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剧《权力的游戏》最终季正在播出,这一热门剧集中有许多剑术超群的剑士,寒冰、碎心、长爪等名剑早已为剧迷津津乐道,剧中还曾展示了专业的锻造宝剑的过程,连剧中的铁王座也是以无数废剑的形象出现。可见,人使用剑的历史愈悠久,人与剑的故事就愈引人入胜。这也说明无论在中西方,剑,都是一个有趣的话题。
东周铜剑
越王剑
北欧铜剑
空柄铜剑
梅兰竹菊乃花中四君子,而百兵之中能以君子比之者,自古以来唯剑此一器也。
古今之人无论文武,均有颇多爱剑者,历经千年的洗礼,剑从一个冰冷的杀人工具变为一种文化符号,早已在中华文明的精魂中锻入了自己的温度。无独有偶,剑文化从上古时代起至今在西方世界也有着独特的地位。将中西的铜剑放在一起玩味,或能温故知新。
中国铜剑
铜剑在中国首次亮相并有据可考的年代,是大约公元前十二世纪左右的商朝。石器时代的先民的短兵多以石斧和石刀为主,所以所谓剑者,从外观结构上能推断出大概是从矢镞以及矛头——这两个古时战争的主角演进而来。早期的铜剑短小且形制简单朴素,仅单一条双侧开刃的细铜片,即可达到最基本的御敌作用。剑不装柄,在尾部会开小孔,用以系绳方便悬于腰间。另一种类似汉代环首刀的环首匕首的形式,则早在殷商时已有,多为百姓日常之用。
早期的剑因为刃部不甚锋利且整体短小便携,不需要配鞘,后来随着长度增加和更高超的冶炼技术的应用,长剑锋利异常,剑鞘才会登场。现在人们谈到剑,脑海中浮现的基本就是一个笔直双刃的造型,剑柄和剑身由剑格(即俗称护手)分开,剑柄末端不同样式的剑首以及保护剑身的剑鞘,都是必不可少的部分,这一整体的造型是在周朝时才初露头角。
周早期的剑型极似长矛的尖部,剑体连刃带柄为一条整铜打造而成,虽无剑格,但剑柄部分已成型。而且此时期的剑柄相当独特,为空心圆筒状,末端由一块铜质圆盘封上,与矛头的构造几乎无二致,而剑首的铜盘部分往往是铸剑匠人精心雕琢、展示创意的平台。
周代铜剑的长度从三四十厘米到九十厘米不等。根据《考工记》的记载,周人将剑以长度区分为上士剑、中士剑和下士剑这三种,对应所佩戴之人的身份地位,即“身长五其茎长,重九锊,谓之上制,上士服之;身长四其茎长,重七锊,谓之中制,中士服之;身长三其茎长,重五锊,谓之下制,下士服之” ,这些分类是单以除却茎部(柄部)的剑身长度和重量来衡量的。
《考工记》为春秋战国时的齐国人所著,这时的铜剑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今日的影视古装剧中东周铜剑的剑型颇为常见,此时出现的标志性的方形剑格为工匠的艺术创作增加了新的可能,剑格处往往雕饰以几何花纹或繁复的鸟篆书,优雅又不失庄重,全世界的收藏者都视之为珍宝。加了剑格的铜剑仍为一体铸造,剑柄处还会增加两个环形凸起,称之为“后” ,方便剑客握持时放置手指,并裹以条带或皮革增加舒适度和防滑性;另一种于后世更为常见的装柄形式,即柄部仅为一个金属条,上有穿孔,然后再以两块木板像三明治一样夹住金属条,用铆钉固定。
冯谖弹剑可谓是战国时期最为人熟知的轶事之一。冯谖本是一介百姓,因为穷得没饭吃,就投奔了以招贤纳士闻名的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孟尝君,成了他府上的一名食客。因为在“面试”的时候冯谖说自己既无爱好也没特长,所以虽然被接纳了但颇受冷遇,于是冯谖就整日倚门弹剑而歌,不断提出各种无礼的要求,但孟尝君居然都爽快答应了,深受感动的冯谖便决定一心奉公,成为孟尝君最重要的谋士之一。
冯谖所弹之剑,便是一体式长剑,因其为一整块青铜锻成,指弹其上才能发出乐器般清脆悦耳之声。
春秋战国纷争之世,涌现出许多留名千古的铸剑名匠,如欧冶子、干将,和他们呕心沥血打造的充满传奇色彩的绝代名剑,如巨阙、纯钧、湛卢、胜邪、鱼肠、干将、莫邪,这些响亮的名字,虽历经千年但仍有血有肉地活在每个中国人的心里,东周之剑的分量和地位由此可窥见。
东周铜剑实乃中国剑的顶峰,而其精湛的锻冶工艺和艺术成就在世界上亦有其独一无二的地位。东周青铜剑埋于地下千年,出土后仍锋利如初,最著名的当属现藏湖北省博物馆的越王剑,剑身天然形成的花纹仍灵动华美,实在得益于当时匠人们高超的冶金技术。青铜为纯铜掺入锡、铅的合金,铸剑师有时亦会加入镍、铁、硫磺等物质,再以锡或金银外镀之,不仅有平衡剑体强度和韧性以及防锈蚀等实用意义,更造就了剑刃上令人惊叹的美妙花纹,东汉时期所撰记录吴越往事的《越绝书》中就以“扬其华,捽如芙蓉始出;观其鈲,灿如列星之行;观其光,深深如水溢于塘;观其断,严严如琐石;观其才,焕焕如冰释”来描绘纯钧剑的剑纹,欣悦赞美之情溢于言表。可与之媲美的,怕是只有同样享誉世界的日本刀和大马士革刀,而中国铜剑早于后二者数百年便可有类似的成就,令人不能不感叹周代铸剑师举世无双的才智奇巧。
欧洲铜剑
欧陆各地进入铜器时代的时间不尽相同,欧洲铜剑的周期变化与造型设计体现出了更强的地域性。
欧洲古剑脱胎于匕首,逐渐延展、加长刃部而最终成为了剑。与中国古剑相对宽阔的剑身不同,原始的欧洲铜剑更像一把长锥子,它极其细长,主要用于刺击,其也因独特的修长线条别具美感。由于劈砍的动作更符合人的本能,所以如果未经训练而错误地使用了这种剑,则非常容易造成仅由几颗铆钉横向固定的柄部结构脱落。而在经验丰富的剑客手中则能成为一把相当致命的利器。而出土于地中海克里特岛的古铜剑则更为坚固,突出的中脊和上文提到的“三明治”剑柄增加了它的实用性。
随着时间的推演,中期的铜剑在欧洲各地都发生了类似的变化:加宽的剑身呈叶片型,两刃前宽而后窄,流线型向两端收缩,曲度和大小则因地域而略有不同。这一变化极大地增加了剑的劈砍威力,虽仍以穿刺为主,但为更多样的使用方式提供了可能性,同时牢靠的一体式迈锡尼剑形制也被广泛采用。
英国兵器收藏家艾瓦特·奥克肖特把晚期的欧洲铜剑主要分为四种类型:罗纳河谷类、鱼舌类、北欧类以及哈尔施塔特类。
罗纳河谷位于今日法国南部,此类剑的剑柄部分拥有独特的造型,剑格两端突出,剑首呈翼状,剑身通常较小且直。这种样式起源于希腊,并通过古希腊人的殖民活动传入罗纳河谷地区。鱼舌剑正如其名,笔直的剑身在前端突然不协调地收紧,就像鲤鱼的舌头,这种剑在欧洲不少地方都有发现,但总量相对稀少。北欧铜剑的形制直接传承自爱琴海的米诺斯-迈锡尼式剑,三明治式的夹片剑柄来自米诺斯剑,相对细窄且直长的剑身承袭了迈锡尼剑,后来剑身为了优化劈砍功能而改良为叶片型。位于今奥地利北部的哈尔施塔特地区是欧洲铁兵器的发源地,而哈尔施塔特式铁剑的造型则几乎完全继承了其早期铜剑。极长的叶片型剑身弧度有大有小,非常适合惯用骑兵和战车作战的凯尔特民族勇士使用。一些晚期出土物的剑尖甚至几乎没有锐度而近似椭圆,可看出临近铁器时代的铜剑的使用方式发生了变化。
中国也好,欧洲也好,其所展现的古剑样式和背后所蕴含的文化以及历史轨迹,都可谓博大精深。欧洲古剑重线条美,中华古剑重雕琢美,各有所长,难较高下,但周代铜剑超前的锻铸和外镀工艺使其不负世界第一铜剑之誉。
除上文所列举的铜剑种类外,在中国亦有少数极似欧式古剑的文物出土,或是早年位于中国和欧洲之间的游牧民族斯基泰人所使用。西剑可以东传,再加上北欧的铜剑形式也是来源于古希腊地区,可见,虽在通讯和交通不发达的上古时代,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往来之密切不容小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