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春节档为中国影市树立了新标杆,不仅给我们传递了新的信息,还显示了市场发展趋势。第一,国内市场电影票房产出没有上限,目前难现天花板。第二,影片和档期的关系微妙,档期秩序混乱到影响一部电影的投产回报。第三,经济学上的“马太效应”在电影市场格外突出,强的越强,弱的越弱,市场趋势倒向强片,很多中小影片根本没有放映机会。以牺牲大批中小影片而成就少数超级大片,对于产业长远发展而言不可持续,也不是健康发展之道。
电影产业需要超级大片,中国市场每一次出现票房超级大片,都是产业发展的一个节点或拐点,能够给产业和行业带来思考和进步。这是超级大片带来的有利方面。但善于短期逐利的金融资本也看到了超级大片的优势,将其作为投机获利的目标。“叶问事件”是这一现象的大爆发。以电影的名义,将可能成功的大片以项目做成各种各样的金融产品,表面上是为了转移投资风险,实际上是为了完成所谓“对赌”协议,或意图在资本市场获取更大的利益,从而无视电影市场的规律和规则,人为打造超级大片。这样注水式地拉高票房,不仅催生了行业泡沫,更加大了电影风险,这对刚刚起步的中国电影产业有百害而无一利。
我们不要只看市场表面光鲜亮丽的数据,更要关注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方向。电影的确是需要强大经济支撑的工业,我们需要的是能推动产业循序渐进、良性循环发展的产业资本。追逐短期利益的金融资本如果不择手段,以创新目的制造虚假票房,推高市场泡沫,无疑弊大于利。相对于某一档期、某一影片的票房,我们应更加关注在产业高速发展时关键的行业规则的制定以及如何完善和政府部门的有力监管。
(刘嘉 北京电影学院客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