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恨水是民国产量最高的作家,也是一位声名赫赫的报人,却长期被中国现代文学史误解和冷落,很长一段时间被归为“鸳鸯蝴蝶派” ,当作“封建余孽”“小市民文艺”的代表加以批判和抨击。传记作家、同样为报人的解玺璋推出《张恨水传》 ,不久前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以史家眼光为张恨水“翻案” ,为民国报人立传。8月4日,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首都图书馆、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等联合主办的“民国的张恨水和张恨水的民国——解玺璋《张恨水传》新书分享会”于首都图书馆举行。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孙郁,中国煤矿文联、中国煤矿作协副主席徐迅,张恨水研究会副会长谢家顺,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读书俱乐部》节目主持人刘莎和该书作者解玺璋出席活动,与各界读者分享关于《张恨水传》的阅读感悟。
解玺璋供职于北京日报报业集团30余年, 《北京日报》前身正是张恨水工作过的《新民报》 。 《张恨水传》分20个章节,全方位地再现了张恨水跌宕起伏的一生,从家庭背景、少年求学,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北上北京开启最初的办报生涯,凭借《春明外史》轰动京城,以写作承担养家责任,成为北方最有影响的小说家,再到抗战爆发引起思想“左”转、独守南京的经历,还有重庆《新民报》时期的激进锋芒、毛泽东对张恨水的关心和期望、抗战后的北京《新民报》时期……一直写到张恨水1949年以后的生活和写作,同时写出了张恨水的情感历程以及他在新旧文化的夹缝中、新旧时代的更迭中权衡折冲的心路历程。
张恨水是作家,首先是报人,他的小说大都是在报纸上连载,吸引了大批读者,如《春明外史》 《啼笑因缘》 《八十一梦》等,这些小说也被称为报纸小说或报人小说。解玺璋介绍道,张恨水小说不仅是在报纸上连载,小说跟新闻的关系也非常密切,比如说今天北京什么地方发生一件什么事,今天晚上张恨水就把它写到了小说里,明天早起就能看到,当然不是直接写事件,而是通过想象或者是加入一些含蓄的内容将事件展开来讲述。谢家顺也指出,张恨水是以一个新闻记者的眼光,来洞察社会、描摹社会,从而展现了当时的民国社会,他的小说也是一部部形象的社会史传。解玺璋与张恨水有略为相似的报人经历,从报人的角度写报人,使该书有与众不同的重要性,不仅写出了张恨水的一生,也把过往对张恨水的一些误解纠正了过来,比如笔名的产生、张恨水的婚姻等,将一个至真至诚的张恨水立在了读者面前。
“这本书与其说是在写张恨水,不如说在写解玺璋自己,写他心目中的报人应该是什么样的。 ”孙郁说,写张恨水是解玺璋对于自己旧梦的一种代偿,从书中可以看到民国时期报人的原色。当时更多的人思想是西化的,而张恨水植根于中国土地,是从我们的国土上自然生长出来的,表现的是民间知识人的立场,其问题意识与精英文人不同,他感受到的是老百姓关心的东西,能写到老百姓心上去。 《张恨水传》的价值在于解玺璋从中国老百姓的鲜活视角出发,还原了张恨水所生活的年代中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态,通过一个报人的沧桑反映一个时代的变迁。
张恨水是什么样的报人?解玺璋归纳为八个字:不党,即不参加任何党派,所谓“君子不党” ;不群,不搞小团体,他被归为“鸳鸯蝴蝶派” ,其实他不是鸳鸯蝴蝶派,他没有参加这样的群体,也没有小圈子的概念;不官,他一生不做官,读私塾时就立志不做官;不商,别看他写通俗小说,他不做商业,一生不使造孽钱,都是靠笔写出来的。这是张恨水的本色。写张恨水颇费周折。解玺璋说,张恨水的传记材料稀少且分散,没有日记,书信这些“过硬”的材料几乎没有留存下来,大约都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被烧毁了,子女手中只有七八封信是写给子女的家事。直到看到谢家顺出版的《张恨水年谱》及其主编的《张恨水散文全集》 ,才有了动力支撑,按图索骥,在一些文章的序言里找到可靠材料,慢慢整理出张恨水的一生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