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生动又凝练的电影“教科书”
栏目:书中艺
作者:吴江  来源:中国艺术报

《爱之疆域》  【俄】尼基塔·米哈尔科夫  著  李璇  译

文化艺术出版社2017年11月出版

  2016年岁末在莫斯科读到米哈尔科夫的这本刚出炉的自传式回忆录,就有些爱不释手。一是出于对这位时年70岁的俄罗斯电影大师的景仰之情,二是多年观摩大师的影像作品,对他的手法风格很有心得,但真正得以走近大师个人的情感和生活世界,这还是第一次。

  自1967年执导的第一部影片《女孩和她的东西》直至2014年制作完成的《中暑》 ,米哈尔科夫在其70寿辰之前一共制作了20多部包括纪录片在内的电影作品。其中大家熟知的《黑眼睛》 《套马杆》《西伯利亚理发师》 《12怒汉》 《太阳灼人》等早已享誉世界,为这位俄罗斯的电影大师载誉无数。在这本回忆录中米哈尔科夫对自己这20余部作品中的每部都有重点回顾、重点描述和重点评价。但在文字表达的字里行间,我们最深切的感受是作者对电影艺术的一往情深,对电影创作的无比的痴情、执着和热爱,并由此折射出这位电影大师对人的无限关爱和情怀。这就是在这本叫作《爱之疆域》的回忆录中作者想要真正表达和明确揭示的主题。

  书中每一个章节无不流露出对电影的真情实感,对自己同行的爱的付出及被爱的感动。对家人和亲人的真情流露从第一章《爱的根系》便跃然纸上。此后全书便贯穿着爱的记忆、爱的历程。因爱而产生对家族的崇敬、对大自然的敬畏、对传统文化的敬重、对人性的洞察。就像谈到对演员的爱,米哈尔科夫说:“演员应该得到关爱,不仅是对他们的赞美,更重要的是要在片场关注、关怀每个演员的日常生活。这种关爱是无微不至的……因为不仅是导演,就连演员本身也不知道自己的潜力和极限,如果演员感受到自己被爱,就会主动地、充满尊重地对待自己的劳动和心血。 ”

  1968年米哈尔科夫制作了自己第一部短片《我要回家》 ,开启了他通往电影殿堂的启蒙之旅。1970年,作为毕业作品,他导演了短片《战争结束时平静的一天》 ,展露出他初生牛犊的艺术才华。1974年他编剧和导演了自己平生第一部故事长片《敌中有我,我中有敌》 ,影片秉持俄罗斯电影的厚重美学,又不乏大胆创新和突破。影片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西方电影手法与技巧的熟练运用,并有意识地融入格斗等等类型片的商业元素。1976年,米哈尔科夫的第二部故事片《爱情的奴隶》则为他奠定了国际声誉。影片中极富浪漫主义的影像手法和精致的镜头语言将他最为热爱的俄罗斯经典作家契诃夫作品以“契诃夫式的忧郁、机智与幽默”呈现银幕,这也是米哈尔科夫自己很在意的一次“向经典致敬” 。米哈尔科夫凭借此片获得了德黑兰电影节最佳导演奖。据说美国大牌影星杰克·尼克尔森在看完影片后,将自己的一张照片赠送给米哈尔科夫,赠言是“送给影片《爱情的奴隶》的导演,我已成为该片的奴隶” 。

  1987年,米哈尔科夫另一部向契诃夫致敬的作品《黑眼睛》问世,这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它标志着米哈尔科夫的创作在依然闪耀着俄罗斯电影美学光芒的同时,已经博采东西方电影的叙事手法之长,呈现出国际化的影像形态,并开始形成个性化的创作理念和风格。与国际电影大腕和国际电影公司的合作,也开启了米哈尔科夫电影创作的国际化视野,熟悉与国际接轨的电影制作中的技巧和规则。这为他今后的一系列国际合拍片积累了取之不竭的经验和教训。

  本书是米哈尔科夫50年电影艺术生涯的个人回忆录,它不是一部自我电影概念的陈述或解读,更不是关于电影的学说或说教。他所有关于电影创作实践的真知灼见彰显在他对创作实践和转型过程中的思考中。很多时候就是一名每日身临拍摄现场第一线的摸爬滚打的导演的临场感受。我们在书中随时会被置身于像在《套马杆》那样的内蒙古草原黄昏最迷人而又最提心吊胆的拍摄现场,紧张不能自拔;置身于《西伯利亚理发师》 5000人外景拍摄地湖冰开裂,命悬一线的惊心动魄中,置身于《太阳灼人》中米哈尔科夫在沼泽中提枪冲锋、误入炸点、满脸流血的奋不顾身之中。而正是在这些鲜活的场景的记录和真实描述中,我们听见和感受到了大师对于电影表现能力及艺术手段、对艺术真谛的冥思苦想和无穷追求以及对人生、信仰、宗教、战争与和平以至于生命价值的思索。

  除了电影故事片的创作,米哈尔科夫还在回忆录中大量提及他所钟爱的纪录片创作。除了众所周知的《安娜成长记》及《父亲》 《母亲》等家庭的人物纪录片,米哈尔科夫还制作了许多涉及苏联和俄罗斯历史、文化及艺术的纪录片。2003年,尼基塔·米哈尔科夫制作了一部7集的纪录片,名为《尼基塔·米哈尔科夫:俄罗斯的选择》 。每一集讲的都是革命时期的一些人物和故事。米哈尔科夫期望,这部影片能唤起人们对复兴“伟大俄罗斯”的信念,建构起对历史人才的民族记忆,将俄罗斯的未来与过去建立起神圣的关系。

  俄罗斯20世纪早期的历史主题至今不断激发米哈尔科夫的创作动力。他成为一系列历史人物的纪录片的导演、作家或主持人。例如,《俄罗斯哲学家伊万·伊林》 《彼得·斯托雷平:聚焦俄罗斯, 20世纪》《伊万·布宁的轻松呼吸》等。所有这些影片延续了很久以前开始的对

  历史的以及思想的探讨和对话。它们的主题相互契合和延伸,都是在触及现代化过程中的新悲剧和新出路。影片《55》 《异域》 《自己的土地》中米哈尔科夫也在孜孜不倦地找寻是否真的存在某种与俄罗斯当代社会不同的智慧,以及以何种形式来实现并解决时代的困惑。他在历史中回望并将目光指向过去,指向“老”俄罗斯的神话般的黄金时代。他敏锐地察觉新人的身上凸显着旧人的痕迹,而在两者之间,米哈尔科夫尽其多年努力试图克服这道世纪的深渊。

本书最为难能可贵的是大师对自己从艺电影50余年导演和演员经验的总结与传授。无论是在电影叙事、影像风格、呈现手法以及导、表演的处理艺术等方面,米哈尔科夫都展现了自己与众不同的思考和独到的见解。在《电影是一种生活方式》这一章节中,大师对包括演员艺术、导演艺术、试镜、演员的挑选、生物性记忆、营造氛围、长镜头、电影音乐、剪辑等电影创作的每一个环节都毫无保留地一一揭秘:揭开自己数十年的心得和积累,生动鲜活,如数家珍,历历在目。可谓一部生动又凝练的电影教科书和百科全书。

电影《两个人的车站》剧照右一为米哈尔科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