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书信集
——“库切文集”首发式暨《此时此地》北京分享会举行
栏目:读书现场
作者:本报记者 金涛  来源:中国艺术报

外国文学专家陆建德和青年作家蒋方舟对谈库切的创作

  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即时通信不仅取代了传统的纸质信件,电子邮件似乎都成了多余。但当交流重回传统的通信,会带来怎样的感受?

  2008年,美国作家保罗·奥斯特在澳大利亚的阿德莱德文学节上和定居那里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库切见了面,两位世界级的作家从此成为好友。之后,库切向奥斯特发出邀请,约定两人通信三年,话题不限。三年的思想交锋,“两个伟大灵魂的交流和碰撞”最终在书信集《此时此地》中呈现,两位作家从友情谈起,谈世事,聊人生,议文学,论艺术,话题涵盖文学创作与现实的关系、生活中的小故事、 2008年开始的经济危机、现代战争、体育运动以及个人经历等,可谓无所不谈,包罗万象。

  日前,人民文学出版社“库切文集”首发式暨《此时此地》北京分享会在中信书店·侨福芳草地店举行。活动嘉宾是外国文学专家陆建德和青年作家蒋方舟,两人以互问互答的方式,在两个小时内分享了书中的片段和关于文学的精彩见解。陆建德和蒋方舟在本次活动上是第一次见面,但文学和库切的话题使两位嘉宾的交流充满默契:蒋方舟是库切的忠实读者,并且通过自己的推荐使非常多的年轻读者接触到库切的代表作《耻》 ;而陆建德不仅为库切多部书撰写过序言或评论,还曾经到库切家中做过客。

  库切是来自南非的作家,代表作《耻》 《等待野蛮人》等影响过众多作家;保罗·奥斯特来自美国,是村上春树的偶像,代表作有《纽约三部曲》 《幻影书》等。这两位作家的作品风格颇为不同,库切的作品往往聚焦于南非社会,对社会现实有比较强的指涉性;而奥斯特作品多写纽约,描述的是都市人的生活状态。两位作家都读过彼此作品,神交已久,但直到2005年才有第一次接触。书信交流让他们对彼此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我把本书称为‘书信集’而非‘通信集’ ,是因为奥斯特和库切两位通信者采用的是传统的书信和传真的方式,而不是采用现代的诸如电子邮件等更为快捷的方式。或许,这将是21世纪人类最后的书信集了。 ”本书中文译者郭英剑说,书信集能突出两位作家特别强调的传统书写方式,库切曾说过,他非常喜欢那种贴贴邮票的旧式的书信往来。

  “我看这个通信集的时候,觉得两个作家都比我印象当中‘笨’一些,原来我看他们的小说,是已经成型、经过思考打磨之后的成品,看不到过程,但是在这个通信集里面可以看到很多作家之间的疑惑,你会发现他疑惑的东西跟你的疑惑是一样的。 ”蒋方舟说,通信集里的提问和讨论,也常常是困扰她很长时间的话题,比如在小说当中主人公要不要用互联网?主人公要不要打电话?“放在中国的语境就是,你要不要让主人公用微信?这是非常有意思的命题,而且这个命题提出的疑惑比你想象中更大。 ”

  陆建德说,两位作家选择写信或者是传真交流,因而他们的交流之间有延宕,虽然时间慢一些,但是其中有一种特别的亲密感。蒋方舟感慨道,即时通信让我们有很多退避的方式,但书信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太能够逃避的,对方诚恳的、洋洋洒洒的叙事会要求我们认真回答,如书中库切提出一个问题后,保罗·奥斯特回答说这个问题自己没有想清楚,只能在思考当中临阵脱逃,下一次会想好来回应库切的问题。

  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外文编辑马博介绍, 《此时此地》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库切文集”的首部作品, “库切文集”丛书将陆续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