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段时间,因为经常外出,儿子建议我使用手机微信,说这样联系方便,可以随时发感慨、传照片之类。我很犹豫,脑子里尽晃着充斥在地铁、公交、机场、车站、马路……几乎所有公共场所的那些心无旁骛地在手机上刷屏的“低头族” ,想着自己也有可能成为这样的网上说的“行尸走肉” ,心里不由打鼓。儿子说,你完全可以不那样啊,就把微信当免费电话还不行吗?我迟迟疑疑地答应了。
当时,我完全想不到会给自己惹出那么多烦恼。
有了微信,很快就有了朋友圈。熟识的老友自然欢迎,刚认识的或从未谋面间接知道你的人请求,似乎也不好拒绝。于是,朋友圈越来越大。渐渐就习惯了刷屏。“圈子”里谁在哪陶醉美景,谁在哪饕餮美食,谁在哪吟风弄月,等等,尽管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特有意思,但因为朋友的缘故,就总有一种别样的亲切。相互之间哪怕是只言片语或一个表情的交换,也使生活少了距离,多了温度。我生性孤僻,聚会参加得不多,看看朋友晒的照片、发的帖子,也就好像参与在他们中间。在圈子里和大家交流,乃是友情的一种延伸。尤其同行朋友推荐的好书好文章,让我特别受益。
对许多人来说,微信圈确实带来了人际交往便捷的好处,把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同学和家里用微信的亲戚加了个遍,掏出手机,打开锁屏,点开微信,指尖一划,就进入了一个图文并茂的世界。浏览朋友圈,也在朋友圈发布自己的生活情景,展示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朋友一起吐槽或点赞,成为一种生活常态,逐渐成了精神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而对另一些人来说,微信却似乎造成了先前并不存在的困扰。
信息泛滥,是微信朋友圈中的首要困扰。 “好友”越来越杂,内容越来越乱。有人每天毫无节制地大发特发N条朋友圈:吃香喝辣、穿红戴绿、奉陪领导、沾光老总、邂逅明星、嘟嘴自拍、幸福晒娃、家里来了七大姑八大姨、头顶的树叶、路上的人流、走路的脚步、红绿灯斑马线、阳台的花开了、缸里的金鱼拉稀了、阿猫阿狗打架了、甚至被蚊子叮出了个包……没完没了的生活秀,让人应接不暇。且不说其中混入的大量“伪信”以及变身为“海外代购”之类“商圈”的朋友圈,单是那些海量的同质化的心灵鸡汤、养生偏方、理财宝典、励志修身等等,就让人莫可奈何,不点赞不礼貌,点了又直反胃。
如今,互相加微信成了潮流,诞生于2011年的微信,如今已经有数亿用户,是亚洲最大的移动即时通讯软件。拒绝这种全新的交流方式是不理智的,但是,沉迷这种虚拟方式的社交,则比拒绝更愚蠢。
当你低着头专心致志拉近微信朋友圈距离的同时,离你最近的人却在感受着你低头的冷漠。朋友圈只是一种网上交流方式,是对线下人际交流的补充,绝不应是唯一方式。每个人都需要社会支持系统来释放压力,这个系统更重要的是亲人、朋友、同事和爱人等生活中与自己亲密相处的人,而不是朋友圈中虚拟的朋友。不拒绝,不依赖,这也许是对待朋友圈最恰当的态度。生活中有太多比刷朋友圈更重要的事。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最好回归最本质、最理性的状态,面对面的情感沟通,维护好线下生活中的朋友圈,肯定是更为重要的事。