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品印象
栏目:自由谈
作者:于浩  来源:中国艺术报

诚品书店

  我读中学的时候,大约是民营书店的黄金期,我所在的那座小城市,一条街道上同时拥有三家书店。那时候的信息远没有今天发达,除了教科书里和老师推荐的少数书籍外,我们对哪些书是经典哪些是垃圾几乎一无所知,全靠在书店里自己巡弋——但这是一种自由的巡弋,很多时候它带来的是失望,不过总有几次惊喜会使你永生难忘,那种与一本好书的相遇,就如初恋般令人激动和颤抖。

  这种经验使得今天我对书店的情感,总是怀旧与期待并存。因为当年那些民营书店还属于初创,在书店布局、服务等方面都十分粗略,而那个黄金期又十分短暂,在大约五六年的时间里,那三家书店还没等到根深叶茂就已烟消云散。于是我总会想象“完美”的书店会是怎样,并把这种期待带入到每一次逛书店的体验中。而另一方面,自己也不断想找回当年那种在书店里自由巡弋的感觉。

  诚品正是这种能够满足我的期待和怀旧情感的书店。2015年秋天,我第一次走进台湾大学对面的诚品书店。它比我想象中要略显逼仄,其实它的空间已经足够大了,一共四层,除了最上一层是文创用品店外,每一层都摆放着满满的书架。它并不是那种敞开式的空间,而是充满了拐角与长长的走廊;空间隔开得刚刚好,不会让人觉得太过于拥挤,也不会觉得空旷。至于展板和布局,更令人舒适。在书店入口处,悬挂着一块童书优惠活动的展板(见上图) :不是常见的一块长方形的海报,而是由五块大小不同的圆形板拼贴而成,中间最大的那块是黑底,上面有白色的古典花边,并用白色字体写着活动日期和折扣,正中则用蓝色大号字体写着“爱丽丝梦游仙境” ;四个大小不同的圆形怀表围在它的四周,看起来像一辆飞驰的老爷车,以时间作车轮;在黑色圆板的下方,悬挂着正在掉落的爱丽丝,这正是《爱丽丝梦游仙境》里爱丽丝掉进兔洞里的情节。而以这块展板为中心,周边的墙壁、书架上,也以非常细腻和温馨的形式围绕这个主题展开,仿佛它促销的不是童书,而是童话。

  诚品算得上我心里“完美”的书店吗?其实未必,它的书很多,涉及到各个方面,这意味着它并不“专门”和“专业” ,如果你想在这里找到一本深入阐述古籍版本的著作,那就来错地方了。尽管不够完美,诚品却依旧带来很多惊喜。它会让你撞见很多意想不到以及意料之中的书,这种与书的相遇,唤起了一种久违的激情。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加,我自己的阅读越来越趋向功利,买书更多的是为了研究,到书店去手里也会拿着事先准备好的书单。加上网上书店的繁荣,我几乎是等着网店促销的时机去抢自己需要的书。是的,仅仅是“需要的”书。不知道有多少次在书店看到一本心仪已久的小说,或是一部诗集,心里想的却是:买回去也没有时间看,算了,还是买“有用的书”吧。哈罗德·布鲁姆有一个对专业读书的经典批评,他说:“专业读书的可悲之处在于,你难以再尝到你青少年时代所体验的那种阅读乐趣,那种哈兹利特式的滋味。我们现在如何读,部分地取决于我们能否远离大学, ……因为在大学里阅读几乎不被当成一种乐趣来教——任何具有较深美学意义的乐趣。 ”我想逛书店、买书也同样如此。但在诚品里,我重新体验到十多年前巡弋书籍的乐趣,它的书够多,类别也十分齐全,从世界大势到侦探推理,从畅销小说到经典诗集,你能够遇到很早就想拥有的某本书,也能够翻到一本曾深深打动你的书。对于读者来说,所有这些书无论熟悉与陌生,都在很好地与人们互动,由那些熟悉的带着你游览不熟悉的,人们可以看到各式的风景与内容,重新找到在书店里“逛”的乐趣,以及与一本好书邂逅的惊喜。

  今天,整个台湾地区,诚品分店已经多达40余家,在苏州也拥有一家分店。如果走在台北街道上,似乎在任何一个地方都能够见到诚品的标识,它或冠以书店之名,或冠以生活、艺术、文化,它真正实现了创办者吴清友先生“人文、艺术、创意、生活”的理念。每家店都有着各自的风格,台北诚品信义旗舰店,充满了商业和金融气息,台湾大学的那家,则更为文艺。吴清友曾说过诚品的理念是“连锁不复制” ,每一家店根据受众的不同而制造不同的风格。他也说过:“诚品书店不是为了要卖书,而是要推广阅读。 ”从1989年初创以来,他已经成功地将无数读者吸引到他的书店里。

  是的,诚品并不完美,但它给爱书的人提供了一个空间,这个空间贮满了关于书店的种种可能性,并带给读者无限期待。有人说,一座热爱阅读的城市是温暖的,现在,越来越多的城市拥有类似诚品这样风格的书店,甚至有的已经超越了诚品。这一切已实现和未实现的可能,都可以看到诚品带来的巨大影响力。作为书店,它足够有诚意,足够有品位。也许,这也是为什么当7月18日吴清友先生猝然离世时,有那么多人怀念他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