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有爱与同情,学会直面不够温情的人生
——读“零时差· YA书系”之《夏天往事》
栏目:品读斋
作者:刘莺倩  来源:中国艺术报

  这是一本淡淡的小书,灰蓝的天空,柠檬黄与灰绿交织的草地,两个手牵着手的女孩,构成了略带印象派画风的封面,透露出淡淡的伤感与诗意的清新。封面的最下面写着:

  “那些与我们不一样的人,理应得到加倍的怜悯。 ”

  “我叫‘歌儿’ ,我的姐姐叫‘夏天’ 。我们和爸爸相依为命。我姐姐夏天是个漂亮的女孩,有很多人喜欢她。我们生活在一个平静的山谷里,我很喜欢那儿,可是夏天却厌倦那平静的生活……后来,爸爸决定带我们去密歇根寻找新的生活。刚到密歇根的新生活是开心的、幸福的。我和夏天有了新的学校和朋友,爸爸经历了一些波折但也找到了工作。但是,夏天却越来越古怪,她开始不愿去上学,渐渐地不愿意出门,甚至不愿意把自己梳洗干净,慢慢地还出现了一些伤害自己和伤害旁人的行为……医生说,夏天是精神分裂,要送去精神病院……我和爸爸都很爱她……可是我们的夏天再也回不来了……”

  这是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出版的“零时差·YA书系”当中的一本——《夏天往事》。故事以妹妹“歌儿”的口吻,让读者一起亲历了“夏天”作为精神分裂症患者从正常到发病的整个过程。女孩名为“夏天” ,本应如盛夏般绚烂、美好,却逃不开如此悲剧的命运,着实令人唏嘘不已。“精神分裂” ,这个核心话题就直接奠定了全书的走向——必将走向压抑与伤感。而《夏天往事》在内容的结构上很好地把握住了节奏:开头是平和的山区生活,虽有诸多遗憾和感伤,但却有着不起眼的安静的幸福;中间部分随着“我们”一家充满希望地来到密歇根,繁华喧闹的大城市给“我”和夏天带来了人生中最快乐的一段时光……到此为止,情节将情感推上了幸福的高潮,但却忽然有了变故:原本以为好日子马上就要开始了,“夏天”却越来越奇怪,她一点点失去“自我” ,直到最后“我”和爸爸只能将她送进精神病院,还要接受她永远不会痊愈的现实……情节叙述为情绪渲染搭建了合理巧妙的结构,营造出了情感上的落差。从“酝酿希望”到“幸福就在眼前” ,再到“希望一点点地破灭” ,这对于故事的主人公和读者而言,都是一种情感上的折磨。于是凸显了这样的现实:生活是残忍的,不会给你留下任何的余地。

  虽说“残忍” ,但这也正是YA文学的精髓所在,“for young adult” ,为13至17岁的青少年揭开现实社会并不温情的一面。不过, 《夏天往事》作为YA文学的优秀作品,在处理“伤感”“残忍”这个问题上,又有很好的把握与自控,将“现实的残酷”控制在青少年的可接受范围内。书中很早就暗示了夏天的古怪,例如,在第一章中,叙述矿上生活时,就提到了“夏天常自言自语。……她偷偷告诉过我,她与之说话的那个人除了她自己,没人看得见” 。到了密歇根,夏天也显现出精神分裂的痕迹,“她轻声笑着,似乎在和墙纸里的某个东西饶有兴致地聊天” 。书中很多细节都在为之后夏天病发埋下伏笔。于是,当抛出夏天是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结果时,并不显得太过残酷与突兀。并且中间部分提到初到密歇根狂欢、兴奋的生活时,又通过爸爸在求职上遭遇不顺、生活陷入窘境等一些插曲,使得欢乐与幸福不至于太过完美,不至于与之后的不幸形成太过强烈的反差。这些细节以及情节的设计一方面很好地缓冲了情节的残忍,一方面也通过这些片段所体现出来的“善意与温暖” ,冲淡了本书的悲伤情绪,即便我们在同情“夏天”的悲惨命运时,也依然会替她感恩父亲与妹妹的爱。

  除了感动于歌儿与爸爸对夏天的“爱” ,这种以亲历者的口吻讲述悲剧的方式,也会触动读者内心的反思:当我们对一些“另类”的人或者家庭指指点点或妄加评论的时候,却不知他们背后有怎样的悲哀与辛酸,若不能给予帮助,也请保持同情和怜悯。

  如果说愉悦、新奇的儿童文学能给人带来童年的快乐,而气势宏大的世界名著又具备震撼心灵的力量。退后一步相对幼稚,前进一步又过于沉重。那么YA文学隐隐露出的冷静与忧伤,对青少年的成长颇具教育意义。YA文学涉及到的话题相对尖锐,这对中国的家长和少年来说尚属新鲜,也容易引起争议。例如, 《夏天往事》以“精神分裂症”为话题,而在中国社会与精神有关的疾病有着“不可言说”的禁忌,近几年才走入公众视野。这也反映了YA文学“直面现实”“直面成长之痛”的现实意义。这类作品没有我们所熟悉的那种青春文学中扑面而来的多姿多彩、汪洋肆意,也不同于经典名著对个人文学修养、思想水平产生深刻的影响,却以刚刚好的“残忍”向孩子们解构着现实社会,用这种独特的方式给孩子们提供成长的向导。13至17岁,是人生中最为复杂的成长阶段之一,独立自主与茫然无措交织,叛逆与自卑相互作战,无论何种表现,都不能失去怜悯、同情、责任、友善、坚强等一切健全人格所应具备的品质。YA文学的介入,很好地弥补了这一年龄段成长指导的缺失与无序。

  如果要我推荐中学生读物,我可能会把YA作品放在一些世界名著之前,不是因为“更好” ,而是适合。因为所谓的“零时差” ,不单单只是“阅读与世界同步” ,更重要的是“阅读与成长同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