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银饰中的《将相和》
栏目:钩沉
作者:金昱杉  来源:中国艺术报

《将相和》老银锁

  笔者曾见到一枚老银锁,从錾刻人物服饰上可看出一文臣,一武将,武将双手束于身后,单膝下跪行礼,这就是家喻户晓的历史故事《将相和》 :廉颇向蔺相如负荆请罪。元代高文秀将其改为杂剧,四折一楔子,题目为《赵廉颇伏礼亲负荆》 ,正名为《保成公径赴渑池会》 。咸丰初年(1851年) ,老生王九龄搭四喜班(四大徽班之一) ,与花脸叶中定合作《渑池会》 。孙菊仙与王九龄同搭四喜班,其代表作《渑池会》亦有宗王之处。作为传统题材, 《将相和》一直通过《完璧归赵》 《渑池会》 《负荆请罪》 (也称《将相和》 )三出戏分别演出,直到1949年,翁偶虹与王颉竹合作改编《将相和》 。虽然《将相和》是传统题材,但是如今舞台上演出的,却是不折不扣的新编戏。翁偶虹曾回忆:“写此剧的动机,是在中山公园听郭沫若的学术报告,最后他用‘学习学习再学习,团结团结更团结’为结束语,我想到了传统戏《将相和》 ,由《将相和》想到了《完璧归赵》和《渑池会》 ,此三剧失传已久,若能连贯演来,更可以深化团结的主题。 ”谭富英与裘盛戎领衔的首都太平京剧团和李少春与袁世海领衔的首都实验京剧团分别首演于北京和天津。谭、裘版比李、袁版多一场,共二十五场。第十一场业旦单上,怀璧归赵。此戏演出后,反响非常,满坑满谷。老舍曾在《文艺报》上发表文章谈论旧戏新编的《将相和》 :“ 《将相和》的成功是两方面的:改编的成功,和营业的成功。改编成功,因为它尽到了将古比今的教育责任——爱国必要团结。营业成功,因为它有叫座的能力——谭富英和李少春领导的两个剧团,无论在北京、天津、上海,还是沈阳,每一贴出此剧,必卖满儿;而且能在一地连演十场,二十场,上座不懈。 ”

  今年4月12日,长安大戏院演出全本《将相和》 ,此戏由老生演员杜镇杰和花脸演员方旭领衔,再现了这出70年前谭派与裘派合作的经典。在杜镇杰和方旭身上可以看出京剧流派的交融。杜镇杰兼学杨派、谭派、余派、马派老生。其岳父马长礼既是谭富英的弟子,又是马连良的义子,还向杨宝森求教,钻研杨派,故此被称为“谭徒马儿私淑杨” 。马长礼与谭元寿是至交,在教导杜镇杰时,曾说: “多看看你谭大爷的脚底下,那才叫讲究。 ”方旭则师承裘派传人孟广禄,他的爷爷方荣翔是裘盛戎的弟子。1979年,方荣翔恢复演出《将相和》 ,在青岛人民会堂演出,正在青岛视察工作的邓小平到场观看。

  全本《将相和》演出至今已经70年了,很多喜欢京剧的“80后”“90后”“00后”观众,常常以为这是一出骨子老戏。作为新编戏,有如此旺盛的艺术生命力,与其所演出的内容,演员代代相传的精神是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