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味道》 高维生 著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9年1月出版
周作人说:“我的故乡不止一个,凡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 ”我和周先生的看法不同,每个人不论走多远,一定是有故乡的,它不仅是生长的地方,也是血脉的源头。
我离开故乡三十多年,饮食至今保持过去的习惯,这种文化融入身体中,不是轻易能改变的。任何食物,不是好和不好吃,这么简单地下结论。一道菜因为人的题名,成为经典菜,一个人遇到大地上的野菜,有了口耳相传的故事。食材经过情感的摩挲,炉中火焰的炽热,它们秘密的约定,创造新的美味,让吃者有了难以忘怀的记忆。
“地方感”是一个依据,人类学家称地方菜为“小传统” ,这个小字体现历史性,传统性,说明小背后的大文化。东北的饮食与地域不可分开,满族在这片土地上,狩猎、畜牧、捕鱼、采集和耕种,结构成本民族的饮食特点。尤其是山野中生长的野菜,它不仅是美味,同时是养生和治病的食疗方法。随着关外的移民,各种文化的大交融,形成新的东北地区饮食文化。食物的多样性,折射出文化的复杂,它与地域生态有密切的联系。
饮食人类学家萨顿指出的“食物的记忆” ,不是我们平常所理解的记忆,它是沉积于人们身体的记忆。萨顿寻找出另一种感知,把饮食人类学带到新的高度。每一道菜都隐藏着不能告人的秘密,普通的食材,经过不同人的制作,倾注的情感不一样,其味道千变万化。菜文化的记忆,它不仅供人吃和品味,更是跨越时空的另类历史。
人类的吃不仅是为了满足生理的需求,也有着形而上的驮载文化的品质,于是人们把它冠以美食。一个美字,多了一份浪漫的诗意。饮食唤起集体记忆,或者是个体的联想。每个菜的背后,有情感的节奏,悲欢离合的人生大戏,从中寻找到历史的踪迹,发现自己走过的印迹。回味每种食物的经历,咂摸时间的滋味。菜犹如传记的主人,它的事迹材料摆放在面前。弹掉积落的尘埃,如何在记载的文字中,寻找一条蛛丝马迹,放在时间的显微镜下,发现漏掉的痕迹,循着这条线索,修复破坏的踪迹。
生物学家珍妮·古道尔指出:“很多人不知道他们的食物从何而来,有的人根本就不知道他们在吃什么。实际上,在过去的一百多年中,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半个世纪里,工业化、技术化的世界一步步破坏着我们对食物的理解:来自何处以及如何来到我们的餐桌。 ”随着后工业化的进程,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消失,田野上看不到戴草帽劳作的人,耕地的农机打破乡村的宁静,铁锹、锄头摆在博物馆中,成为历史的展品。野菜成为大棚中的植物,吮吸化肥的滋养,改变生长的规律,野性的气脉,清除得一干二净。诗意的田园消失,食物与人变成交易,不再和心依恋。珍妮·古道尔的担忧,正在一步步实现。在生活碎片化、情感碎片化的今天,人们钟情于快餐,一个快字改变过去的规律,消解很多东西,不再关心我们和土地的联系,工业化的流水线,使我们失去文化的延伸。食物变成商品化的消费,“历史经验的口味” ,也在适应市场的需求,消解原真的味道。
我是在祖母的鼓励下,学会擀饺子皮,在清贫的生活中,少年时学会做米饭,在后园子种蔬菜。我写下的文字,它是记忆脉络的根须,扎在时间的土壤里,具有重要的意义。2012年9月,我到敦化实地考察东牟山,坐在石材厂的大桌子前,文友们买来香水梨、西瓜、烧苞米。这些东西中,我喜爱烧苞米,小时候在姥姥家,清晨时分,去庄稼地摘新苞米。姥姥家落地灶不能烧煤,只烧木柈子。做好饭后,柈子烧出的炭火,正好烧苞米。早晨饭,经常吃烧苞米,喝一碗大米粥,吃蘸酱菜。烧苞米的香味,引诱我不顾场合,在怀旧中品尝苞米。人类学家彭兆荣指出:“ ‘食’是一个集合名词,可为形体,亦可达义;可为名词,可作动词;可为虚指,亦可实在;可作泛称,也作具体;可为食物,也指耕种。无论如何,都与时间有关。 ”时间和食物结合,让人类学家解释出食文化的原因。
天黑透了,车子停在空场地上,已经辨不清远处的景物。我感受从东牟山吹来的风,听着农家乐边上溪水的流淌声,这声音在夜晚格外清脆。记忆中的食物和历史纠缠着。在额穆的古驿路上,吴兆骞走过的流放路,寻找驿马留下的蹄印。午饭在一家小餐馆,品尝长白山特有的猪嘴蘑。这些文字不是炫耀什么,吃过多少美食,这是人生经历,一个人的心情抒发。野菜生于大地,长于大地,经受风雨的沐浴,贮藏自然的情感,野性的精神,值得我们回味。
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说:“我中国近代文明进化,事事皆落人之后,惟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文明各国所不及,中国所发明之食物,固大盛于欧美,而中国烹调法之精良,又非欧美所可并驾。至于中国人民饮食之习尚,则比之今日欧美最高明之医学卫生家,所发明最新之学理,亦不过如是而矣。 ”这段话今天读起来,有些格外的沉重,可想当时孙中山先生,写每一个字时的心情。
美食美酒以后,必得赋诗留念,这是中国传统文人的雅兴。正如李渔所说:“食以人传者, ”是传神的总结,同时说明人与食物的关系。在饮食文化史上,有许多文人的影子,苏轼、李白、杜甫、袁枚、李渔,从古至今,可以排出长长的队伍。
每一道菜有情感,有自己的个性,它展现不同的地域文化。家常便饭不是一句话能说清的,从食中品出滋味,更重要的是它的文化。回味一道菜,如同阅读记忆、经历、寻找,形成特殊的空间,发生文化的化学反应。我们不是为了纯粹的吃,而是在吃中,追溯它的精神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