿终于画上了句号。
7万字的非虚构小说《新来的人:美国高中故事》共分为四部分:“高一”“高二”“高三”“高四” ,在清晰的时间脉络中,每一部分包含若干以标志性事件命名的故事单元,既有来自全世界各地同学之间的幽默趣事,也有不同性格脾气老师的生动形象,同时还有作者面对不同文化的个人思考。从压根听不懂同学们说什么,到能用美式幽默和同学们开玩笑,作者以自己的真实经历为参照,描绘了一个完全切断母语联系的中国留学生,逐渐适应美国的教育与文化的成长过程。
朱夏妮介绍,这本书是她从2015年3月开始写的,起初是为上海的《新闻晨报》写专栏,之后一直坚持写了四年。这些日记看起来很连贯,其实一篇篇的故事就是在时刻记录她的真实生活。朱夏妮称,自己的写作初衷,并非是为了记录和怀念美好的青春岁月,而是记录当下的现实生活。其中有很多美好回忆,也有一些让她不太想面对、甚至想屏蔽掉的不开心的故事,但她依然要将其写出来。“所以写作过程其实是一个和自我抗争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治愈。 ”
顾彬说自己认识朱夏妮时,她还是个爱写诗的小姑娘。而这本书,顾彬觉得文笔清新、自然,没有过多的雕琢,却饱含深情。“她对这个世界始终充满了爱。可以看出她的写作视角比较独特,从生活中的小事出发,来揭示分析一些现象和问题,以小见大。她的书提出很多有意思的观点,比如美国学生的穿衣习惯和规矩。 ”
在《厕所里的午餐》中,朱夏妮这样写道, “我打算坐在厕所洗手池边的窗台上吃三明治。这里看上去很干净。玻璃外的天很蓝,没有云。我看着镜子,想象镜子里是另外一个人——我的朋友。脚步声朝着厕所的方向传来。我赶紧拿起三明治走进马桶的单间,锁上门,我现在只好暂时不吃了。我听到有人推开厕所的门,到我旁边的那格,关上门。我决定等她上完厕所再吃。 ”
“我对学生写作或对大学生写作有一个感触,有时候作者会有意识模仿成年人或模仿成年人世界的笔调,会让他的文字变得特别沧桑。但是朱夏妮的作品非常干脆,语言非常干净,对于青春写作大家在情感上会感觉很花枝招展,表现自己对这个世界充满着柔情,但朱夏妮非虚构的文字是很精准的,她的语言里没有过多的修饰,是非常透彻、明亮的。她选取的角度尊重了自己个人的感受,没有刻意迎合读者的愿望,所以她描述的东西就是自己感同身受的,比如在厕所里吃三明治,有人也许会认为没有价值,但我认为恰恰是细节的积累对于作家是非常有帮助的。 ”谈及对这本书的印象,阿乙如是说。
面对这样的创作,自然关联到在海外用母语写作的挑战和重要性。自曝“说梦话还是会说中文”的朱夏妮表示,“写作让我联系着我的母语和我的国家,但是在这种环境里我有时候真的会觉得中文变得特别生疏,在用中文写作的时候,我会感觉自己像一个‘间谍’ ,我要去观察这里的生活并记录下来。 ”在朱夏妮看来,写作其实是一种“翻译” ,是自我表达的一种转化。 “比如窗外,当我们感受到今天云的颜色有点不一样,如何把这种感受放入你的语言系统里,这是一种翻译;因为我们心存交流和理解的渴望,于是这种翻译就变得无比重要。 ”然而,东西方文学教育的背景也时常让她在选择“翻译”语言时无所适从。“我感觉我被卡在了母语和非母语之间,我不知道我属于哪里,好像哪里也不属于。 ”朱夏妮说,自己正在用一种全新、颇具创意的方式来记录自己的大学生活。除了用母语进行诗歌创作之余,她还在尝试用英语来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