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蘸温情与敬意的中国故事
——陈新长篇报告文学《九寨祥云》读记
栏目:书中艺
作者:傅逸尘  来源:中国艺术报

 

《九寨祥云》 陈新 著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8年8月出版

  “九寨沟地震”作为一个过往的事件,进入文学书写时便成为了“历史” 。作家陈新在震后第一时间便前往现场,采访了百余个鲜活的人物,掌握了大量一手素材。而隐匿于这一灾难背后的故事也好,事故也罢,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折磨、震撼、感动着他,当然,也考验着他。以何种态度和立场记叙这段伤痛的“历史” ,重建灾难和救灾的文学现场,确实考验着作家的眼光和思想。

  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一书的开头,向读者宣示了一种对待本国历史的应有态度:“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 ”在评价逝去的人物、书写过往的事件时,今人可以冷眼旁观,可以崇敬赞扬,也可以反思批判。然而,无论持有何种价值判断,对历史本身怀有温情和敬意应该是最基本的立场;惟其如此,才能获得公正的理解世界的视角,才能富于建设性地再现或重建历史场景,才能对当下社会和现实人生有所镜鉴与启迪。

  陈新的长篇报告文学《九寨祥云》 ,正是怀揣着温情和敬意,讲述了一段段震撼人心、充满肯定性价值的“中国故事” 。事实上,无论是虚构叙事,还是非虚构写作,都有一个共同的尺度——既要反思问题,更要建构现实。写作者的“自我”从时代的肉身中跳脱,在回望中反思和批判问题,诚然是重要的,却是相对容易的。真正有难度的写作在于,将作者的“小我”代入历史的大潮,以自身的省察折射现实的思辨。在《九寨祥云》中,陈新将自己代入故事,以理解、同情和包容的视角打量着书中各色人物的遭际和行动,对生命、命运和人性则满溢着体恤甚至悲悯的情怀。

  报告文学创作在记录描摹时代和社会的整体风貌时,往往容易流于事象的表层,难于介入生活的深层肌理,写出人情、人心和人性的深层次存在。陈新已往的创作,处理的虽然都是较为宏大的题材,但是尤其重视对人物内心世界的观照和把握。在采访过程中,便体现出一种既要深入生活,更要沉入生命的写作伦理。

  《九寨祥云》对“九寨沟地震”这样一个重大事件的表现,既有全景式的宏观扫描,更有对每一个身处其间的生命个体的微观体察。书中出现的百余个人物,无论是指挥、参与抗震救灾的公职人员,还是旅馆业主、酒店员工、出租车司机、普通游客,都有着各自清晰独立的面相。在抗震救灾现场采访的陈新,并没有高高在上、冷眼旁观,而是把自己和采访对象纳入同一个命运共同体,对笔下人物的遭际和处境,怀有深切的理解和同情。即便是写到一些人有不当或过激言行时,陈新也没有轻易地站在道德的高地上进行单纯的批判,反而是从灾民的视角出发,在各种温暖人心的故事和凡人的英雄壮举中,寄寓一种肯定性的价值判断,展示出一种积极、光明、崇高的精神力量。

  书中每每会写到人物流泪,这一次次流泪的细节中有恐惧绝望、有无奈辛酸、有感同身受,亦有震撼动容,种种人生的况味和复杂的心境在陈新细腻、体贴的白描笔触中倏然呈现。那种生命状态的舒展和心灵世界的整全,与地震现场的局促、驳杂、纷乱形成了巨大的反差,由此构成了强大的叙事张力和情感空间,字里行间流淌出的是生命之温暖、精神之高蹈和人性之善意。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重要讲话中要求“讲好中国故事” 。“中国故事”强调整合、概括和超越的精神向度;强调新的宏观视野和整体性的文学观念;强调统合当下中国人的生活经验、思想共识、情感基础、价值追求和理想信念;强调展示中国立场、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和民族特色;强调包纳日趋多元多变的价值观念,概括渐趋碎片化的日常生活,处理和提升日益复杂且快速变化的中国经验。与唐山大地震、汶川大地震等等灾难事件相比,九寨沟地震无论是事件本身还是在社会上的影响力都显得小了许多。而抗震救灾题材作为一种文学经验,更是已经在作家们的反复书写中贬值和磨损了。经验在作家写作中的地位或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缺乏经验几乎是不可想象的。经验是作家的生活与经历么?当然是,但又不完全是,或者说生活与经历是经验的一部分,是经验的基础或素材。按此逻辑推论,经验当是生活的提炼与概括,是一种主观性的观念。面对变动不居的社会现实,想要准确把握时代精神和社会主流,并达成集体共识性的判断,正在变得日益艰难。面对着渐趋碎片化的生活,作家的认知经验、思想资源与审美趣味也变得支离破碎、含混暧昧。正因如此, 《九寨祥云》对抗震救灾、对现实生活所传递出的这种肯定性的价值判断和整体性的概括把握,就显得尤为稀缺和宝贵。

  陈新笔下的“九寨沟地震”既是真实发生的,亦是文学建构的,其间承载着作家个人对世界的看法和判断。 “祥云”作为贯穿全书的核心意象,既勾连着灾难发生地阿坝州特殊的地域文化、历史和宗教背景,也表征着作家对人性、人情、人心之美、之善的坚定执守。在《九寨祥云》中,陈新饱蘸温情与敬意,用深刻、精准且有力的形而上思考,实现了对中国经验的真实传达和对中国故事的有力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