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这个时代,如果你不读经典的话,就会丧失思考能力,把刷屏的流俗当成真理,把别人的思想当成自己的本心,无畏地走向歧途。
2018年北京高考语文试卷最大的变革,就是增加了《论语》相关内容的考查。这一改革在2017年甫一公布,便受到普遍的重视。至此,已经有《红岩》 《红楼梦》 《呐喊》 《边城》《老人与海》 《平凡的世界》 《论语》等七部名著列入北京高考语文科目的考查范围。而就今年的考卷内容来看, 《论语》的考查比重是最大的。
考卷中出现两道关于《论语》的试题,一道题出现在文言文阅读版块,选了《先进》篇中“闻斯行诸”一章,考生需要分析其中所反映的孔子的教育思想;另一道题出现在微写作板块,让考生给自己喜欢的一位孔门弟子写段评语。应该说,两道题不偏不险,中正平和。对于平日喜爱钻研《论语》的考生来说,颇可施展拳脚。
说实话,这样的考查我是非常欢迎的,甚至是激动。 《论语》在高中教材中颇受重视,现行的高中必修教材中有《侍坐》一章,选修教材中有《论语》十则, 《论语》一书本身则是高中必读书目。然而尽管如此,在实际教学中《论语》的地位仍旧有些尴尬。原因是,教师讲得再广博,学生学得再透彻,高考至多考一句《侍坐》篇的默写。进而回想起我读书的时候,偶尔也考《论语》 ,要么考背默和翻译,要么考文学常识,但是只要知道诸如“ 《论语》是语录体散文”“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其主要思想是仁”就可以过关,颇有走过场的意思。如此考试的后果,就是很少有人在学习中真正重视《论语》这些经典,遑论热爱。
今年的两道考题却不太一样。“闻斯行诸”一章的考题重视并考查考生阅读文本、分析文本的能力。 “因材施教”是孔子的教育思想,大部分考生对此是不陌生的,但是考题需要考生从“闻斯行诸”一章分析出来这个结论,这就不是预先记诵一些概念能应付过去的,而是需要考生对“闻斯行诸”一章做过思考和分析的工作。二是重视考生对经典的个性体验。微写作题干的设问是“在孔子的众弟子之中,你喜欢颜回,还是曾参,或者其他哪位? ”所谓“喜欢” ,应该是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那必然是在平时的阅读了解积累中始终伴随着学生的思考从而触动了心灵,找到了与自己的契合之处。三是对考生的语言表达提出了要求。综上来看,高考对考生的要求就是——读得扎实、想得真切、讲得清楚。
在看到今年的高考对《论语》的考查之后,我首先想到的是我的学生将怎样作答,进而就是反思在自己的教学中, 《论语》与学生的关系。
《论语》讲究“道不远人” ,孔子之学,往往是立足于对生活的观察与体验,立足于人心最本真、最质朴的东西,以至于千载之下,读之犹能心有戚戚。真理永远是朴实的。国学经典的可贵之处就是贴近人心、贴近生活,却隽永深邃,闪烁着永恒的智慧之光。出于这种考虑,作为一名高中教师,在《论语》教学中应始终努力避免纯粹的对象化的文本解读,而是结合着对生活的体验,与学生分享我的领悟。每次讲到“十五而有志于学” ,我就会问在座诸生,哪位同学十五岁的时候不是被动坐在学校里,而是发自内心立志求学?如此,学生也就明白了什么叫做“志” 。我始终害怕经典在学生那里失掉亲和力,成为庙堂上供奉的神龟,被贴上几个标签,束之高阁。
我所在的学校一向重视传统经典教学,不仅看重传统经典在知识、文化层面的教学作用,更重视其在立德树人层面的价值。2013年,在人大附中与教研组的建议下,我组织开展读经活动。具体来说,就是组织一个关于国学经典的学生读书沙龙。当时我们选定的经典就是《论语》 ,每周一次,一读就是两年。逐字研读,相互切磋,师生无间,尤其是毫无应试的束缚,唯求闻道而已。我以为,走进中学的经典课堂不应该一味做字句的考据训诂,或是沉溺于学术史的探讨中,而是应该引导学生从中获取智慧——与他们的成长切实相关的智慧。
我们距离古代越遥远,就越有必要回顾经典。对中学生来说,阅读国学经典绝不只是为了应考,也不仅是提升文化素养的需求,而是安身立命的需要。一方面,我们所培养的学生,将来要走上全球舞台,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与渗透,如何保持一颗中国心?如何避免成为忘本的“香蕉人” ?我想,假如在一位中学生的成长中,通过阅读国学经典培养文化自信,形成民族底色,那么于他个体而言,无论何时身处何地,都将有一份文化归属感;于我们的民族而言,优秀传统文化亦不至于在一代代的渐渐忽视中沦亡。另一方面,自媒体的发达固然是社会的进步,对价值观的塑造却显得尤为重要,我们的心中如果没有中流砥柱,就会导致个体信仰的真空与虚无。我常跟学生说,在今天这个时代,如果你不读经典的话,就会丧失思考能力,把刷屏的流俗当成真理,把别人的思想当成自己的本心,无畏地走向歧途。
所以, 《论语》走进高考,对教师和学生来说,绝不仅仅意味着备考清单上多了一项任务,而是提醒我们的教育与学习,绝不能舍本逐末,在五花八门的风潮中忘乎所以,把文化的根丢掉。
钱穆先生曾说:“今天的中国读书人,应负两大责任。一是自己读《论语》 ,一是劝人读《论语》 。 ”什么是读书人,今天已不好界定。但是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自己读好国学经典,并且启发学生读好国学经典,的确是应有的责任。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高三教师)
2018年高考北京卷语文试卷文言文阅读(试题节选)
《论语》记录了孔子与弟子间的许多对话,如《先进》篇:
子路问:“闻斯【1】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2】,故退之。”
注释:【1】斯:就。【2】兼人:勇于作为。
请简要概述孔子三次回答的内容,并说明此则短文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思想。
2018年高考北京卷语文试卷微写作(试题节选)
读了《论语》,在孔子的众弟子之中,你喜欢颜回,还是曾参,或者其他哪位?请选择一位,为他写一段评语。要求:符合人物特征。150-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