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蹴鞠运动的世界第一
栏目:趣味考据
作者:李淑  来源:中国艺术报

  1979年6月河西汉塞马圈湾烽燧遗址出土“毛丸”,直径5.5厘米

  6月14日,四年一度的世界杯在俄罗斯开球,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球迷购买本次世界杯门票超过了四万张。而在网上,从小组赛阶段到即将到来的半决赛、决赛,关于这场足球盛宴的一切,讨论话题不断翻新层出不穷,可见球迷的狂热度并未因中国队的缺席而消减。

  足球运动与中国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国际足联两位前任主席阿维兰热、布拉特,都明确肯定过足球运动起源于中国——起源于古时名为“蹴鞠”的运动。“蹴”就是踏、踢,“鞠”就是皮球,蹴鞠就是踢球,又有蹋鞠、蹴球、蹴圆、筑球、踢圆等称法。

  中国古代的蹴鞠,形式变化多样,从兵戏、足戏,到各种花式玩法,还有基于踢球发展出的马球、冰球。中国古代人民由于对“踢球”的热爱,结合想象力与智慧,玩球玩到了极致,所以中国古代蹴鞠运动也拥有了几项世界第一。

  蚩尤的胃做成的皮球是世界史料记载中最早的人造皮球。关于蹴鞠最早的记载见于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帛书《十六经》的《正乱》篇,黄帝在对蚩尤的战争中取得胜利,命人将蚩尤的胃取出,填充为球,令兵士争抢,夺得者便予以奖励( “充其胃以为鞠,使人执之,多中者赏” ) 。这种玩法更类似现代的橄榄球运动。

  此时的鞠戏,是军队中用以帮助练兵的游戏。宋人高承所著《事物原始》引用东汉刘向《别录》对蹴鞠的记载“蹴鞠,黄帝军中之乐,所以练武士也。或曰:起于战国时。蹴鞠,兵势也。 ”明代《太平清话》一书中也认为蹴鞠是军中练武之剧。虽然没有明确记载,但黄帝令兵士争球,应与队列、对抗、争夺等类似军事训练的内容息息相关。西汉成书的《汉书·艺文志》中有蹴鞠二十五篇,列入兵书的军事技巧训练类,可以推断,蹴鞠作为军事训练的目的,是为了锻炼军士的手足协调性和对攻城辅助器械的灵活操控能力(习手足,便器械,积机关,以立攻守之胜者也) 。

  世界上最早的足球规则包括不许恶意犯规。我国史书中关于蹴鞠最早的记载则见于西汉成书的《史记》 ,苏秦对齐宣王讲述临淄城居民业余生活时提到,“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踢鞠者。 ”此时的蹴鞠,开始更为明显地呈现出和现代足球相类似的“足戏”特征。两汉时期,蹴鞠之戏在上层社会更加兴盛,高祖刘邦建“鞠城” ,可谓世界上最早的足球场。东汉李尤作《鞠城铭》详细描述了当时的足球场是方形,攻守相对,双方各有六个球门(球洞) ,两支队伍进行对抗进球比赛。 《鞠城铭》明确提出了要按照规则进行蹴鞠比赛,双方各推举一名队长评判比赛,并要求评判者持身公正,不因亲疏贵贱有所偏私。对比赛的队员,则要求双方按照规则比赛,不能因输赢愤恨,故意犯规(圆鞠方墙,仿象阴阳。法月衡对,二六相当。建长立平,其例有常。不以亲疏,不有阿私。端心平意,莫怨其非)。

启母阙蹴鞠图(局部)

  世界上最早的充气皮球出现在唐代。两汉以降,鞠的形制多样化,皮革制成的鞠有了发展。自传说中黄帝以蚩尤的胃做成鞠后,战国后多数鞠的制法多以皮革为表,中间以毛发、糠米等填实。从汉代考古发掘的实物来看,还有丝绵为里,外以细麻绳和白绢搓成绳子捆成球形的鞠,当时亦称之为“毛丸” 。至唐朝,皮革制鞠的工艺有了革命性进步,根据唐代仲无颜《气毬赋》的记载,“气之为球,合而成质,俾腾跃而攸利,在吹嘘而取实。尽心规矩,初因方以致圆,假手弥缝,终使满而不溢” ,佐之以南宋尤袤《全唐诗话》记载的一则唐人嘲笑皮日休的趣闻:“八片尖皮砌作球,火中熏了水中鞣,一包闲气如常在,惹拳招踢卒未休” ,我们可以知道,唐人用鞣制成熟、中间圆两头尖的八片皮子,砌缝成球,向球中吹气,制成了更加轻盈的、弹性更好的气皮球。此后充气皮球还有发展,出现了在球中间垫以完整的动物尿囊,作为内胆,通过尿囊向球中吹气,如此球不容易漏气,质量更高( 《康熙字典》假托《初学记》所云,实际出现动物尿囊为鞠内胆的时间应较初唐为晚) 。

  随着鞠的变化,蹴鞠的玩法也随之多样化。东汉末年,马上击鞠逐渐兴起,三国才子曹植在其《名都篇》中就有“连骑击鞠壤,巧捷惟万端”的记叙。 《文献通考》《古今图书集成》等史籍,都将马球归入蹴鞠部之下,可见这种马上击鞠的形式是从蹴鞠发展而来的。马球在唐朝发展更盛,根据史书记载,唐朝历代皇帝都成为马上击鞠的爱好者和参与者,唐玄宗还颁布诏命,将马球列入国家军队正式训练科目。这类盛况也体现在诸多艺术表现形式中,例如唐章怀太子李贤墓中发现的打马球壁画,就生动描绘了当时马球竞技的场面。

  传统蹴鞠也有规则上的变化,南宋马端临《文献通考》记载的唐代蹴鞠规则,是在球场竖起两根高竹竿,竿头挂网,两队球员分别蹴鞠进网,多者为胜(植两修竹,高数丈,络网于上为门,以度球,球工分左右朋,以角胜负) 。唐代的蹴鞠从汉代的多球门变成了单球门,球队的较量减少了身体对抗的部分,而更加注重对球的精准掌控技巧。宋代的对抗赛在《东京梦华录》中有详细记载,与唐代类似,同样是左右两队攻球场中高约三丈的球门,这种玩法的进球模式有点接近现代篮球的向高处投篮,只不过是通过踢球实现的。唐宋之际的蹴鞠玩法更加多样化,不仅出现了二人场到十人场的不同人数比赛形制,还出现了通过踢高、踢花等以技巧表演争胜的“白打” ,时人将这样的精彩表演形容为“似蹴流星侵汉空,如悬宝镜在云中” 。

  东汉有了世界上第一名女足运动员。随着蹴鞠玩法的多样化和身体对抗性的减弱,女性也加入到蹴鞠的行列中。现存于河南登封的东汉启母阙、少室阙两座汉阙,系延兴三年颍川太守朱宠创建,阙上雕刻的踢球图中,就有女子高高抬起一脚把球踢起的画样。唐代的女子蹴鞠更加发展,不仅有康骈《剧谈录》中记载的能够停球踢高至数丈的街头少女,更有王建《宫词》中的皇家女子足球队,在寒食节这天比赛,优胜者可以得到大量赏赐。明代画家杜堇在《仕女图》中也局部描绘唐代贵族女子蹴鞠的情景。

章怀太子墓壁画

  宋朝有了世界最早的足球俱乐部和足球联赛。宋朝时,蹴鞠的国民普及度达到顶峰,蹴鞠球员和蹴鞠行业的职业化更趋明显。南宋陈元靓的《事林广记》中记载了当时以踢球为业的蹴鞠社团齐云社、圆社,可视为世界上最早的足球俱乐部。每年齐云社还要邀请全国蹴鞠社团开展“山岳正赛” ,可以视为最早的足球超级联赛。宋朝的蹴鞠社团,不仅有对球技的培养,还有对从事蹴鞠运动的道德培养,这也是蹴鞠运动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志。宋朝蹴鞠的职业化离不开上层社会尤其是皇帝的喜爱与重视,宋太宗曾与亲王、宰相、淮海国王和随驾大臣一起在大明殿蹴鞠,北宋著名画家苏汉臣的画作《宋太祖蹴鞠图》 (现存钱选临摹本)也记录了宋太祖与皇弟赵光义、宰相赵普、枢密使楚昭辅、义兄弟石守信等人蹴鞠为乐的画面。大家耳熟能详的权臣高俅, 《水浒传》中描写其因蹴鞠得幸于皇帝,有着鲜明的时代背景。当时民间对蹴鞠的热爱,也达到了人不蹴鞠不风流的地步。

  明朝有了第一本专业足球杂志和足球广告。蹴鞠在中国古代社会备受追捧的地位,于明朝初期发生转折。据明代顾启元《客座赘语》一书记录,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明发禁令,在京军官、军人“蹴圆的,卸脚” ,以严厉的刑罚禁止军士进行蹴鞠游戏。但明朝蹴鞠并没有因此完全没落,还出现了《蹴鞠图谱》和汇编足球书籍《蹴鞠谱》 ,记载了当时40种专业作坊所制的名牌鞠、 130个著名蹴鞠社团,说明蹴鞠在民间仍有巨大市场。然而,明熹宗天启年间,朝廷又发禁令“严禁民间举放花炮、流星,击鼓、踢球” ,禁令管制范围扩展至全民,对蹴鞠的国民性产生了极大的打击。清初顺治皇帝也禁止蹴鞠,无论满蒙汉,无论军士还是普通民众,都严禁踢球为戏。蹴鞠运动在朝廷的禁令下,逐渐衰落。

  不过,清朝陆上足球虽然遭到封禁,却因清朝皇室对冰上运动的喜爱,演变为冰上蹴鞠的形式。 《帝京岁时纪胜补笺》中说,“什刹海、护城河冰上蹴鞠,则皆民人练习者。 ”时至今日,每每寒冬,什刹海上仍能见到爱好者进行“踢冰核”的体育活动。而传统蹴鞠踢高、踢花的“白打”形式,逐渐融入“踢蹀(毽子) ”这项活动中,成为蹴鞠之遗事。

  蹴鞠作为中原王朝盛行的运动形式,对周边国家乃至世界也产生了影响。向东,蹴鞠传至高丽、日本,日本典籍《蹴鞠九十九条》中明确“鞠,始于大唐” ,而在《游庭秘抄》又描写了日本蹴鞠的普及度“遍于赤县九陌之皇城” 。今天的日本,仍旧保留了蹴鞠这项游戏。向西,蹴鞠经西域传至中亚,吐鲁番阿斯塔纳和阿拉和卓地区出土的南北朝至高昌国时期的随葬衣物疏中,大多都有“踏鞠囊”一物,说明当时的人喜爱蹴鞠,甚至要把鞠作为自己的随葬品。

  回顾中国蹴鞠运动历史上的“世界之最” ,不是躺在过去的荣誉里,而是让人们了解中国人从古至今都非常热爱踢球这项运动。虽然男足国家队在现代足球竞技中成绩平平,但我们相信,在《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指引下,在“三步走”战略的发展推动下,我们最终会达成“女足重返世界一流强队行列”“国家男足进入世界强队行列”的目标。

少室阙蹴鞠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