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师》:交织光影与漫绘的阿富汗战时人道之旅
栏目:品读斋
作者:关欣  来源:中国艺术报

  有生以来,我从未像现在这样害怕过。巨大的恐惧感突如其来,又悄然而去。我拿出一部照相机,用20 mm的大广角镜头从地面仰拍,为了让人们知道我是在哪儿死去。

  ——迪迪埃·勒费伍尔

  《摄影师》是一本灵动鲜活、不失影像纪实属性同时在表达上相当富有创意的视觉读本。讲述了1986年7月在阿富汗战争的背景下,法国摄影师迪迪埃·勒费伍尔历时5个月跟随一群“MSF” (无国界医生)志愿者,冒着被直升机狙杀、被凶悍的大自然吞没的危险,如苦行僧一般从巴基斯坦翻山越岭,来到遥远的战时阿富汗实施人道主义医疗救援的故事。

  从1979年12月直至1989年春,这场战争一共持续了近10年。1986年苏联军队已占据阿富汗大部分地区,正是双方胶着之时,主干道被封锁,而保卫阿富汗的所谓“圣战士”则转入了游击战。在这种背景下,无国界医生仍坚守人道主义理念进入战地并展开“无差别救援” 。这些情况即是《摄影师》所处的时代背景。

  读本的梗概充满着意料之中的戏剧冲突元素,比如战争苦难与种族分歧、离别伤痕与人性挣扎、和平呼唤与文化冲突,有着可想而知的阅读快感。但之所以能够不夸张地被称为一本“捧在手里五分钟,便打算推荐给所有人的书” ,它更高级的地方在于,这是首部摄影与漫画结合的纪实文学,通过图片、漫画和文字交叉叙事创作出的图像小说回忆录。漫画配合摄影产生了出乎人意料的效果,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采用漫画弥补丢失画面的叙事方式,并让跨领域的两者实现了完美的衔接与配合。

  作为一名摄影从业者,我非常能够理解这种“遗憾的艺术”时常会带给自己的那种沮丧。因为即便再勤奋的摄影师也难以拍摄下行程中所有值得记录的瞬间。采取漫画的手法,则让很多本来会从照片里遗漏的故事得以重见天日。更重要的是,漫画使得摄影师本人作为“我”有了出镜的机会。在这样一个记录战争年代普通人生活的作品中,“我”的主观感受和作为客观事实载体的照片同样重要。同时画册中图片多以原始胶片连拍的形式呈现,几乎反映了摄影师拍摄时的完整构思,这种看似没有经过精心取舍编辑的方式可以说相当大胆,近似于完全素颜明星的真人秀表演。这一方面需要对于拍摄题材与技术的强大自信,因为只有如此才可以让读者忽略到专业方面的某些瑕疵;另一方面正是由于这种原始、未加处理的艺术呈现,才更加还原了一个格外真实、每个场景都耐人寻味的阿富汗。

  《摄影师》全册共三章,第一章讲述队伍如何从巴基斯坦出发,历经重重跋涉抵达阿富汗村庄;第二章讲述MSF的医生们在村庄中设立医院并展开医疗救助;最后一章讲述摄影师迪迪埃·勒费伍尔独自冒险沿来时的路重返巴基斯坦。彼时的阿富汗,正是两军胶着时期,危机是真实的客观存在。整部《摄影师》中虽没有涉及太多的战争场面,但在全书第二章中战争带来的影响处处可见:呼啸而过的苏联直升机、涌进巴基斯坦边境城市白沙瓦的阿富汗难民、一路上遭遇的扛着卡拉什尼科夫冲锋枪的“圣战士” 、无国界医生们收治的抵抗力量士兵、被炸弹炸至内出血身亡的三岁小男孩、仅仅被飞来碎屑便打断脊髓导致瘫痪的年轻姑娘……

  迪迪埃·勒费伍尔忠实地记录着他所看到的一切,几乎没有附加任何主观方面的感受。镜头下面,战争阴影下的普通民众仿佛已经习惯了这一切,他们深信阿富汗的宿命论,认为一切都是神的旨意,该发生的总会发生。生离死别都是安拉的安排,战争带来的亲人离逝、肢体残缺结束后,生活还会按部就班地接续,甚至连痛苦和感伤都来不及发生。这种深层的麻木,是一种看不到前景的、累积下来的失望乃至绝望的感受——不知何日是来日,不知何为是所为。

  想想今日的阿富汗, 30多年过去了却仍然战火连绵、孤鸿遍野。这个似乎被上天遗忘或者过度惩罚了的国度,苦难仍没有尽头。

  但这并不是一个令人压抑不堪的故事,乱世之中人性对于战争的叩问与应对,摄影师与医疗队的行为本身,就提供了另外一种答案。在援助队员眼中,敌人始终只有一个,即无常的自然。在他们眼中,战争和其他自然降下的严酷考验一样,是再寻常不过的东西,既然必须面对,那就不要逃避。满目疮痍的阿富汗,援助队逐渐像这里的普通人那样,将战争当作日常,将因战争带来的苦难当作是遭遇自然灾害一样接受。因为有这样的抽离,大家才能坦然接受残酷命运,然后考虑怎样如同和平时那样生存与救治病患。表面上,整本书的确没有正面描绘战场激烈冲突的场景,实际上全书无处不在地呈现着战场上勇士的身影。他们是为了保卫家园而拿起武器的战士,更是在炮火声中依然从容生活的普通人,是全力投入救助的国际救援队医生,也是用心记录下这一切的摄影师迪迪埃。

  由这样的坦然心境所带来的,是一种苦中作乐、满怀希望的精神。虽然整本书的色调偏于黯淡,但那些穿插在忧伤病人、艰辛旅途之间的一个个短暂但难忘的有趣瞬间,那些战争的临场者对生命的热爱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催生的幽默与快乐,才是故事真正的亮色与高潮。

  比如护卫队战士怎样在战争间隙的休憩时展现各自高超的枪法。连日的疲劳跋涉之后,摄影师与医生看见路边巨大的方形石块,还能够有闲心不约而同将其想象成家乡巨大而美味的巧克力。麻醉医生畅想战争结束安全返乡之后,能拥有属于自己的葡萄庄园,可以品酿美酒。简易寒酸的小屋子,四处漏风,乐观的医疗队员们把听诊器往钩子上一挂,安慰大家说,这马上就有了医院的样子。再比如即便是对战的阿富汗与苏联双方,医者也都会服从无差别治病救人的天职。如果发现病人需要拍X光片或者其他当地无法提供的治疗,阿富汗医疗队的医务人员就会用驴子把病人转移到敌方属地的医院,并附上一封用英语写给苏联医生的信:“亲爱的同行,我把这位病人委托给您……”等等。而对方给病人拍完X光片之后,会让送信人把X光片带回来,经常还会附上一封反馈信。这听上去简直太疯狂了是吗?但一切就是这样自然而然地发生着。在那样的战争年代,这样看似平静的完全跨越了政治、种族的交流,显得既荒诞又自然,非常动人。

  很难用几句话来形容这部笑与泪交融的历史文本,或真实深刻或触目惊心的纪实,让人仿佛与摄影师一起,进行了一场漫长的征途。在他们背后涌动着的,既有黑暗丑恶的无尽蔓延,也有人性光辉的永恒闪烁。更令人不禁回味浮躁的周遭当下,重新思考生命中最值得珍视的东西到底是什么……

  《摄影师》目前已有法国、美国、日本、德国、俄罗斯、中国等16国语言版本,全球销售近32万册。荣获安古兰漫画节“重要作品奖” 、美国漫画最高奖“艾斯纳奖” 、全球最佳漫画“水晶奖” 、法国“漫画戛纳奖” 、法国漫画书店推荐大奖、法国广播电台新闻报道类漫画大奖等。对一本漫画来说,这是惊人的成功。

  无论是依然深陷于现代战争、为了生存绝望挣扎的阿富汗人,还是经历过苦难折磨、奉献过爱与热血的迪迪埃们,或者是有幸拜读了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的我们……愿人们都可以从各自的灵魂深处汲取力量与坚韧、获得洗礼与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