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文化实践:复兴及其内部焦虑
栏目:国学纵横
作者:赵宜  来源:中国艺术报

  近年来,西塘汉服文化周等活动吸引了大量的汉服爱好者和汉服生活者参加

  近几年,以汉服圈为代表的古装文化实践呈现出了明显的上升态势。在文化传播领域,例如方文山在2013年创办“西塘汉服文化周” ,除了推广汉服文化外,文化周还通过辐射动漫、文学、舞蹈等艺术形式,逐渐建构了一个以汉服文化为中心、连接多种传统美学和文艺形式的文化场域;2017年红遍全国的“中国诗词大会”冠军武亦姝将汉服文化与古典诗词的美学建构在了一起,使曾经只作为奇观性消费的汉服文化获得了形象重塑。在产业资本领域,不论是汉服定制、租赁或者品牌化,与汉服相关的新兴产业也成为资本青睐的对象。如,2017年全国人大代表邱新海建议以麻纺工艺的生产和研发为载体、以麻纺名产地江西分宜为中心发展汉服文化产业。随着汉服文化在文化传播和资本领域的双向突破,汉服文化参与者内部的文化生态也获得了更良好的发展土壤。各种汉服社团在全国范围内如雨后春笋,为“同袍”们提供了交流的平台。现在,身穿汉服的身影已经时常出现在大学校园、商业广场和地铁公交等公共场域,进一步融入了日常生活之中。

  汉服文化实践的壁垒

  随着汉服文化的发展,最能够感受到空气变换的显然应该是那些一线的参与者们。不过,笔者接触的汉服爱好者却表达了不同的焦虑,“现在的汉服圈都很浮躁,很多人已经退圈,因为已经背离了初衷” 。一种悲观的情绪正在汉服文化圈内部产生。看似重叠的两个“背离初衷”事实上各有所指,而区分的关键词就是“汉服复兴者” 。网友“射阳心猿”曾对汉服文化内部的构成做过普及:一是汉服爱好者,即已接触汉服,对汉服有一定了解,认同汉服复兴的主要观点与理念;二是汉服生活者,即将汉服生活化,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传统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三是汉服复兴者,主要进行理论研究或服饰考据,或负责引导社团、举办活动,较大范围地复兴推广汉服。

  显然,一种内部的阶层被呈现了出来。在公共场合身穿自制汉服的第一人王乐天以及“西塘汉服文化周”的创办人方文山等,同汉服生活者一起,他们构成了金字塔结构的塔尖和塔身。而为数众多的汉服爱好者则是金字塔形结构的基座。汉服复兴者规定汉服文化的边界,而汉服生活者则以一种与世俗生活决断的决心进行实践。例外的是汉服爱好者阶层,他们的参与程度显然要低,远没有生活者“壮士断腕”式的决心。因而,在汉服文化越来越被关注的当下,汉服圈内部的焦虑情绪,也许可以解释为汉服爱好者同另两个阶层的脱节。而这种愈发不稳定的结构,则正是汉服文化在持续冲顶过程中的隐忧和未来可能遇到的发展壁垒。

  汉服爱好者的成分与诉求

  与具有明确目标的复兴者和生活者不同,汉服爱好者介入汉服圈的动力,往往来自动漫文化的影响。如果要进一步厘清这一群体的文化需求,则必须首先将他们从汉服圈中剥离出来,去放置在青年亚文化实践的脉络中进行观察。目前,在中国的青年亚文化实践中,“二次元”文化流行,青年从动漫、游戏、文学、电影等领域获取丰富的符号资源。汉服爱好者首先关注的是亚文化实践的满足:通过挪用和拼贴符号,形成的对主流文化的仪式性抵抗策略和沟通尝试。

  然而,汉服文化复兴者和生活者强调汉服文化的正统性,以一种科研精神参与其中,举手投足间配合以经得起考据的礼仪。这就造成汉服圈内出现了爱好者同“考据派”的二元对立。随着汉服文化热度升高,传统影楼写真为代表的行业也开始介入古装拍摄。此时,为了维护亚文化内部的纯洁性,汉服爱好者又斥其为“影楼装” ,拒绝承认同汉服文化的关系。前有汉服爱好者试图将汉服文化实践的参与标准降低,后又抬高标准以拒绝外来者的进入。这种内部分裂导致的不稳定结构将制约其进一步发展。

  事实上,基于青年文化在网络媒介的流动性特征,从汉服圈退出后重新进入其他亚文化群落对于大多数爱好者来说并不困难,但是传统文化的承继不可能只靠文化精英来实现。因而,如何尽快理解汉服文化金字塔基座的庞大人群的构成成分和文化诉求、保护他们的参与热情,是夯实传统文化复兴人群基础需要特别注意的一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