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徒传薪再登攀
栏目:艺缘
作者:苍玮  来源:中国艺术报

  2015年最末的一个星期天,天津,滨湖剧院。

  即令在戏曲演出频仍的今天,在好戏扎堆的贺岁档,这一晚的滨湖剧院,热闹中仍让人感觉到不同以往的况味。

  开演前推开通往后台的那扇门,一片不逊于喧腾前厅的火热气息扑面而来,照例有扮上戏的演员在热身,工作人员各司其职,不常见的是随意一瞥就看到很多熟悉的名角儿面孔,首先即是京剧谭门的第六代谭孝曾先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拐进一间化妆室,蓦见今天的主角、天津京剧院王平院长正被合影。王平干净俊逸的面容风采一如平时,一件深红色立领中山装增添了几分喜气,看了这么多次他的戏,这“喜气”的感觉还是头一回,到这会儿,今晚的主题轮廓渐渐清晰——王平非遗传承教学成果专场演出。

  王平是著名京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白玉兰奖、文华表演奖等大奖得主,文武兼备,技精艺高,传统戏扎实拿手、现代戏震撼人心,前者有《定军山》 《战宛城》 《野猪林》这类堪称一个允文允武的演员的试金石一般的戏码,后者有独一无二、专属他一人的《华子良》 ,看过都令人经久不忘。除了演员身份之外,王平近年来一直担任天津京剧院院长,所以这个岁末的晚上,笔者不由得产生一个问号,在繁冗的行政和持续的演出包围之中,他用什么时间教授了这么多位青年演员?

  这是王平第一次正式收徒,一共七位,天津司鸣、李特、王一,湖北唐恺,江苏张坤,浙江崔宝玉,河南张帅,从70后到90后,是京剧的生力军。当晚有五人参加演出, 《八大锤》 《秦琼观阵》 《长坂坡·掩井》 《上天台》 ,“大轴”是王平与唐恺师徒合作的《艳阳楼》 。

  京剧名家的艺术人生轨迹有很多共性,梨园家庭,幼时开蒙,转益多师,勤学苦修,在演出中历练,在艰辛中成名,谙熟四功五法,学会塑造人物,继承传统,传之后学。王平从小在剧院的侧幕边耳濡目染,父亲王宝春开启了他的京剧之路,向费世延先生学习,之后不断受到名师指点,厉慧良、王金璐大师都教过他,直至2000年,拜入谭元寿先生门墙。2001年,他开始创造“华子良”这个疯癫却光辉的人物形象,登上个人艺术事业的高峰。

  2008年12月,王平被评选为第一批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自从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第一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单” ,中国昆曲名列其中,“非遗”就开始为国人所知; 21世纪过去了十五年,我国成为入选项目最多的国家,与我们拥有的悠久文明史正相匹配。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京剧从来都是口传心授的艺术,仰赖两百多年间世家、师徒、大师、流派、科班、票友、文人、学者、观众等多方努力,成为国粹。凡此间著有声名者,绝少有孤绝成才的,无不是博采众长,艺有师承。所以梨园行里视师为父,也就自然生发出苦练技艺、光大师门、使之传承不灭的继往圣之心并化为努力,由此京剧才博广精深,蔚为大观。

  这一晚的师生同台传承演出,即使满座观众只像寻常一样来看一场京剧折子戏,也会在演出渐渐展开的时候越来越产生一种到场的见证感,乃至责任感,这是看一般的演出所没有的。开演之前,七个年轻人向王平行拜师礼,仪式感之所以被需要,在于日常生活早已疏离了端严庄重。谭孝曾先生代替年高无法亲临的谭元寿先生出场,并朗读了乃父写给王平的一封贺信,信中所言皆是谭王这一对师徒交往廿年的心得并寄厚望于徒弟,令人温暖感喟。王平的讲话遵循他一贯的平实有节的风格,说收徒的年轻演员算是“半成品” ,自己对他们进行了一些打磨之后,诸多到场的艺术家看到哪不行接过去,共同帮助他们成为京剧的人才。这话引发热烈掌声。他又感谢了天津京剧院团队多年的鼓励支持,原来这也是他卸任院长,从行政岗位退出之际,在一个京剧表演艺术家最需要珍视的年纪,向事业高峰再次登顶,同时用更多的精力授业于后辈,对于观众和戏迷来说,这真是一件好事。

  当晚的《艳阳楼》 ,用粉丝的谑语“尽管有违‘三观’ ,也同情并喜欢高登,情愿自己是那个被他抢走的民女” 。师生同台的演出,师父在“大轴”登场时瞬间提亮观众眼神,然后就感觉整场演出一下高大上了。这么说不是讲年轻人不好,而是艺术进阶原本就长路迢迢,好的起点不代表最后的胜利抵达,今日的师尊就是他们明天乃至一生的目标。京剧的人生旅程,有掌声和鲜花,却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最形象写照,只要演员还想登台,就永远不能懈怠于练功和过有节制的生活;而即使取得成功,与商业社会的厚利和享受也无太多沾边,这一种生涯,是否真是你的选择?王平当然选择了这样的人生,还有很多京剧名家也选择了这样的人生,我们在剧场中看到这诸多选择之后的丰硕成果,想到他们几十年孜孜以求精益求精,除了得到艺术的享受,更感到励志进取,这不就是那个叫做“生生不息”的词语所揭示的海潮般的力量源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