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渊源于既往 昭轨辙于方来
——评《山东戏剧史》
栏目:特别推荐
作者:范丽敏  来源:中国艺术报
<style type="text/css">.TRS_Editor P{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DIV{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D{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H{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SPAN{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FONT{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UL{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LI{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A{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style><div class=TRS_Editor><style type="text/css">

.TRS_Editor P{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DIV{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D{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H{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SPAN{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FONT{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UL{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LI{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A{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style>
<p align="center"><img complete="complete" oldsrc="W020170322351676716867.jpg" alt="" src="http://www.cflac.org.cn/zgysb/dz/ysb/page_8/201703/W020170322351676716867.jpg" /></p>
<p align="center"><font color="#0000ff">《山东戏剧史》&nbsp; 刘淑丽&nbsp; 著<br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nbsp; 2016年3月出版</font></p>
<p>  2016年刘淑丽君撰写的《山东戏剧史》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该著为2012年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总字数60余万字,为近年地域文学和艺术研究的开拓性成果。</p>
<p>  山东是儒家文化发源地,先秦时期儒家于百家之中特重“礼乐” ,千百年来“乐”一直是山东人民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因此山东说唱、鼓吹乐、戏曲(无论是创作还是演出)都曾盛极一时。且山东地处南北要冲之地理位置,又系全国重要的经济赋税大省,因此不仅土生土长的剧种在山东蓬勃发展如柳子戏、肘鼓子等,而且循着官路、商路,其它地域的剧种也先后在山东大地上流行,甚至生根发芽,如昆曲、山陕梆子、徽戏等。因此山东戏剧史的研究不仅是地域文学和艺术研究的一个极好的切入点,而且对于中国戏剧通史的研究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和具有典型意义的组成部分。然而长期以来山东戏剧研究或是多做戏曲剧种、音乐和舞台表演艺术的研究,或是集中于作家作品研究,或是针对某一特定演出场所的戏曲演出活动、戏场建筑进行研究,或是对方志所见演剧史料进行梳理等,而通史性的山东戏剧史至今阙如,因此《山东戏剧史》的出版具有重要的填补空白的意义。</p>
<p>  综观该著,不仅资料翔实可靠,内容丰富全面,结构合理科学,而且持论中肯合宜,论述条分缕析,逻辑严密,并时有发见。尤为难得的是语言畅达熨帖,准确贴切。总之,该著既具有丰富的学术价值,又有现实的阅读意义。具体而言,有如下特点:</p>
<p>  首先是时间跨度广、论述对象种类全。该著第一次将山东的戏剧(包括戏曲、地方戏和话剧)从古至今进行了系统综合的研究。将古代山东戏剧史分为先秦至宋金、元代、明代、清代四个阶段。之后分为近代、“十七年”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新时期以来四个阶段。根据的是戏剧发展本身所呈现出的阶段性和历史时间的“恰好”融合,科学、客观、全面。</p>
<p>  其次是点面结合、史论结合。该著对古代山东作家作品的介绍尽量求全,不仅高文秀、武汉臣、贾仲明、李开先、冯惟敏、孔尚任等名家受重视,桑绍良、孔广林、孔传鋕、孔继涵、孔昭虔、赵进美、叶承宗、许鸿磐、纪圣宣等从未在各种戏剧史中出现的作家作品也得到呈现。而自近代至新时期以来作家作品浩繁,除了马少波、胡可、代路、翟剑萍等为人熟知的作家作品,对于其他有代表性的作品或获奖作品也尽可能详细地进行介绍,以期能够让读者对山东戏剧史有个全面和系统的认识。该著主要按史的线索梳理山东戏剧的发展脉络,结合不同时期的特点,或以作家为纲,或以戏剧运动与演出为纲,条理清楚,结构合理,内容全面,是“通史”的规模和水平。另外,难能可贵的是除了史的勾勒,还对贾仲明、李开先、孔尚任、丁耀亢、马少波、胡可等人的戏剧理论进行了阐述。</p>
<p>  再次是兼顾案头与场上,真正将戏剧作为一门综合艺术,从文学价值与舞台艺术两方面展开论述。该著除了对剧本进行细致的分析,对于舞台艺术也颇为重视。对各个时期的戏剧演出状况进行了总结,包括演员、班社剧团、演剧场所、演剧活动等方面。地方戏部分不仅介绍了剧种的来源与演变,还包括各剧种的行当、伴奏、唱腔等情况。</p>
<p>  复次是文献、文本、文化三者结合的整体研究方法。注重文献故能以严谨的态度发现前人的讹误,如考证出《玉马珮》的作者是汶水人路衍淳,而不是戏曲文献目录书中记载的路术淳,该剧是全本而非残本。注重文本,故对各个时期剧本的剧情、人物、艺术特色都进行了细腻的阐述。注重文化,故对地域文化的发掘不遗余力。该著的最后一章立足于地域视角,将山东与其他地域的戏剧进行了比较,概括出山东戏剧在题材选择与价值取向、艺术特征方面的独特内涵。题材上喜欢创作发生在齐鲁大地上的故事,如水浒戏、瓦岗英雄戏及蓬莱仙话、全真道教有关的剧作;价值取向上心怀天下、忧患细民、注重教化与伦理;艺术特征上主要是质朴自然,这些都带有山东的地域文化特点。</p>
<p>  最后是文笔畅达贴切。从事古代文学研究的人都知道,古代文学研究文著往往学术气息不难达致,而可读性往往不逮。这当然有客观原因——著书为文往往需要引用大量文献作为论据,由此而减低了文本的可读性,主观原因岂无个人文采之差异、文字训练之着意与否?而刘淑丽君素著文采,此著作为一部学术性很强的地域戏剧通史,却能够行文运笔畅达熨帖,论人述事准确贴切,将山东地域诸戏剧史实(作家作品、舞台表演、戏剧理论等)论述得科学、客观的同时,令读者必欲读而尽之方为快,这值得从事学术研究的我们学习。</p>
<p>  当然,本书也有遗憾之处。对山东各地戏班的生存现状、山东的戏剧文化遗存未能展开充分的田野调查。在此,我们希冀作者在今后的研究中能继续开拓,延扩到此一领域。</p>
<p>  总之, 《山东戏剧史》不仅是一部完整的戏剧史,而且是一部立体的戏剧史。它的出版有助于中国戏剧史的教学与研究,对今后戏剧的发展也不无借鉴作用。</p></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