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的瞬间 印象的具象
——林晓明《现场与倒影》画作品读
栏目:品读斋
作者:夏薇  来源:中国艺术报

鉴湖夕照  林晓明  绘

  自古以来,人类最激烈的感情、崇高的思想、伟大的人格、不朽的精神都必须通过悲剧这一题材才能表现得淋漓尽致,甚至一切的喜极而泣也都必然要以所经历的磨难与悲伤为前提。哭泣代表着深切地懂得、领悟、同情、喜爱和感动。那么为什么面对一幅画,人们很难产生这样至高无上的感动?这首先是因为我们被“艺术作品的价值”这一概念所束缚着。用法国当代最有声望的思想家皮埃尔·布尔迪厄的话说,一件艺术作品的价值,其生产者不是艺术家,而是“信仰空间的生产场” ,它包括了批评家、出版商、画廊经营者、收藏家、赞助商、认可机构的成员和评审委员会等。他们操控艺术市场、生产价值信仰。我们在这个生产场的教育和灌输下确立了我们心目中的艺术标准。因此,皮埃尔明确提出:不能屈从于传统的艺术史中那些“大师名字的偶像崇拜” ,只有和传统艺术史决裂,才能赋予艺术以其自身的意义。

  看到美,欣赏美,热爱美,亲近美,这是和对待我们的民族、我们的母亲和我们自己的身体发肤一样自然的情感和行为。“物不平则鸣” ,印象派正是在古典主义的压制下,为表现事物本真面貌与生命力而出现的绘画流派。人们的感官对美和真的天然需求战胜了艺术的清规戒律,从此,人类才拥有了色彩如此绚丽多姿的画作,得以走出宫殿,走进自然界,沐浴在阳光下,充分地使用各种明亮的颜色去表现光线和空气对万事万物的馈赠。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现场与倒影》 ,收录了林晓明近年一系列现场创作的油画作品,画家在后记中表达了自己对临场感的坚持,对抽象形式的追求,对“情感共鸣”的强调。其实对于“现场写生” ,今天我们仍会存有小桥流水、秋草春花、归鸟沉鱼、朝阳暮霞这一类古典主义的联想,抛不开形体和结构,然而雷诺阿早就说过,应当由于色彩而描绘一个对象。自然界给我们的厚赐,恰恰被古典主义强烈排斥。他们强调绘图的技巧,精确的计算,虚假的光线,几何结构,只用基础色调中的冷色来表达大部分事物,这是至今影响我们审美的另一重束缚。

  林晓明的每幅画作都有一个非常真实的名字,没有修饰,毫不含混,如《秋日的茶场》 《斗门人家》 《八字桥下六角亭》《宋六陵一隅》 《老墙倒影》 《府横街189号》等。这些名字就相当于谜语的谜面,而他的油画作品,则如同谜语的谜底。初识画面时,容易习惯性地追寻“内容”和“意义” ;再深入画面时,就会受到色彩与结构的冲击。这让我想起莫奈著名的《干草堆》 ,莫奈通过最细微的色彩和光线层次的变化,描绘出了从明亮的阳光到薄暮的“蓝色几小时” ,可说是用多幅画表现出了不同的时间;而林晓明有时在一幅画中就完全表达了季节的轮转,这是极其神奇的。他的画作像是携带了不止一个答案的谜底,呈现给我们的几乎是那个景色在每一个瞬间所可能出现的全部色彩和状态。让你的大脑在极短暂的时间内迅速闪过莫奈、马奈、梵高、马蒂斯、雷诺阿、波洛克、康定斯基等,但又不全是他们,还有德朗、安德烈·马松、莫兰迪、夏加尔等。画家一一步入他们,然后轻松地走出。他注重表现,却不悲观,而且总是积极向上的;他信仰绘画的诗意,也始终不舍生活的本质;他极近自然,但不放弃斯多亚主义式的坚韧;他精于提炼与重组,却又更热爱并一贯地专注于情节性和叙事性。

  凝视林晓明的画作,从缤纷的色彩和灵动清晰、纯净稳定的笔触中看到的不仅是现场和物象。如果你放开束缚、舒展性灵,会很快凭借着上天赋予人类各种情感与体验的本能,就像透过画布上斑斓的色点看到隐藏在深处的景观一样,读懂画家的沧桑、执着、勇气、力量和智慧。你不一定非要感动得流泪,但你一定会因为被层层包裹在一种回环往复、经久不息的宏大气场中而忘我,而愿意与之同行,在一度被人类丢失了的印象中发掘具象,重塑自然,从而明确什么才是真正的色彩语言,什么才叫真实的艺术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