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建明文集(三十卷) 何建明 著
新世界出版社 2018年5月出版
“当你遇到一个新的题材,你不写,恐怕对不起自己,也对不起这个社会。 ”谈起报告文学创作,中国作协副主席何建明说,这个时代发展越来越快,每天都是波澜壮阔惊心动魄,让人激情澎湃,身处这样的时代,报告文学作家要多写、写好。
6月23日, 《何建明文集》出版暨文学创作4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李冰、吉狄马加、陈晋、王巨才、黄传会、李春凯、张海鸥、理由、傅溪鹏、徐刚等出席了当天的座谈会。此次最新结集出版的《何建明文集》30卷本,收录了何建明近40年创作的报告文学精品,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成为重要的共和国文学书写的“史志”内容,为纪念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献上了一份厚礼。
20多岁时,何建明曾创作、出版了第一部名为《东方毒蛇》的长篇小说。他的最后两部中篇小说, 《第二道战壕》和《橄榄绿》 ,分别发表于1982年和1984年。在之后的30余年里,他再没有写过小说。因为有一个人动员和鼓励他去做了一件事,并且因为这件事,让他的人生基因彻底发生了变化。这就是著名报告文学作家徐迟和他的《哥德巴赫猜想》 ,引领何建明走上从此没有改变的报告文学创作之路。何建明说,生命最重要、最宝贵的30多年给了报告文学,“30多年里我几乎不知道还有哪一种音乐、哪一个画面、哪一个人,能像报告文学一样吸引我,感动我,甚至是‘摧残’和‘迷失’我” 。
进入信息和网络时代,何建明更看重报告文学的价值,因为在今天,有些事看起来可能在发生几个小时之内就知道了,但谁都不能说网络传播中不会出现巨大的错误。对于报告文学作者,亲历性和直击性在今天尤其重要。
“没有自觉融入社会现实的努力,却企图获取作品长久生命力的行为是幼稚可笑的幻想。 ”评论家李炳银尖锐指出,文学创作不应在疏远以至规避社会现实的过程中,做着创造文学未来辉煌的美梦,更不应该以此嘲笑报告文学这样的现实书写。自1978年作家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发表以来,中国报告文学面貌为之一新。何建明是在前辈作家徐迟、黄宗英、理由等人之后,汇入到报告文学创作队伍中的承前启后的重要作家。他的作品视野开阔、格局宏大,时常能在一个真实的基点洞悉沟通全局的社会内容,具有很大的现实生活覆盖性,“辅时及物” ,“经世致用” ,是现实中国的重要侧影。
在中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李朝全看来,何建明是改革开放造就的一个作家,他与改革开放同步成长,改革开放40年来重要的时间节点上,他都作出了自己的文学贡献,他的《落泪是金》引发了全国性的关爱贫困生热潮, 《中国高考报告》掀起了中国教育改革的浪潮, 《共和国告急》引起国家决策层的重视。他有写三峡大移民的《国家行动》 ,写“非典”的《北京保卫战》 ,写汶川特大地震的《生命第一》 ,写利比亚救援的《国家》 ,写脱贫攻坚战的《时代大决战》 ,写绿水青山的《那山那水》 ,还有《我的天堂》 《南京大屠杀全纪实》 《爆炸现场》等等。一系列的作品就构成了一部改革开放的“史记”式的文学报告。
何建明迄今已发表文学作品50余部,影视作品8部,曾三次获得“鲁迅文学奖” ,四次获得“徐迟报告文学奖” ,五次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他的报告文学以其对时代精神的深入洞察和全面把握,产生了强烈而持续的社会反响,形成特有的“何建明现象” ,直接参与并推动着中国社会改革的进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白烨指出,何建明的报告文学作品多、写得好、获奖多,被改编成影视剧的也很多。他把每一部作品都当成是第一次写作,写出来的众多作品都具有代表性。他的作品中有国家情怀、文学情愫,题材重大,艺术水平高,很感人。
在写三峡大移民的《国家行动》中,有个细节让中宣部原副部长、中国作协原党组书记翟泰丰印象深刻。三峡移民,活人移走了,还要移坟。但在中国文化传统里,挖祖坟老百姓是不干的。这时何建明就写了一个村支书,自己带头做家里人的工作,先把自己家的祖坟迁走。家里人不同意,他就给家里人磕头。做完自家工作,又动员其他人迁坟。到最后,人家讲了一个条件,你得为全村所有迁坟的人打幡,当全村的“孝子贤孙” 。怎么办?翟泰丰说,何建明写这个故事,走到了人物心里去了。何建明的报告文学读起来感人,因为他有真实的情感。这样的报告文学写作,道路会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