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待深红映浅红
——评李象润等主编《滨州通史》
栏目:书中艺
作者:张永军  来源:中国艺术报

《滨州通史》  李象润等主编
山东人民出版社2017年7月版

  修志问道,以启未来。编修地方志,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基因。地方志存史、育人、资政的特殊作用,也使其成为传承中华文明、发掘历史智慧的重要载体。近日,山东人民出版社重点推出的李象润等主编的四卷本、 150万言的《滨州通史》 ,填补了该市以往没有“通史”的空白,同时对于地方志编修提出了若干新的理论思考与方法实践,并且在关于鲁北地区的历史、地理与文化研究中取得显著突破,意义可谓大焉。我国著名历史学家、清华大学教授李学勤为《滨州通史》作序,认为该书“溯及远古,下详现代,俾能通览滨州之古今,求其演变之轨迹,以图发奋于将来,是大有益于当今读者的” 。

  《滨州通史》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大略有三:首先, 《滨州通史》体现了一份责任担当。作为该市有史以来的首部“通史” , 《滨州通史》从2011年开始酝酿, 2012年正式启动, 2013年完成初稿, 2015年顺利定稿,来自该市高校、史志办与文联等各界学者通力合作,集体攻关,不只体现出一种可贵的“十年磨一剑”精神,更体现出一份难得的文化担当。2016年1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震古烁今的伟大事业,需要坚忍不拔的伟大精神,也需要振奋人心的伟大作品。 ”他特别强调的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而“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知和运用。 ” 《滨州通史》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的前夕推出,正是对习近平总书记这一讲话精神的深刻理解与积极贯彻。《滨州通史》凝结了几代滨州的历史文化学人的心血和汗水,更见证了他们的自觉担当。相信《滨州通史》的推出,不只会为地方志的编写再添奎璧之光,更会在文化传承、薪火递续与精神凝聚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次, 《滨州通史》见证了一种求索精神。言及《滨州通史》的编修,离不开李象润主持的另外一部系列著作—— 《滨州区域文化通览》 。八卷本的《滨州区域文化通览》 , 2012年5月1日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全书300万字,全面记述了滨州自史前文明以来7000余年的历史沿革与文化风貌。2014年8月,国务院参事室与中央文史馆的领导专家对于《滨州区域文化通览》给予了高度评价,称滨州的地方文史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并邀请李象润到北京参加全国“区域文化通览”工作表彰大会,作典型发言。就在《滨州区域文化通览》成书的同时, 《滨州通史》的编修随即启动。从《滨州区域文化通览》到《滨州通史》 ,不只标志着一次新的发展、突破,更体现出一种不懈求索、锐意进取、止于至善的拼搏精神。而这种精神,对于推进我们弘扬“文化自信” 、创作“伟大作品” ,无疑具有重要价值。

  再次, 《滨州通史》铸成了一支合作团队。 《滨州通史》全书采取通纪、典志与人物相结合的记述方式,以创新性思维,搭建起滨州历史的脉络框架,体系完整、史料丰赡、学术严谨、内容厚实,堪称我国地方志编写的一个新的标杆。难能可贵的是, 《滨州通史》在提供了一种成功的写作范式的同时,更通过其编修,团结了一批地方历史文化学人,铸成了一支合作团队。 《滨州通史》的编修者,涵盖了高校教师、地方知名学者和长期在史志办及文联工作的文史专家。在编修过程中,他们经常在一起平等交流、倾心切磋,甚至放弃了各自的周末和节假日的休息时间。在充分保证所用史料翔实可靠的同时,他们还力争“走出滨州看滨州” ,以期站在全省乃至全国的高度来梳理滨州历史。他们参考了多种同行著作,还多次北上南下,向相关领域的权威学者请教。来日犹多,通过《滨州通史》团结起来的这批学人,必将在今后的文化传承与精神建设中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

  《滨州通史》的出版时值清秋时节。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也是总结经验的时候。总结,是为了更好的收获。且让我们对《滨州通史》的团队以及全国的地方历史文化学人翘首以待——在新时代中,更待深红映浅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