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中国戏剧:薪火相传满园芬芳
作者:本报记者 怡梦  来源:中国艺术报

京剧《赵佗》剧照

  “戏是演给观众看的。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奠基人焦菊隐的话,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在2015年,焦菊隐诞辰110周年之际,这句嘱托更显意味深长。

  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发表一周年, 《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颁发, 《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出台,全国戏曲工作座谈会召开,中国戏剧家协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中国戏剧人为之振奋,也深感重任在肩。

  服务上,梅花奖艺术团十年芬芳,在基层处处绽放;创作上,抗战历史题材与现实主义题材大放异彩;人才上,青年戏剧人正致力于接下中国戏剧历史上的重要一棒;交流上,北方与南方、东方与西方,不同剧种、不同戏剧形式、不同民族文化相互切磋,积极对话。

  对于戏剧先行者、对于2015年,戏剧人正在给出完满的回答。

  上奖台  下基层

  梅花奖艺术团“送欢乐下基层”走过十年,共在国内31个省区市(包括香港、澳门、台湾)以及澳大利亚、法国、美国、德国、新加坡演出了135场,服务观众40余万人,每次参与演出的梅花奖演员或十几人,或几十人,包括梅花奖演员,第二次梅花奖获得者、梅花大奖获得者。十年来,这支队伍不断壮大,今年新出炉的第27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80后”演员陆续加入,这些“新兵”满怀激情,与前辈们同台,让他们更有动力向着前辈们所代表的优秀方向前行;年轻演员抵住诱惑,坚守戏曲舞台,令“老兵”满怀欣慰,他们积极传帮带,期待着年轻人肩负起戏剧艺术的未来。

  自2005年6月组建以来,梅花奖艺术团秉持“弘扬传统艺术,服务人民群众”的宗旨,把一些很少走出地方的戏曲艺术带到了他乡,也让许多只听过家乡戏的观众打开了视野。不少观众因一场“送欢乐下基层”演出成为演员、剧种的粉丝,地域界限由此打破,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从小乡镇的文化广场到大城市的剧院,他们追随喜爱的演员和剧种,领略戏曲艺术的魅力。每次跟随梅花奖艺术团“送欢乐下基层” ,感受最深的是一个“赶”字,演员从全国各地赶到演出地,下了飞机上戏台、卸了妆又上火车、一日一夜之间遍乘多种交通工具,这是常态,他们毫无怨言。这个艺术大家庭为观众献艺,也相互切磋、彼此学习,他们每次在“送欢乐下基层”的演出地相见,都满脸欢颜、满堂欢笑,天南地北、各个剧种的演员不时相聚在梅花奖艺术团的旗帜下,剧种之间联系越来越紧密,他们为广大观众奉献了最美的戏曲艺术,也为提高戏曲艺术的整体水平作出了贡献。

  怀历史  重现实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全国各地创作、演出抗战舞台作品百余部。京剧《西安事变》 《杨靖宇》 ,话剧《中山码头》 《祖传秘方》 ,评剧《母亲》 《安娥》 ,评剧、晋剧《红高粱》 ,话剧、沪剧《赵一曼》 ,沪剧《邓世昌》 ,歌舞剧《和平使者》 ,锡剧《林徽因的抗战》 ,扬剧《完节堂1937 》 ,琼剧《王国兴》等作品以戏剧对抗战历史的生动表达展现了戏剧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责任担当。

  在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发表一周年之际,戏剧人关注社会、关心民生,现实主义戏剧创作、演出蔚然成风。今年活跃在舞台上的现实主义题材作品,有展现军旅战斗生活的话剧《兵者·国之大事》 ,讲述人与自然相生相处的话剧《老大》 ,有改编自真人真事、传递正能量的话剧《生命密码》 、京剧《生死愿》 、吕剧《回家》 ,有以小人物演绎大情怀的花鼓戏《我叫马翠花》 、豫剧《都市阳光》 、汉调二黄《莲花碑》 ,有以破碎家庭警示贪腐恶果的豫剧《全家福》 ,有以道德困境拷问心灵选择的淮剧《菜籽花开》 《小镇》 ,晋剧《守护夕阳》聚焦“老干科”特殊群体,二人台《北梁》记录棚户区拆迁改造,话剧《灯火阑珊》歌颂石油人无私奉献……一系列作品广泛关注普通百姓的情感世界,充分展现他们的精神风貌,生动反映他们的奋斗历程,塑造了许多富有时代气息的感人形象。

话剧《红旗谱》剧照

  拼人才  促传承

  今年召开了首届全国戏剧青年创作会议。中国剧协与上海戏剧学院自2011年起,连续5年举办青年剧作家、导演艺术家、戏曲音乐家、戏剧评论家、舞台美术家研修班,并成立全国戏剧创作高端人才研修中心,来自包括港澳台地区的全国30多个省区市、解放军及数十所高校院团的300余名学员参与研修,他们都来自创作一线,年龄在45岁以下,是戏剧创作的生力军。

  首届“青创会”以“肩负时代责任、推动戏剧发展”为主题,是“青研班”的一次会师。首届“青研班”中的青编班学员结业后,创作剧作600多部,其中上演或发表300多部;青导班在结业后的四年内,创作导演了286部舞台戏剧作品;青音班学员独立创作或参与合作的已上演、发表、摄制、出版作品共计201部,已创作完成的作品47部;青评班成员出版著作30余部,发表理论评论500余篇。

  今年,在第27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竞演活动中, 9位优秀“80后”演员获得梅花奖,占32位首次梅花奖获得者的近三分之一。杨凤一、吴凤花、陈涌泉、符传杰等戏剧人获第四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表彰。

  融东西  汇古今

  第二届曹禺国际戏剧节上,弗罗茨瓦夫波兰剧院演出的戏剧《伐木》首次来华,这部由克里斯蒂安·陆帕导演、改编自托马斯·伯恩哈德同名小说的戏剧,以长

  达260分钟的演出给中国戏剧人和观众带来震撼和思考。

  中国国家话剧院将英国国宝级戏剧《战马》中文版搬上舞台,演绎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男孩艾尔伯特与爱马乔伊深厚的情谊,这部戏剧的舞台装置“实操木偶”战马,拓展了戏剧表现空间,令观众耳目一新。

  国家京剧院与意大利艾米莉亚罗马涅剧院基金会联合制作的京剧《浮士德》赴意大利博洛尼亚、摩德纳演出,这部作品将京剧行当化入西方诗剧人物,将中世纪故事融入中国传统戏曲结构,两个民族的文化在戏剧创作中实现对话与碰撞。

  中国评剧院根据古希腊悲剧家埃斯库罗斯的《俄瑞斯忒亚》三联剧改编的评剧《城邦恩仇》受邀赴希腊参加2015年埃斯库罗斯艺术节,将古希腊悲剧的简洁、庄严、肃穆风格与中国戏曲的虚拟、象征、写意美学原则融合在一起。

  中国原创话剧邀请展、国家大剧院国际戏剧季、首都剧场精品剧目邀请展、苏州文化艺术中心“戏剧元年” 、上海戏曲艺术中心新剧目赴京展演、两岸小剧场艺术节、乌镇戏剧节、上海国际艺术节等戏剧盛事,令全国各地、海峡两岸、世界各国戏剧艺术实现交流与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