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旧书的乐趣
栏目:书与人
作者:吕振  来源:中国艺术报

  这些年来,每当天气晴好的假日,去古色古香的旧书店、文化市场的旧书摊转一转,成了我多年雷打不动的爱好。我家里的藏书,旧书和新书各占一半,淘旧书和买新书相比,乐趣更多。

  一曰猎奇。每次去逛旧书店,并没有想好要买什么书,因为列好了目录旧书市上也不一定有。但是,正因这种漫无目的的闲逛,才有可能带来更多惊喜。一些老版本且发行量较少的好书,都有可能在旧书市场上买到,但一定要来得早,来晚了就被购书人抢走了。当猛然发现一本寻觅已久而不可得的好书时,当发现一本尚不知其存在但却与自己的研究课题或兴趣息息相关的书时,那种惊喜的心情难以用笔墨形容。还有更令我激动的,那就是发现了作家、学者的签名本或信札。当看到一本喜欢的旧书,打开扉页,忽然发现有作者签名题签,或者书中夹着一封作者信札,那简直就像发现了宝藏,心跳加速起来,就怕书摊老板或者周围买书的人看到,这时候要迅速平复心情,尽快合上封面,书不离手,若无其事地和老板闲谈,然后随口砍砍价,砍不下来也不要紧,立马结账走人。这种经历我遇到过多次,曾在北京旧书市淘到屠岸、袁鹰、李瑛、李希凡等作家学者的签名书和信札,在青岛旧书市淘到耿林莽、杨志军等作家的签名书和信札,在济南旧书市淘到张炜、刘玉堂、周来祥、吴义勤、施战军等作家学者签名钤印的书。

  二曰省钱。爱书人买书,就像女人买衣服,永远不嫌多,永远觉得不够。像我这种收入一般的爱书人,怎样用最少的钱买最好的书,就成了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如今出版的新书,大都注重豪华的装帧设计,花里胡哨的东西多,可读性少,却以高昂的定价拦住了许多囊中羞涩的读书人。所以我认为,买旧书是一个省钱的好办法,在与书商讨价还价的过程中,也有技巧与趣味。市场上的旧书,大部分都是旧书商通过废品收购而来,或者是企事业单位图书馆更新馆藏时流出的,论斤称,成本低,自然卖得也便宜。那旧书到底有多便宜呢?试举两例。我曾淘到学者林非主编的《散文大辞典》 ,是一部大型的散文工具书,定价六十元,却以十二元的价格购得。还有上世纪七十年代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鲁迅著作单行本,米黄色封面上有一个鲁迅雕像,我曾在旧书市以两元一本购得,共入手近三十种。这种情况还有很多,一般的书籍,均价也就五元,品相不太好的,也有可能一两元一本,和新书比起来,价格相差悬殊。当然,这不包括晚清民国版本的旧书和一些古籍珍本,这些书是价格不菲的。

  三曰会友。喜欢逛旧书摊的人群,一般是比较固定的。所以常去旧书摊买书之后,会结识一些志同道合的爱书人,包括那些旧书店的店主。另外,我在旧书市场,曾经多次遇到大学同学和老师,在这种氛围下,使这偶遇也变得清雅脱俗起来。记得有一次,遇到了讲授先秦文学的张树国先生,与其聊起我的大学生活,聊起他那风趣的授课,美妙的画面如在眼前。还有的时候会遇到大学时的挚友,我们曾以读书结缘,如今又在书市相遇,自当指点江山激扬文字,重温象牙塔里的美好感情。也有的时候,会和旧书摊主们聊上一番,他们虽然没有很高的文化水平,但是因为做旧书生意多年,浸淫久矣,胸中存了不少笔墨,也变得谈吐高雅起来。记得有一次,我从一位摊主那里购得一本讲萧红的书—— 《落红萧萧》 ,他看我也喜欢萧红,故而拉我坐下,张口便谈起了他脑海中的才女萧红,从她悲惨的身世,到与萧军的结合,到鲁迅先生的扶持,到去日本学习,到与作家们去延安,到和萧军分手,到与端木蕻良的情感,到骆宾基在香港送她走完一生,到她的坟墓从孤独的浅水湾迁回内地……一切都那么清晰,我甚至觉得,他可以算得上是萧红研究专家了。

  现在北京定居,虽然京城的旧书市很多,但一来工作繁忙,二来交通不便,去旧书市场淘书的次数少了,更多的转向孔夫子旧书网。在网上淘旧书,有利有弊,好处是旧书多,想买的书几乎都能找到,并且价格和品相可以货比三家,弊端是难以看到原书,也感受不到淘旧书的氛围。如今去外地出差,我每次都提前做好功课,从网上搜索要去的城市有没有规模较大的旧书市场,交通路线怎么走,只要出差期间忙完公务,就会到旧书市场上寻觅一番,去年曾到武汉、天津、郑州的旧书市,淘了不少自己喜欢的好书。

  明人于谦诗云,“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每每在闲暇时候,翻看书架上那一摞摞沾满岁月风尘的旧书,就会忆起哪本书在哪个城市的旧书市与我结缘,觉得幸福而美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