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日暖 新燕群来
——物候的意义与诗意
栏目:节气
作者:何汉杰  来源:中国艺术报

 

  春分之日,是春季三个月的中分点,太阳直射赤道,昼夜均而寒暑平。自此以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北移,人们对春天的感觉也渐由春寒料峭到吹面不寒,刚刚萌发的自然万物一时间踊动起来,马上就是“姹紫嫣红开遍”“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的世界。

  人有时会忘了时间,但大自然不会,物候触发我们对时间最真切的感知。 《逸周书·时训解》里说“春分之日,玄鸟至。又五日,雷乃发声。又五日,始电。 ”春分之日,燕子归来,过五天轰隆隆的雷声也来了,再过五天闪电也就随之而至。相较春天的其它节气,春分算是顶热闹的了,白居易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用莺燕的争闹嬉飞把春天装点得活泼动人,杜甫的“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则是另一种境味,泥土融化,白沙暖热,燕子双飞忙着筑巢,鸳鸯则相依相偎而安眠,在有序的奔忙中,一种安静祥和之气充溢天地之间。

  杜甫提到的燕子是富于神秘力量的。 《诗经》中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玄鸟又称鳦,就是燕子,相传上天让鳦鸟降下鸟卵,娀氏之女简狄吞下鸟卵就生了契,契做了尧的司徒,因为有功被封在商地,尧预示契会成大业,就赐他姓。人们对于这样富于传奇色彩的传说似乎深信不疑,燕子因此在人们生活中扮演了十分神圣的角色,就是现在,老人们还会把家里的燕子窝细心地爱护着,留待第二年燕子的归来。这种传说更为合理的说法保留在《诗经》毛亨的传里: “春分,玄鸟降。汤之先祖有娀氏女简狄配高辛氏帝,帝率与之祈于郊禖而生契,故本其为天所命,以玄鸟至而生焉。 ”这是说当燕子飞来之时,高辛氏与简狄在郊庙里祈子而生下了契。不论何种说法,燕子飞来都是一个重要节点,春分时节,燕子筑巢生子,商人以为燕子来临便是繁殖的好日子。

  春分因其特殊的时间意义,古代人在这一时节举行祭祀, 《礼记》中有“祭日于坛” ,孔颖达在疏解时说“谓春分也” ,也就是在春分这一天要举行祭祀太阳的活动。清朝的潘荣陛在《帝京岁时纪胜》中说“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国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 ,可见古代对这一时节的重视。在以农耕为主的古代社会,这是很好理解的,天地日月关乎农耕稼穑,关乎社稷大体,需要极为谨慎,才能获得上天的恩赐。我们现在常常说起的丙吉问牛的故事,也是这个道理。

  在国家举行大典之时,民间的春耕大忙也在广袤的大地上铺开。清朝诗人宋琬有“夜半饭牛呼妇起,明朝种树是春分”的诗句,民间也有“二月惊蛰又春分,种树施肥耕地深”和“春分麦起身,肥水要紧跟”的农谚俗语,春分之后,气温上升,泥土松软,作物进入快速生长的阶段,农时不误,种树、施肥自然要紧锣密鼓地进行。

  农人最亲切地感知着节气的流转,体味着与土地相伴的辛酸与喜悦,而文人则在节气里有着另一番丰富而细腻的情思。万物的快速生长为长久封冻的天地注入活力,憋了一个冬天的人们这时要走出户外,开始赏春踏青,并就着春天的兴发而吟诗抒情。由于境遇和地域不同,人们感知和描绘春天的方式也不同。1073年,岁次癸丑,在杭州通判任上的苏轼写了《癸丑春分后雪》的诗“雪入春分省见稀,半开桃李不胜威。应惭落地梅花识,却作漫天柳絮飞。 ”诗句中不无对春分落雪,催花折柳的惋惜。王维所表现的则是另一种,他的《春中田园作》写道“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临觞忽不御,惆怅远行客。 ”前一半是对春鸟鸣园,春花盛开,以及农事忙碌的喜悦,后一半则由燕子的回归而转入离家远行的惆怅。这些细腻的感知与描写,与农人的辛酸喜悦相比,对春天的感觉要疏离得多,但是他们却有农人所无暇顾及的精神的超越。因为诗句,人们对于节气的感知因此丰富起来。

  农耕、出游之外,人们对于生活的期待还有很多,春分时节,吃春菜、放风筝、竖鸡蛋、簪花喝酒、粘雀子嘴、犒劳春牛等五花八门的风俗活动纷纷展开。虽然形式各异,但不变的是人们对春光的珍惜和对生活的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