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呼唤稼轩风
——纪念辛弃疾逝世810周年
栏目:国学纵横
作者:刘勇刚  来源:中国艺术报

  南宋伟大的英雄豪杰、著名词人辛弃疾逝世810周年了,但他的灵魂穿越时空,从来没有离开过历史的天空和我们生活的当下世界。“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如果辛弃疾身后有知,他祭奠朱熹的文字适可以移评他自己而丝毫不为过誉。我们今天纪念辛弃疾,就是要继承辛弃疾炽烈执着的爱国主义情怀,弘扬他果敢勇决的英雄主义精神,学习《稼轩词》横放杰出的艺术特质,给当代文艺注入激情和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到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列举了庄子、屈原、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关汉卿、曹雪芹等。辛弃疾赫然在目!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末的抗战时期,夏承焘先生在《稼轩词编年笺注序》中就声称稼轩词的精神能“蔚为风会,国族精魂将怙以振涤” 。二十一世纪,我们的新时代依然呼唤稼轩风。

  辛弃疾“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 (范开《稼轩词甲集序》 ) ,一生以恢复中原为理想,为官一任,造福一地,是南宋王朝为数不多的干才能吏。但是,就这样一位帅才,却在他四十二岁的壮年遭政敌弹劾罢职,从此投闲置散,闲居于上饶、铅山将近二十年,最终赍志以没。稼轩的诗词文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遗产。黑格尔在《柏林大学开讲辞》中指出:“精神的伟大和力量是不可以低估和小视的。 ”那么,辛弃疾“精神的伟大和力量”体现在哪些方面呢?我认为荦荦大者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辛弃疾文武兼备,经纶世务,是一位了不起的实干家

  辛弃疾反对空谈误国。他对西晋士大夫王衍(字夷甫)等人的清谈是颇为反感的,他在给友人韩元吉祝寿的《水龙吟》中写道:“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夷甫诸人,神州沉陆,几曾回首?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君知否? ”所谓“夷甫诸人”的古典其实是有所影射的,戟指南宋当朝那些空谈性理,溺于玄思,不讲治国用兵之道的官僚,他们对“神州沉陆”是漠不关心的。辛弃疾的理想就是做一个救世的“真儒” ,整顿乾坤,恢复中原。他不效仿追求个人自适的张季鹰,更鄙视那些一心图谋自身利益的庸官。他的另一首《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表达了他的心声:“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在国家多事之秋,有些士大夫没有勇气直面现实,选择了张季鹰式的高蹈避世,有的“求田问舍” ,甘为庸官,蝇营狗苟。辛弃疾是一个孤独的英雄,正因为他是一个“经纶手” ,他对于流年虚掷才有强烈的焦灼感,痛感英雄失路。顾随先生《倦驼庵稼轩词说》直探心源,对稼轩悲哀与痛苦的根苗有透脱之观照:“稼轩性情、见解、手段,皆过人一等。凡过人之人,不独无人可以共事,亦且无人可以共语。以此心头寂寞,愈蕴愈深,即成为悲哀与痛苦。 ”

  辛弃疾深谙兵机,南归之后的第三年给孝宗皇帝上了《美芹十论》 (乾道元年, 1165年) ,五年之后又给丞相虞允文上了《九议》(乾道六年, 1170年) ,这些都是青年辛弃疾呕心沥血撰写的富于实践理性的策论。他在《美芹十论》的劄子中简述了十论的要略:“其三言虏人之弊,其七言朝廷之所当行。先审其势,次察其情,复观其衅,则敌之虚实,吾既详之矣,然后以其七说次第而用之,虏固在吾目中。 ”他对于恢复中原是有全盘规划的,对宋金敌我双方的形势消长都有具体缜密的分析。南宋朝廷政风和士气低迷,习于苟安,朝野弥漫着“南北有定势,吴楚之脆弱,不足以争衡于中原”的论调。辛弃疾大破此谬论,《自治篇》严正地指出:“今之议者,皆痛惩往者之事,而劫于积威之后,不推项籍之亡秦,而猥以蔡谟之论晋者以藉口,是犹怀千金之璧,不能斡营低昂,而摇尾于贩夫;惩蝮蛇之毒,不能详核真伪,而褫魄于雕弓,亦已过矣。 ”他主张断绝给金国的岁币,迁都金陵形胜之地。他的策论堪称虚功实做,而绝不同于那些干禄之文,骋才使气,徒作书生之大言。刘克庄《辛稼轩集序》说:“辛公文墨议论尤英伟磊落,乾道、绍熙奏篇及所进《美芹十论》 、上虞雍公《九议》 ,笔势浩荡,智略辐凑,有《权书》 《衡论》之风。 ”可惜辛弃疾的策略没有得到南宋高层应有的回应,北伐中原的理想竟无从实现。细读《美芹十论》 《九议》 ,辛弃疾的强军战略依然不过时,对我们当下的治国理政和大国外交仍然有启发意义。

  辛弃疾凭他的实干能力做到了封疆大吏。他在担任湖南安抚使时,在较短的时间内编练成飞虎军,成为两湖长江沿线的一支劲旅,一方面维持地方治安,另一方面震慑金人。邓广铭先生《辛弃疾传》对此有高度评价:“在很短时期,飞虎军的素质便成为沿江各地方军队中之最上等的,不但湖南一路赖之以安,而且在以后的三十多年之内,飞虎军一直是沿长江的一支雄壮的国防力量,被金人称为虎儿军,且颇为金人所畏惮。 ”辛弃疾关怀民生疾苦,有深沉的民胞物与之怀,虽然他受命朝廷扑灭过农民起义,但他对农民起义的原因有鞭辟入里的分析。淳熙六年(1179年) ,辛弃疾任湖南转运副使时,给朝廷上的奏札写道:“斯民无所诉,不去为盗,将安之乎?州以趣办财赋为急,县有残民害物之政而州不敢问;县以并缘可敛为急,吏有残民害物之状而县不敢问;吏以取乞货赂为急,豪民大姓有残民害物之罪而吏不敢问。故田野之民,郡以聚敛害之,县以科率害之,吏以取乞害之,豪民大姓以兼并害之,而又盗贼以剽杀攮夺害之,臣以谓‘不去为盗将安之乎’ ,正谓是耳。民者国之根本,而贪浊之吏迫使为盗,今年剿除,明年扫荡,譬之木焉,日刻月削,不损则折。 ”有道是官逼民反,“致盗之由”就是吏治的腐败。郡县官吏及其走狗豪民大姓皆残民害物,民无活路,不反何为?辛弃疾的确洞烛到了农民起义的根由。地方行政长官乃亲民之父母官,他们的素质和做派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的福祉。辛弃疾所处的南宋社会虽然已经离我们非常遥远,但他“论盗贼”的劄子,对当下仍有警醒之意义。

  二、辛弃疾的英锐果敢之气是改造国民性的励志教材

  辛弃疾是救国的命世之才,他以身许国,直道而行。就像他《临江仙》 (探梅)写的那样:“更无花态度,全有雪精神。 ”持论劲直,不为迎合。他的《稼轩词》是英雄的心声,回荡着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主旋律,彰显崇高之美,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说就是“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 。请看《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真真是“壮词” !一句“了却君王天下事”道出了他非同凡响的志向。他为了恢复中原,即使到了六十四岁的暮年,依然出山视事,为国效力。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道:“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词中以廉颇自比,老当益壮,犹有金戈铁马的从军之志;他反对冒进误国的正确思想具有高度的前瞻性。

  辛弃疾遭遇到南宋政权主和派的排斥,退居上饶、铅山二十年,心中愤懑难平,但他始终没有忘怀国是。一旦北伐大业需要他,他就不计前嫌,不计个人得失,毫不犹豫地身膺重任,独当一面。正如朱熹的弟子黄榦《与辛稼轩侍郎书》所云:“明公以果毅之资,刚大之气,真一世之雄也,而抑遏摧伏,不使得以尽其才。一旦有警,拔起于山谷之间,而委之以方面之寄,明公不以久闲为念,不以家事为怀,单车就道,风采凛然,已足以折冲于千里之外。 ”辛稼轩博大的胸襟、担当的精神可谓惊天地而泣鬼神。

  辛弃疾爱国之心一往无前,行事果决立断的精神对改造国民性大有裨益。我们这个时代一些人精神残缺与疲软,沦为物欲的奴隶或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改造国民性历来是有识之士的社会责任,用什么来改造呢?中华民族的脊梁就是最好的励志教材,这正是文化自信之所在。辛弃疾这样的民族英雄、精神界之战士,我们是不应该忘却的,他的《稼轩词》是时代的风雷,“大声镗鞳,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 (刘克庄的《辛稼轩集序》 ) ,给人鼓舞,给人力量,如果积极向社会普及,当能起到改造国民阘茸痼疾之功效。

  三、当代文艺呼唤稼轩式的艺术精神

  《稼轩词》是公认的宋词经典,它以壮美的风格独树一帜,堪称南宋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的最强音,它的崇高之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表征,至今仍有巨大的感发力量。经典的价值在于它高度思想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其中必然含有隽永的美、永恒的情、浩荡的气。经典通过主题内蕴、人物塑造、情感建构、意境营造、语言修辞等,容纳了深刻流动的心灵世界和鲜活丰满的本真生命,包含了历史、文化、人性的内涵,具有思想的穿透力、审美的洞察力、形式的创造力,因此才能成为不会过时的作品。 ” ( 《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 , 2016年11月30日)

  《稼轩词》艺术上的开创足称大手笔,诚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九十八《稼轩词提要》所云:“其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于倚声家为变调,而异军突起,能于剪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迄今不废” 。 《稼轩词》中声情激壮、撼人心魄的名篇名句可以随手拈来。如《贺新郎》 (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 :“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 。看试手,补天裂。 ” 《沁园春》 :“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正惊湍直下,跳珠倒溅,小桥横截,缺月初弓。老合投闲,天教多事,检校长身十万松。吾庐小,在龙蛇影外,风雨声中。 ” 《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 :“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人言此地,夜深长见,斗牛光焰。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待燃犀下看,凭阑却怕,风雷怒,鱼龙惨。 ”词中抒写的爱国情怀,如风云激荡,如宝剑之精上冲霄汉。

  清人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云:“稼轩固是才大,然情至处后人万不能及。 ”作为一个大词人,辛弃疾具有丰富的情感和多元的笔墨, 《稼轩词》又能运用比兴手法,摧刚为柔,柔中带刚,深得相反相成之妙谛。如《摸鱼儿》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此词以蛾眉自比,伤春怨春,而托兴深微。缪钺先生《论辛稼轩词》说得颇为醒豁:“悲愤沉郁之情,映以凄美之光,遂成异采。既非仅豪壮之呼号,亦非只儿女之怨慕。此稼轩独创之境界,以前词人所未有也。 ”

  《稼轩词》亦能寓庄于谐,俳谐中隐针砭,极嬉笑怒骂之能事。如《千年调》 (蔗庵小阁名曰卮言,作此词以嘲之) :“卮酒向人时,和气先倾倒。最要然然可可,万事称好。滑稽坐上,更对鸱夷笑。寒与热,总随人,甘国老。少年使酒,出口人嫌拗。此个和合道理,近日方晓。学人言语,未会十分巧。看他们,得人怜,秦吉了。 ”此词以滑稽、鸱夷两种大腹圆酒器为喻,讽刺了那些倾斜随人,毫无立场的庸官,词人又由此联想到人世间那些阿谀混世的人,或如甜俗模棱的“甘国老” (甘草) ,或如巧学人言的“秦吉了”(鸟) 。

  稼轩精神与天地往来,新时代呼唤稼轩风!我们祖国的改革大业亟须更多辛弃疾那样的有实学、能实干的经世之才;我们整个社会需要更多辛弃疾式的有担当、有劲气、有责任感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以此来作为改造国民性的励志标杆;辛弃疾的《稼轩词》有筋骨、有激情、有理想,是一座巍峨的高峰,值得当代文艺取法。

  (本文为作者参加2017年纪念辛弃疾逝世810周年学术研讨会提交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