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8月,柯仲平与林山、田间、邵子南几位诗人以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战歌社”和西北战地服务团战地社的名义在延安发起了街头诗运动。他们认为,在抗日战争的新形势下,用朗诵诗的形式继承和发扬“五四”新文艺的革命传统,努力克服小资产阶级的情调和文字上艰深难懂的缺点,使新诗更加与时代和群众相结合,更加口语化、大众化是必要的,才更加能发挥其战斗的作用。这是新诗的必然发展,是新诗迈出闺阁走向街头、农村、群众甚至走向战场的一种实际表现。
1938年8月15日,延安的《新中华报》转载了他们的《街头诗运动宣言》 :“在今天开展大众街头诗歌(包括墙头诗)的运动,不但利用诗歌作战斗的武器,同时能使诗歌走到真正大众化的道路上去。有名氏、无名氏的诗人们,不要让乡村的一堵墙、路旁的一片岩石,白白的空着,也不要让群众会上的空气呆板沉寂。写吧——抗战的、民族的、大众的!唱吧——抗战的、民族的、大众的! ”他们把延安街道的不少地方都贴写着街头诗,还悬挂起几幅宽大的红布横额。虽然活动准备时间不太长,但几天内就收到了30多位各行业作者的100多首诗,延安《新中华报》还分两次刊登了其中的9首诗。柯仲平始终以浪漫主义精神和火热激情表达对革命事业的忠诚。积极响应党的号召,用诗歌来宣传党的政策,他写的著名街头诗《告同志》是为庆祝党的六届六中全会而作。《保护我们的利益》是柯仲平为响应明令保护农民的土地革命时期的既得利益的政策而作。一场轰轰烈烈的街头诗运动使延安的大街小巷和城墙上都成为街头诗发挥威力的地方,随后推广到一些抗日民主根据地,后来抗战文艺工作团还把柯仲平的街头诗《保护我们的利益》带到晋绥、晋察冀边区,在群众中广为传播。街头诗运动不仅为诗人们的创作活动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途径、产生了大量优秀的作品、扩大了诗的影响力,更重要的是这类诗使不识字、不会写字的群众也可以编写,他们把群众自己想出来、念出来的诗句写下来,再教给群众念,对于推动扫盲、识字也发挥了作用,使得群众在接受新诗这样一种快捷的文学形式熏陶的同时,也提高了识字水平,人民群众随时随地从街头巷尾就可以懂得很多革命道理,思想觉悟得到提高,抗战热情也增强了。街头诗运动在抗战中发挥了自己独特的作用,成为延安文艺史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