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现代舞剧《红色娘子军》剧照 1970年 石少华 摄
齐白石的“五出五归”在美术史上传为美谈,而在摄影界,与沙飞、吴印咸并称解放区三大摄影家的石少华,也有“六进白洋淀”的佳话。在石少华先生诞辰100周年之际,由中国美术馆主办的“韶影华章——石少华摄影回顾展”日前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展览期间,石少华家属将珍藏多年的石少华不同时期摄影作品共计200幅,捐赠给中国美术馆永久收藏。从事摄影工作60载,石少华经历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烽火,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敌后根据地摄影事业的开拓者之一,“他也是新中国摄影事业的领军人物之一,他发展了人民战争的许多重要摄影题材,深入斗争中心抢镜头,而且构图非常有艺术性,作品极具史料价值。 ”摄影家卫元理说。
影像中的地道战与雁翎队
1938年初,石少华经八路军、新四军香港办事处主任廖承志介绍,从香港奔赴延安,先后在陕北公学、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 ) 、抗大高级军事政治研究队学习。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他作为抗大先遣队摄影记者随校迁往晋察冀边区,随即被调往冀中开创摄影工作,由此与中国摄影事业结下60年的不解之缘。
在抗日战争期间,石少华深入敌后,多次化险为夷。“冀中地道战”是他的代表作之一,由于地道采光条件差,当年的摄影器材又非常简陋,他在实地经过反复试验,最后才拍到满意的画面。
1942年9月,石少华奉令负责寻找在“五一大扫荡”中失散、负伤的冀中火线剧社成员,并护送他们到白洋淀养伤,第一次采访拍摄了由白洋淀水区打雁人组成的抗日武装——雁翎队。他们在无边无际的芦苇荡里“神出鬼没” ,枪响雁落,给石少华留下深刻印象。后来雁翎队频传捷报,石少华先后六次进入白洋淀,在摄影的同时还与雁翎队一起战斗,记录下这支队伍发展壮大的过程,留下了他们在冀中平原水上游击战场上活动的许多珍贵资料。
石少华抗日战争时期的摄影作品生动呈现了人民战争的历史风采;在他的镜头里,人物形象朴实无华,而蕴于其中的硝烟和艰险,至今依稀可辨。而在解放战争时期,晋察冀军区政治部电影队——北京电影制片厂的前身——在长城内外、冀中平原、太行山麓的部队和农村中巡回开展电影放映活动,还改装了一个流动电影制片厂。1947年5月,电影队在冀中安国县中阳村驻扎,为建党26周年制作了有声纪录片《自卫战争新闻第一号》 ,石少华记录了队员们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为这部影片剪片、录音、拷贝、制作动画的过程。
《毛主席和小八路》 《毛主席与杨家岭农民谈话》 《白洋淀上的雁翎队》 《地道战》 ……这些作品是石少华在战争年代里深入生活,通过与广大指战员一起战斗,敏锐捕捉典型形象的产物,是作者高度的思想水平和艺术修养相结合的结晶,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被载入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史册。
冰上“土坦克”军事训练,冀中 1944年 石少华 摄
创作凸现“题材”的意义
“解放十年前后,山河万里金瓯,工农服务上镜头,留下革命春秋。 ” 1966年6月27日,郭沫若在参观石少华摄影艺术展后写下这样的诗句,也展现了这位革命摄影家不凡的一生。
不仅记录解放战争时期的“电影流动大篷车” ,石少华也是文艺大培训的“先驱” ——早在1940年到1948年,他在华北敌后共办了9期摄影训练班,培养了240多名学员,其中很多人都成为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摄影事业的骨干力量。“他非常有领导能力。 ”摄影评论家鲍昆在研究新中国摄影史时,每每听见前辈摄影人这样评价石少华。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下的摄影事业不断发展,石少华长期主持新闻摄影工作,后来又成为全国摄影界的主要负责人,先后参与筹建了新闻总署新闻摄影局、中国图片社、新华社摄影部、中国照片档案馆和中国摄协的前身——中国摄影学会,为中国摄影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这一时期,他的工农兵人物、工农业生产、城市景观等系列作品,具有社会主义的符号特征。烙印在一代人文化记忆中的革命样板戏,也有不少经典剧照出自石少华的镜头,成为永恒的瞬间。他以艺术生命的光华为民族留影,为时代留影,为人民留影,为党的事业记录辉煌的篇章。同时,他对摄影艺术的造诣,不仅体现在新闻摄影,同时在人像、风光、舞台摄影等方面都有极深的功底。他的作品题材广泛,表现形式新颖多样,具有真实、自然、生动、质朴的特色。
“我20多岁时到新华社摄影部工作,石少华先生是摄影部主任。他对照片档案资料非常重视。他退休后,时常对我研究摄影史的文章进行纠正和补充。 ”原中国照片档案馆研究员蔡毅回忆,她有时听不懂石少华的广东口音,石少华就将想说的话写在便签上,“我记得有一次他写的是:功名一时红,文章千年好” 。
“石少华先生的摄影创作成熟于硝云弹雨的烽火岁月。像鲁迅倡导的新版画一样,石少华先生将手中的相机当作武器,以拍摄的新闻图片作为载体,在民族危亡之际走到大众前面,为救亡图存而呼唤和抗争。抗战,让艺术回到了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上,石少华先生的摄影作品一次又一次地把艺术创作‘题材’的意义凸现出来。用照片直接呈现战争,努力唤起广大民众的民族自尊。摄影家对艺术的严谨态度和对生活的真实把握,使得他的作品经过漫长岁月,至今仍然具有强烈的说服力和艺术感染力,堪称不朽之作。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说。而在生前,石少华谈及自己的创作与成就,经常蜻蜓点水地一带而过:“我国革命的摄影艺术,经历了漫长的道路,而我个人只不过是在这条道路上踩了几个脚印罢了。”
雁翎队在荷花淀集会,冀中 1943年 石少华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