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春节期间,四川阆中的春倌说春表演 王强 摄
如何重新树立传统大年的文化地位,如何将富有民族文化情感与人伦精神的礼俗回归民众时间生活,需要我们文化工作者对传统年节礼俗进行认真细致的深入研究,从优秀的民族节日传统中获取文化资源。在年节礼俗传统断裂的今天,我们应致力于年节礼俗传统的接续与修复,传统年节礼俗的复归是目前传统节日复兴的主要工作。在年节礼俗复兴过程中,我们应高度重视并妥善处理三个方面的关系:
重视年节礼俗形式与内涵的相互依存关系
礼俗生活是一个整体,它包括礼仪行为与礼仪内涵两大方面,我们在年节礼俗的传承过程中常常出现做为与内涵的分离,不是将礼仪变成毫无情感内涵的简单肢体行为,就是忽略礼仪行为使礼仪内涵无从表达。目前中国社会年节礼俗整体偏弱,人们对年节礼俗所蕴含的人文价值与情感内涵缺乏深刻的领悟,要阻止年节的假日化、平庸化的趋势,就必须让人们真正认识到年节民众生活的神圣性。同时,也应该重视年节礼仪的恢复与重建,以身体操练的仪式行为传承年节礼俗。礼仪过程中的身体行为,它不仅是礼仪内涵的载体,同时也是身体记忆的方式,在特定的礼俗场景中,就该有特定的身体性的礼仪行为,以实现人际关系的协调。如拜年礼俗,手机拜年在很大程度是扩大了拜年范围,但总不如面对面的拜年来得真切;口说拜年又不如屈身拱手的体态来得真诚,当然最传统最能打动人心的是晚辈对尊长的跪拜,新年的真诚一拜,家庭人伦秩序与内聚情感由此确立与巩固。所以,我们在年节礼俗复兴重建过程中,既要重视礼仪内涵,又要重视礼仪行为,二者相辅相成。
认清新与旧、继承与更新的内在联系
在年节礼俗复兴与重建中,不可避免地面临新风与旧俗的问题。当代社会与传统社会比较,自然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传统节日在当代传承必然要有新的环境适应与传统节俗继承与更新的选择。节日文化中的新载体、新形式自然也会出现在传统节日中,值得我们关注与研究。特别是一些传统节日变化的积极趋势值得重视,如我们利用传统年节中敬畏自然的礼拜仪式,发展出新的尊重自然的伦理节俗,体现人对自然物力的感恩之情,就是应该倡导的推陈出新的节日新风尚。当然在目前情况下,我们的主要任务是节俗传统的复兴,传统节俗经过千百年历史长河的淘炼,它与我们的精神与情感血肉相连,它既是我们的文化标志,也是我们的文化生存的精神资源。年节礼俗传统的继承与更新是相当复杂的社会问题,我们不要轻易否定传统,喜新厌旧,在浮躁与功利的当代我们应对传统节俗保持敬畏,不要因为它老,就说它旧,新的社会生活,也需要旧的传统。年节礼俗中所呈现的文化行为,对于我们有着抚慰与温暖的意义,礼俗形式可以有变化有新有旧,但体现中国人的人情人性的文化内涵不可改变。即使传统民俗形式与今人观念不尽协调,但在没有找到合适的替代形式之前,而我们民众又有情感要表达时,就不能匆忙禁止它。比如前几年城市鞭炮禁放管理的失败,就是一例。
明确家庭与社区并重的关系
传统年节礼俗照顾到了家庭与社区,但其重心在家庭。祖先祭祀、家人的团聚与共欢是年节礼俗的主要内容。我们应充分重视家庭人伦礼俗传统,保持年节回家的文化习惯,稳固家庭关系,从而稳固社会的基础。同时我们也面临着家庭缩小,人们社会交往扩大的新时代环境,我们的年节礼俗重心应该有所调整,将家庭与社区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在现代社会应该重视创造社区成员交流的机会,形成社会成员之间相互沟通往来的平台。适当将传统年节礼俗主题由家庭向社会移动,以符合当代公民社会的要求。在居民社区中,我们可以利用公共场所开展春节团拜、集体观看焰火,元宵观灯、踩街等既传统又现代的娱乐性节俗活动。通过共享的节庆礼仪习俗,增强公众的公共文化空间的意识与责任,以孕育培植社区共享的精神传统。
我们城市居民已经多半是新来者,我们老城市居民也因为城区改造被拆得四散,老城市人的年味被冲淡,城市新居民因为彼此的不熟悉与隔膜,人们很少有相互交流的机会。人们似乎接受单位的同事关系,但与邻里之间很少有互动的机会,更难有情感交流。这是我们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带来的人际文化的缺失。我们在一个社区中朝夕相处,但彼此之间形同路人,这并不是一个良性社会所应有的现象。城市应该成为我们的家园,而不仅仅是谋生之地,如果许多人落地生根,在城市找到“家”的感觉,那是社会之福。我们社区的管理者与每一户居民,都应该好好珍重这一机会,复兴、重建、创造更多的节日礼俗仪式与活动方式,让住新型住宅区的居民走出小家院门,大家共同度过欢娱的节日。
年节礼俗的复兴与重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媒体、专家学者的推动提倡,更需要有广大民众的自觉实践。只有多数中国人心中珍重自己的年节,将大年春节当做生命历程中再出发的情感加油站,将年节礼俗视为对天地自然、对祖先家人礼敬的神圣仪式,我们的传统年节才会如迎来它生命的春风,而生机勃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