枝叶扶疏,寒木春华
——谈电影《明月几时有》中的人物群像
栏目:视线
作者:丁涵  来源:中国艺术报

《明月几时有》海报

  近日,由许鞍华导演、何冀平编剧的《明月几时有》在全国上映,在同期上映的影片中,这部影片可谓应景而生却又茕茕孑立。

  “应景”在于,影片难得以港人抗日为历史背景,展现香港普通人的民族大义,使我们看到这一方土地上民众的热血和激情。而“孑立”则在于,影片中并没有战火纷飞轰轰烈烈,通篇讲述的都是小人物的离合悲欢,具有强烈的人物气息和现实关照,在抗战题材电影中非常独特。

  可以说, 《明月几时有》是一部考验观众的作品。它并不刻意迎合市场规律,而是摆脱惯有的类型套路,坚守着独特的叙事理念和审美趣味。影片以极其清淡克制、近乎于白描的方式,徐徐展开抗日洪流之下平凡人的浮生画卷。没有剧情的跌宕起伏先声夺人,却有种润物细无声的力量涌进观众心中。

  影片无论是导演、摄影、美术、配乐,皆堪称教科书般的水准,但最为令人称道的,是对于人物群像的塑造。片中主角配角乃至一闪而过的人物有20多个,如同林立于剧情土壤之上的茂盛植物,枝叶繁茂、花木扶疏,寒木不凋、春华吐艳,各色人物都具有宿命的悲伤怅然,又不乏人性的温暖光辉。

  编剧何冀平书写人物群像向来游刃有余,在她几十年的创作生涯中,从《天下第一楼》里的皇城众生,到《新龙门客栈》中的武林群侠,无论角色大小戏份多少,皆是那般生动鲜活,让人过目难忘。在笔者与何冀平的对话中她曾谈到, 《明月几时有》的创作重心在于塑造真实生动的人物形象,她善于将自己带入每一个角色的内心世界,体验他们日常的生活、幽微的情感。所以在创作阶段,何冀平与许鞍华走访了许多抗战亲历者,从他们的讲述中挖掘出珍贵的素材,编撰成影片中的浮生群像。

  周迅饰演的主角方兰,是一个去典型化的女情报员形象,她没有大义凛然的觉悟,不懂什么崇高的主义,只因初心萌动时善良勇气的火花,对茅盾作品里诗与远方的憧憬,被刘黑仔半块糕点燃起的热血,几乎是一拍脑门、不计后果地投身抗战的浪潮。她初次行动时紧张笨拙、搞不清状况,误打误撞完成了任务,在加入游击队后,也依然不改小女儿情态,会为改换衣着发型而欣喜,因与母亲别扭争吵而犹豫。她是倾城黑夜中最平凡的个体,被抗战洪流推向了命运的风口浪尖,最终当营救母亲失败她黯然放弃,只能蹲在月光下无声哭泣,这种蚍蜉撼树般的渺小无力,更突显了“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孤独悲壮。

  方兰的母亲,也是影片中重点着墨的人物,开场之初寥寥几个镜头,她便将一个市井小人物的明哲保身、精于算计表现得一览无余。她絮絮不止抱怨着房租菜价,看到尸体时满脸的恐惧,在窗外异响时果断熄灭灯光。她如同世间所有母亲一样,过分操心着女儿的言行举止、人际交往,明知劝说无用却徒劳地念叨,她卷入抗战地下工作的原因,比之爱国主义更多是出自母亲的本能,追随捍卫女儿的选择,冒死分担她的辛劳与艰险。她的两句经典台词“死不要紧,不要连累队友”和“不疼,没有生第一胎疼”皆是出自一位慈母的朴素心声,却胜过万般的壮语豪言。

  彭于晏饰演的刘黑仔,是影片中的一抹亮色,他风趣幽默、智勇超群,屡次于危难中神兵天降,即便是生死攸关的复杂局面,也会被他戏耍般巧妙化解。他自信勇敢,能以一人之力深入敌后力挽狂澜,他又好运连绵,能在枪林弹雨之间毫发无损全身而退。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近乎神话般的人物,在影片结尾营救方母的情节中,却尽显无能为力、英雄气短。他与方兰在牢房外逡巡之后,神情已是犹豫黯然,虽然口中说着不妨一试,但在方兰的劝阻下却不再坚持。而恰是这样高开低走的笔法,让刘黑仔在英雄光环破灭之后,更符合真实的人性维度。

  梁家辉饰演的彬仔,是影片的讲述者,贯穿于每一段故事的间隙,在黑白影调伪纪录片形式的镜头焦点中央,以游击队童子军的琐碎回忆串联起关于抗战的记忆。他几乎全程面无表情,言语也尽显木讷磕绊,最煽情的语句也无外乎那句“那时候,那些大人对我们真的很好” 。垂暮老人低回委婉的讲述,与童年彬仔的初生牛犊不怕虎形成鲜明反差,更凸显了一种安静的张力、内心的暗涌。老年彬仔结束访谈回到出租车上,最终消失于现代城市的霓虹闪烁。这便是小人物的个体命运,即便是经历过波澜壮阔的时代洪流,却依然要回归烟火凡俗的生活。

  至于影片中的反派、配角,乃至镜头掠过的路人,都在编剧的笔下有所关照,他们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内心世界与精神气质。永濑正敏扮演的日本军官,不是一个脸谱化的反派,前一秒还诗情画意地与人探讨古典诗词,下一秒便突然胁迫对方七步成诗,有戏弄有恐吓,将日军的阴狠幽暗刻画得入木三分。茅盾、邹韬奋等内地文人,连集体撤退都保持着肃静和体面,船上添酒回灯诉说起逃亡又不乏暗喜和庆幸。还有春夏饰演的女卧底,混迹在纸醉金迷暗流涌动的酒局上,目光却清澈微澜如涉世未深的少女。王菀之饰演的情报员小四,莽撞冒失如孩童般幼稚,但在方母败露后却并没有撇她而去。唐宁饰演的方兰表姐,在离乱世间仓促嫁人,只为有生之年当一次新娘、有一个小家的愿景。这些人物在影片中亲切鲜活、栩栩如生,就如同活在我们身边的芸芸众生。历史的风起云涌,战争的波澜狂潮,可以湮灭微如尘土的个体生命,却无法摧毁普世的人性光辉。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明月几时有》中的浮生群像,便是扎根在历史土壤中的植物,他们枝叶扶疏、寒木春华、恣意生长、郁郁葱葱。虽然影片中的爱国志士们未必等到了“胜利时见” ,但明月朗照之下,悲欢离合总在延续,人性之光也会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