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理说,自己对自己最清楚,然而偏不是。许多事常常是经别人提醒,然后好像突然明白,恍然大悟,那感觉甚至如梦初醒。
前年,南京一位朋友见我多年坚持写言之有物、观点鲜明、有明确针对性的文艺短论,建议我选一本文艺短论集,这就成了我《花儿为什么不那么红》出版的直接动因。
回想起来,我的短论写作最初只是出于爱好,但因为从大学毕业后的第二年起,就一直在宣传文化部门工作,特别是1984年调入省直机关后,短论写作就逐渐变成一种自觉。几十年的写作实践让我痛切感到,或许只有文艺短论才能以及时快速、明白晓畅等特点,起到许多文艺理论的鸿篇巨制难以抵达的境地,且更容易为广大读者所理解和接受。当然,在宣传文化部门工作的作者写文艺短论,事实上要比别人多一层难度。
我不敢说自己的文艺短论水平有多高,但在我这么多年写下的文艺短论中一直努力坚持从“真”字出发,即,文章中评介到的大小事实务求真实,立论务求公允公正,不打棍子、不戴帽子、不强词夺理,只要有可能,我还有意在文章中自然地亮出自己,决不躲躲闪闪故作神秘。因此,明眼人可以从这些短论中看出我这么多年来的生活、工作与写作的轨迹,可以看出我的性格、品性与为人。由于把自己爱好的文艺短论写作与本职工作、与本人结合起来,不但有利于工作,也让广大读者、特别是文艺界朋友能从我的文艺短论中,逐步增加对我的了解,增加认同感,以至成为推心置腹的好朋友。比如说,上世纪80年代,我在杂志上看到一位女作家新作,感到细节失之琐碎,有低俗之嫌,就写了一篇短论,指出文艺创作要防止庸俗化,尤其要警惕有意无意的色情描写。就在这篇短论发表后没几天,省委主管文艺的领导邀请部分知名作家参加一个旨在繁荣文艺创作的座谈会,那位女作家发言时提到我写的评论,她说:“我们的思想还是有顾虑,有时才做一些探索,便会引来批评……”她肯定不知道,我就是这篇短论的作者,现在就坐在她的身旁。当天晚上,我写了一篇题为《要习惯议论纷纷》的评论,三天后用同样笔名发表在同一报纸副刊的同一位置。短论中坦诚指出:作家一定要有倾听不同意见的雅量,这对于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大有好处,读者的看法你可以不听,还可以写文章反驳,总之,要习惯议论纷纷……这位女作家很快看到了,自然也很快知道我是两篇评论的同一作者。让我欣慰的是,我俩从此成为彼此信赖的朋友。
敲完这篇短文时,一位在上海工作的剧作家打来电话,郑重其事地对我说,今年冬天,他与老伴要到南京为我做80岁生日。我一愣,笑了,感动中突然觉得真是光阴似箭,今年我已虚岁79了;一辈子爱好读书写作,单是写文艺短论也已经“忽忽六十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