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苏轼因“讥讪先朝”的罪名被贬到惠州。迫害他的人原以为那里的蛮荒瘴疠对他是一种惩罚,谁知下车伊始,他便高唱“海山葱茏气佳哉” ,表示“不辞长作岭南人” 。结果,他在惠州一住就住了三年,写下了一百九十多首诗词和数十篇散文序跋,给一个贫瘠之地增添了绚烂的异彩。“一自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 ,并非谀辞。后来因为他写了“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的诗句,传到朝廷,整他的人听说他居然活得如此滋润,又把他再贬到海南。而今,读东坡诗文,品惠州山水,成为访问惠州的人们的最大享受。
我多次来到惠州,记得第一次到惠州时,住在一个湖边上,很惊异地听说此湖名为西湖,而且和杭州的西湖一样,也与苏东坡有关。原来,此湖原名为丰湖,苏东坡到来后,因为想念杭州西湖,感觉此湖景致和西湖一样秀美,就以西湖称之。后来,当地也就渐渐把这里称为西湖了。
苏东坡到惠州贬所,初寓合江楼。合江楼在东江和西枝江的合流处,为广东六大名楼之一,原是三司行衙中皇华馆内的一座江楼。皇华馆是朝廷官员的驿馆。按理,苏东坡作为一名贬官,是没资格入住的。但惠州太守詹范极为敬仰苏东坡,特意安排其入住。苏东坡前后在这里住了一年又一个多月,写了《寓居合江楼》 :
海上葱昽气佳哉,二江合处朱楼开。蓬莱方丈应不远,肯为苏子浮江来。江风初凉睡正美,楼上啼鸦呼我起。我今身世两相违,西流白日东流水。楼中老人日清新,天上岂有痴仙人。三山咫尺不归去,一杯付与罗浮春。 (予家酿酒名罗浮春。 )
谁能想象,这样的诗出自一个历经冤狱贬谪重重磨难的人的手笔。凶险的政治陷害丝毫不能折损他的生存意志,反而推动他走向了随遇而安的旷达与解脱。这首诗给他带来了更大的厄难,看不得他活得滋润的宵小们,不久就撺掇皇帝把他赶到更加蛮荒的海南,但那又能怎样呢?不过是给他精神的超拔提供了更大的舞台:“九死蛮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 (苏轼·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
入世与出世,是所有中国文人心里永远挥之不去的纠结,苏东坡自莫能外。他的优异在于,无论入世还是出世,他都坦然处之,优游裕如。
苏东坡爱水,亦爱山。他在《记刘梦得有诗记罗浮山》中,记载了自己对罗浮山的喜爱。罗浮山,绵延百余公里,峰峦四百余座,风景秀丽。相传罗山之西有浮山与罗山并连,故曰“罗浮” 。
刘梦得即刘禹锡,唐朝大诗人,其《陋室铭》世人几乎耳熟能详。苏东坡所说的“有诗记罗浮山” ,指他所作的《有僧言罗浮事因为诗以记之》 ,诗中写到:“夜宿最高峰,瞻望浩无邻” ,“日光吐鲸背,剑影开龙鳞” ,“阴阳迭用事,乃俾夜作晨” 。这里的最后一句是说:阴阳交替,夜晚变为了清晨,意思是罗浮山夜晚能见到日头。贬到惠州,苏东坡记起刘禹锡这首关于罗浮山的诗,便亲临其境去考察,回来写下了这篇考察记录并诸多传说异闻,译为白话就是:
罗浮山,山不很高,而夜能见日,这是令人惊异的。山上有南北二楼,唐朝皇帝赐匾额的延祥寺在南楼下;罗浮山中的道教圣地朱明洞,在延祥寺东七里之冲虚观后,传说是蓬莱第七洞天。唐永乐道士侯道华偷食邓天师炼出的无核大枣升天而去。永乐道士有没有无核大枣谁也不知道,只有道华吃了所以知道了。我(东坡)任凤翔府判官时,在岐山下也吃过一枚无核枣。唐朝有个叫契虚的和尚,被人导游到道家的仙都稚川仙府,见到了稚川真君,真君问:你绝了三尸(人身上三个作祟的神,凡学仙必先与三尸断绝关系)之仇吗?契虚不能回答。冲墟观后有朱真人朝北斗之坛。新近人们从坛上得到铜龙六具,铜鱼一具。唐朝留下的梦书,说是“紫阳真人山玄卿撰” 。又有一位名叫蔡少霞的,梦中被人找去书碑,题名“五云阁吏蔡少霞书” 。
由上述记录,我们清楚看出苏东坡的好奇心。刘禹锡那首诗不过是听了某僧之言而以诗“记之” ,已是六十二岁高龄的苏东坡却是亲临罗浮山,详查细坊,并且煞有介事、言之凿凿地引经据典。一个老人保持着如此可爱的儿童般的天真,那是一颗怎样健康的心灵啊!
林语堂在《苏东坡传》里这样概括了苏东坡的人生:
……终其一生他对自己完全自然,完全忠实……他没有心计,没有目标,他一路唱歌、作文、评论,只是想表达心中的感受……永远真挚、诚恳、不自欺欺人。他写作没有别的理由,只是爱写……从来不因自己的利益或舆论的潮流而改变方向……他固执、多嘴、妙语如珠,口没遮拦,光明磊落;多才多艺,好奇,有深度,好儿戏,态度浪漫,作品典雅……讨厌一切虚伪和欺骗……向来不喜欢作态……他快快活活,无忧无虑,像旋风般活过一辈子。
诚哉斯言!
因为有苏东坡留下苏堤的杭州西湖,惠州亦有了西湖。两个西湖都充盈着对苏东坡的深沉怀念,自然是无疑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惠州西湖并不逊于杭州西湖。“东坡”之号得之于湖北黄州,那是他仕途最初面临的困境,至惠州尤甚。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对苏东坡来说,“穷”也罢,“达”也罢,他永远是那个“快快活活,无忧无虑,像旋风般活过一辈子”的苏东坡!想到这里,忽觉灵光一闪,顿成一联:
噫 此亦一西湖 彼亦一西湖 此西湖何逊彼西湖
吁 穷其号东坡 达其号东坡 穷东坡依旧达东坡
愿东坡先生泉下有知,不吝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