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美国哈佛燕京图书馆宣布,该馆所藏4200部约5 . 3万卷中文善本特藏数字化工程已经全部完成,并提供免费在线阅读、下载,这成为海外中文古籍保护和利用的又一重大成果。哈佛燕京图书馆的中文馆藏包罗宏富,其中善本特藏更是珍中之珍,这批文献能以数字化形式公之于众,也标志着我国海外古籍回归工作取得了又一重大进展。
缘起:哈佛燕京图书馆中文善本特藏的来历
哈佛燕京图书馆是哈佛大学的73个图书馆之一,专门收藏东亚相关文献。哈佛燕京学社成立于1928年,同年在哈佛大学设立“汉和图书馆” ,开始进行系统的文献搜集工作,首任馆长为裘开明先生, 1965年更名为“哈佛燕京图书馆” 。
清末以来,我国许多珍贵古籍流落坊间,二战之后,日本也流出大量私家藏书,哈佛燕京图书馆在此期间大批购入书籍,经过80多年的积累,已经拥有了丰富的馆藏。截至2014年,其藏书已将近150万册,其中中文文献逾80万册,占收藏总量的一半以上,在亚洲以外的大学机构中无出其右。罗振玉先生感于哈佛燕京图书馆藏书之富,曾题写“拥书权拜小诸侯”横匾相赠。
在哈佛燕京图书馆的中文古籍中,有大量珍贵的善本特藏。善本,顾名思义,就是校勘周密、刻印工致的古籍,张之洞《书目答问》认为善本之义有三: “一曰足本(无阙卷、无删削) ,二曰精本(精校注) ,三曰旧本(旧刻旧抄) 。 ”满足这些条件的善本,都是古籍中的精品,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哈佛燕京图书馆所藏中文善本逾4000部,时间跨度从12世纪到19世纪,主要集中在人文社科等领域。
玉成:多方合作促成的数字化回归
哈佛燕京善本数字项目不能仅仅看作是数字化条件水到渠成的结果,更为重要的是海内外众多机构多年来不断推动、共同努力才促成了传统学术资源的“共有” ,使其得以在文明对话、文化多元的时代广为流传。据了解,此次数字化工程有多家国内机构参与,包括中国国家图书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浙江大学CADAL(大学数字图书馆国际合作计划)项目等。其中,中国国家图书馆于2009年与哈佛燕京图书馆签署善本古籍开发合作项目,由国家图书馆负责提供资金、技术支持,承担数据质量控制工作,哈佛大学图书馆负责提供技术设备并承担中文善本古籍的数字化、元数据制作和数据传递工作。这也是国家图书馆史上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文献数字化国际合作项目。2010年9月8日,中国国家图书馆发布“哈佛燕京图书馆藏中文善本特藏资源库” ,公布了首批中文古籍善本及齐如山专藏共204种。随后,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陆续出版了哈佛燕京图书馆的部分珍本影印丛刊。不同形式的古籍回归,都是中外学术交流的硕果。
历经十年时间,哈佛燕京图书馆中文善本特藏数字化终于完成,这一大批珍贵典籍终于不再遥不可及,而能够向世人开放。从哈佛燕京图书馆网站可以看到,此次中文善本特藏数字化项目包括稿、钞、孤本(傅斯年图书馆合作项目),经、史部(中国国家图书馆合作项目),子部,集部,从部,特大,稿钞本选辑等类别。读者可以浏览相应类别的藏书目录,也可以通过关键词快速检索图书,所有善本古籍均提供全书数字影像,图片清晰度和色彩还原度都很高,较好地呈现了原书的面貌,为读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经典:哈佛燕京图书馆藏重要中文善本举隅
1999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中文善本书志》 ,由曾担任哈佛燕京图书馆善本室主任的著名文献学家沈津先生撰写,其中著录从宋到明末的馆藏刻本共计1433种。2011年,沈津先生在原书基础上进一步扩充完善,完成《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藏中文善本书志》 ,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囊括了哈佛燕京图书馆中除方志之外的3098种中文古籍善本。为读者了解哈佛燕京图书馆的善本馆藏提供了重要的版本参考。
据沈津先生的介绍和统计,哈佛燕京图书馆所藏善本包括宋元明清刻本、稿本、钞本、活字本、套印本、版画等,其中明刻本1500部,清初至乾隆刻本约1600部。明刻本中,有近200部是中国、日本、韩国和美国其他公共图书馆未见的名目或版本,又有百余部清代禁毁图书。其中有代表性的珍本图书有明代《明千家诗》 、清初汲古阁钞本《离骚草木疏》 、康有为藏《永乐大典》 、吴氏拜经楼钞本《皇氏论语义疏参订》 、清乾隆刻本《周易明解辑说》 、清康熙刻本《尚书舌存》 、清雍正刻本《易史易简录》等。随着哈佛燕京图书馆中文善本特藏数据库的公开,这批文献终于由“养在深闺”的状态,成为了所有人都可利用的“天下之公器” 。
这批图书中,康有为藏《永乐大典》值得注意。 《永乐大典》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类书之一,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但它在明代成书以后就屡遭劫难。原书22879卷,今天仅存800余卷,且散落于全世界。其中哈佛燕京图书馆就藏有三册,分别为卷7756—7757、卷8841—8843、卷981,这几册《永乐大典》的数字化,给读者提供了很大便利。
经部文献之中,也有不少罕见本。哈佛燕京图书馆藏《皇氏论语义疏参订》为清吴骞手稿,这一版本的数字化公开有较大的文献价值。吴骞(1733 - 1813)字槎客,号兔床,是清代著名的藏书家,他搜集善本45000余卷,筑拜经楼专门藏书。 《论语义疏》为南朝梁皇侃所著,是《论语》的重要注本之一。此书南宋失传,清乾隆时期又从日本传回中国,有多个版本。吴骞自序称,自己是用知不足斋本《皇疏》 《七经孟子考文补遗》与其他多个版本校对、参订,才撰成此书。吴氏学识渊博,见多识广,因此其撰《皇氏论语义疏参订》学术价值也较高。
活水:数字化的意义
第一,海外中华珍贵古籍以数字化形式回归,对我国的文化发展有重要意义。我国有重视典籍的传统, 《尚书》中有言: “唯殷先人,有典有册。 ”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发展中,创造了丰富的文献典籍,这些典籍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也是历史的伟大见证,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民族精神的凝聚意义深远。面对中华古籍流失海外的情况,郑振铎先生曾有慨叹: “史在他邦,文归海外。 ”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颁文指出要加强国际合作,“对海外收藏的中华古籍进行登记、建档工作” 。2011年,文化部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通知》 ,提出“要继续积极开展国际合作,调查中华古籍在世界各地的存藏情况,促进海外中华古籍以数字化方式回归” 。推进这些流失海外的中文古籍逐步回归,并加以系统地整理和出版,是我们这代人的责任和使命。
第二,中华善本古籍的数字化,能有效化解古籍“保护”和“使用”的矛盾,有利于古籍的保存和传承。善本古籍本身就具有不可再生性,而且年代较远、数量稀少,非常脆弱和珍贵。不管是读者出于学术研究等目的进行的调阅,还是各种突发的意外情况,都可能造成古籍受损。因此,以复制典籍副本的方式来保存原本,对于善本古籍的保存是必要的。目前,古籍的复制主要有数字化和影印出版两大方式,这两种方式各有优势,影印出版可以保存可靠的纸质出版物,提供接近于原书的阅读体验。而数字化的好处则是可以较大批量地复制,对用户的开放程度更高,传播的速度和范围也远高于影印本。而且,随着现代数字化技术手段的发展,古籍数字化很大程度上能够复制古籍的原貌,较大程度地还原古籍上蕴含的历史信息,它与纸质文本的差距也越来越小。正因为此,数字化已经成为古籍保护的潮流,可以说,新媒体时代的古籍数字化,既是当代图书馆应该承担的任务,也是所面临的巨大发展机遇。
第三,服务公众阅览和学术研究。哈佛燕京图书馆所藏的这批中文善本,有较高的古籍文献和传统学术研究价值。而在此之前,由于藏于海外,只有极少数到访哈佛的学者才能够接触到这批世界级古籍,这给研究者们深入探究这批文献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但是在数据库对公众开放之后,它便能为广大研究者和爱好者所用,并且足不出户,就能轻松阅览,这对于相关学科交叉和纵深的发展,对于传统文化教育都将会产生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